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文|丰川祥子
编辑|t
引言
冬天来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生在没有暖气、没有羽绒服的古代,该怎么活?别以为“抱着炭火就不冷”,要是你没钱,可能连炭都买不起!
北方靠炕,南方靠抖,至于穷人?只能抱紧身边能发热的东西——无论是猫、狗,还是自家牲口。你以为这就够惨了?不,真正让人瑟瑟发抖的,是那个时代的“过冬鄙视链”……
南方冻成狗,北方全靠炕?
冬天,古人怕冷吗?当然怕!你要是以为古人个个练过“寒冰真气”,能在零下二十度的天气里赤膊上阵,那可真是想多了。
其实,古代冬天冷得要命,北方滴水成冰,南方湿冷入骨,而那个没有电热毯、没有羽绒服的年代,如何御寒,成了普通百姓头等大事。
我们先来说北方,毕竟,北方的冬天,那才是真正考验生存能力的战场。
据《西京杂记》记载,西汉时期,长安城里冬季气温最低,甚至有时候连水井都结冰。为了不被冻成“冰雕”,古人研发了一系列取暖神器。
首当其冲的,就是火炕。这个东西有多神奇呢?简单来说,它不仅能睡,还能做饭。北方的百姓们早就发现,直接在地上生火容易熏死人,但要是挖个坑,让烟雾通过地下烟道排出去,就能暖屋子还不呛人。于是,火炕诞生了!
更高级一点的,是火墙。这玩意儿和现在的地暖一个原理,墙体中间掏空,烟道一遍,整个屋子就跟开了暖气一样。如果你走进一个古代北方的大户人家,墙壁摸上去都是温热的,那八成就是火墙的功劳。
可惜,这些东西只在北方普及,到了南方,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都说“北方冻死人,南方冻成狗”,这句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南方的冬天虽然气温没那么低,但湿冷程度直逼“生存极限”。古籍记载,宋朝南方的江南一带,冬天屋里屋外一个温度,体感比北方零下二十度还要难熬。
那南方人咋办呢?第一招,抖。没错,南方人靠“被动取暖”,抖得厉害了,身体就能生热。第二招,裹。南方没有火炕,也没火墙,那就只能穿厚点、裹紧点。
穷苦人家实在没衣服可穿,就把家里唯一的棉被缠在身上,像个会走路的“粽子”。
第三招,蹲。最经典的“取暖神器”——火盆、手炉,就在这时候派上了用场。街边摆摊的伙计、打更的老头、家里没炭火的穷人,个个都蹲在火盆边上,手伸进去烤一烤,脚挨着盆沿暖一暖。
不过,以上这些方法,对于那些连火盆都买不起的穷人来说,简直是奢侈。
阶级差异下的取暖方式
在古代,冬天冷不冷,不光看天,还得看你是谁。你要是皇帝、王爷,那冬天就跟春天差不多;但你要是个穷苦百姓,那过冬的方式可能就……没那么讲究了。
《西京杂记》记载,西汉时的皇宫里专门建了“温室殿”,光听名字就知道,这地方一年四季都像春天。殿内的墙壁可不是普通砖瓦,而是用花椒和泥巴混合涂抹,既保温,又能散发香味,简直是古代版的“空气清新剂+暖气”。
除了花椒墙,皇宫里还装了云母屏风,这种屏风不光好看,还能挡风挡寒,让房间更温暖。再加上各种丝绸锦缎的帘子、棉絮厚实的地毯,皇宫的冬天,别说冷了,恐怕还得开窗通风。
如果你是个有钱的贵族,那取暖方式就更讲究了。《东京梦华录》记载,宋朝时,京城的大户人家一入冬,就开始烧炭火、喝热酒、穿皮衣。
一件貂皮大氅披上身,直接抵御零下十几度的严寒。有些贵族家里甚至配有专门的“暖房”,类似现代的“冬季花园”,让人冬天也能赏花、宴客。
可惜,以上这些“冬季享受”,普通老百姓是没资格享受的。
穷人过冬,得靠“借温”。什么意思呢?冬天晚上,一家老小挤在一起睡,靠体温互相取暖。更狠的是,有些人家连人都不够多,只能抱着狗、猫、甚至家里的猪一起睡。
《清稗类钞》记载,有些贫苦人家冬天会在牛棚、猪圈里搭床,因为动物的体温比人高,能帮忙取暖。
除此之外,穷人过冬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熬”。白天晒太阳,晚上靠抖,能活下来就不错了。如果家里实在太冷,就只能用一些土办法,比如在屋里铺稻草,用柴灰铺地,减少寒气侵袭。
穷苦百姓的生存智慧
冬天太冷,穷人怎么活下去?答案是:靠智慧。
古人讲究“冬补”,但“补”不是人人都能享受的。皇宫贵族喝鹿血、炖羊肉,穷人只能靠腌菜、糙米饭度日。北方人家会腌制大量的白菜、萝卜,南方人则依赖番薯干、米糊糊填肚子。
有房子住的穷人,还能在屋子里铺稻草、堵窗缝,多少有点保暖效果。但没房子的流民,冬天只能在破庙、桥洞、甚至野外露宿。史书记载,明清时期的严寒冬天,每年都有大量乞丐被冻死街头,官府甚至要专门设粥棚救济灾民。
归根结底,在古代,冬天是对穷人的一次“生存考验”。熬过去了,春天就来了;熬不过去,就成了街头冻死的“冰雕”……
参考资料
没暖气没羽绒服……古代人如何度过寒冷冬天? 央视网2020-01-05
没有空调和暖气,古人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天? 知乎20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