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汉文帝的母亲,身份低微却不受宠,居然连吕后都不屑一顾,却在后来成为了汉朝的太后。这样一位貌似不被看好的女性,又是如何在宫廷斗争中逆袭登上太后之位的呢?
二、卑微出身之不幸始
薄姬生于公元前230年左右的秦朝末期,她和她的经历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世家大族的兴衰存亡紧密相关。
那个时代正值秦国统一六国之后,秦二世的残暴统治激起各地人民反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首先在大泽乡勒兵反秦,随后各路起义军陆续而起。其中魏国豪强魏咎自立为魏王,占领了三川之地,其他诸侯也有效仿效。
而薄姬,就是在这样动荡多事的年代出生的。她的母亲是魏国宗室女,父亲则是一位秦朝官员。两人有染,生下了薄姬。这种随意的关系在那个年代并不少见,然而却给薄姬带来了先天的劣势——她是个私生女,从小就饱受歧视,过着小家碧玉的生活。
更加不幸的是,在她还很小时,她的父亲就因公去世。从此之后,薄姬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生存,她的母亲将她送入了秦末群雄魏豹的宫中,成为宠妾。然而这段姻缘也很快就被打破了。
三、宫女身之屈辱始
前209年,刘邦起义军日渐壮大。前206年,彭城之战后,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然而汉王依然心怀魏地,最终还是引发了与魏豹之间的战争。
在曹参的帮助下,刘邦很快就攻入魏地,击败了魏豹。魏豹被斩杀,魏国灭亡。此时的薄姬还只是一个16岁的少女,她只能随着刘邦的军队被押解到刘邦营中,沦为宫女。
对于一个曾经得到过宠爱,尝过荣华生活的少女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屈辱。她不得不忍受其他宫女异样或鄙夷的目光。好在她的姿色还算秀丽,两年后就被刘邦纳入后宫,第一次尝到甜蜜。
四、初宠怀子之无奈失宠
根据史料记载,薄姬为刘邦生下的儿子即后来的汉文帝刘恒,应该是在前196年前后。那一年,刘邦已经基本平定天下,建立汉朝。
然而,即使生下了儿子,薄姬在刘邦心中也没能得到提拔。那一年,刘邦已经有了好几千个妃嫔。她们或美艳动人,或聪慧过人,让刘邦寝食难安。而薄姬与她们比起来,无疑是望尘莫及。
刘邦也很快就失去了对她的兴趣。据说,在怀孕期间以及生下刘恒的两年时间里,刘邦才短暂地宠幸过她几次。此后,直到刘邦驾崩,都是没有再次召见她。
五、领地隔绝之无知
前196年,刘恒8岁时被刘邦封为代王,赐予代地作为藩王的领地。薄姬只能背井离乡,带着儿子离开故地,来到偏远的代郡。
代地偏僻幽远,民风淳朴。来到这里的母子两人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很少再关心长安城内的纷争与政治斗争,也鲜有人注意到这个莫名其妙得到的王位。
六、吕后登基之放过一马
前195年,汉高祖驾崩,吕太后与吕氏外戚控制朝政。吕后为了巩固权力,残忍杀害了刘邦宠爱的戚夫人等妃嫔。然而她对遥远的代国,这个从未掀起什么风浪的母子二人却并未放在心上。
也许是因为薄姬太不起眼,吕后并未将她视为心腹大患;又或许吕后也惺惺相惜——她们不都是曾经的宫女么。最后吕后甚至封薄姬为代王太后,权当怜香惜玉了。
母子两人得以继续在代国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他们已经习惯了低调,对朝堂上的风雷浑不在意。甚至在听说吕后将戚夫人活活饿死的惨剧时,也只是默默叹息,并未产生太大波澜。
七、太后位之意外来
前180年,权倾朝野的吕太后终于驾崩。抱持着旧仇的大臣迅速发动政变,诛杀了吕氏一族。由于恐惧内乱,群臣决定立年仅16岁的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远在代国的母子二人接到征召,不得不踏上回朝的路程。然而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即将面临的是怎样一个新世界。多年的清静生活并没有为他们积累任何应对政变的经验。
直到离长安城只有几里远时,文帝的教谕官才匆匆告知,群臣已经决定拥戴他为新君。文帝整个人都惊呆了。他回头看着母亲,两人面面相觑,都不敢相信这一切。
几日后,在众臣的恭迎下,还未及弱冠的刘恒正式登基为帝。他成为汉朝的第三位皇帝。而母亲薄姬,也顺理成章地获得了皇太后的尊贵身份。
八、太后位之低调用权
成为太后后,薄姬并未像吕后那般立即抬高自己的娘家势力。她保持着一贯的低调与谦逊。群臣请求重封薄家为上流世族时,她也仅同意封一位侯,没有大肆抬高家族势力。她非常明白,像吕氏那样的外戚势力,会严重威胁皇权,损害国家利益。
而文帝登基时年方十五,深受母亲影响。在太后谦厚的言传身教下,这位少主也顺理成章地成长为了一个仁厚谦让的君主。太后与帝王儿子的家教,成就了西汉百年的基业。
九、太后教化之立体塑造
关于太后教导文帝的更多细节在史书中少有记载,我们不得而知。然而通过文帝日后的作为,我们仍然可以略知一二。
文帝在位期间推行“无为而治”的宽松政策,轻徭薄赋,修水利,深得人心。他也没有采用吕太后那样专横蛮干的作风对内,暴虐无道的对外政策,而是采取宽容恭顺的态度对待诸侯国。这些政策得以实施,来源于他的性格,而他的性格,则深深植根于母亲的家教。
据说,太后经常引用老子的《道德经》来教导儿子,告诫他“绝圣弃智”的重要。她希望文帝能够像老子那样,行事低调,不英明神武,也能够化导天下归顺
她也时常告诉文帝,仁政和 才是帝王之本。这些理念的灌输,使文帝成长为一个温和仁厚、不事张扬的君主。
在太后谆谆教诲中长大的文帝,将母亲的言教作为自己一生的行为准则。也正因如此,文帝扶持辅政大臣,顺应民意;他信任谏臣,也能海纳百川;他重视农业,又不忘修文采简;他躬行俭约之风,又有雍容大度的气度。
太后薄姬通过自己的教导,将道家思想灌输给儿子,从而决定性地影响了这位贤明君主的为政之道。而文景之治的盛世,也由此而始。
十、结语:谦逊终成帝王母
太后薄姬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一个出身卑微的私生女,如何在宫廷阳关道上安然前行,终成为帝王之母。她清醒地明白自己的渺小,也从不与人争权夺利。正是这份谦逊的性格,让她在宫中的风雨中求生,在太后位上谨慎使用权力,最终通过家教熏陶,培育了文景之治的贤君,为汉朝的鼎盛繁荣奠定了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