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抗清英雄传——李定国、郑成功、张煌言

1、李定国(1621-1662年)

李定国,字鸿远,陕西榆林(或作延安)人。

李定国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

1630年(崇祯三年),张献忠发动陕北饥民起义,将少年李定国收为养子,改姓张。从此,他跟随张献忠转战南北。成年后,勇敢善战,为张献忠所钟爱。张献忠死后归顺南明政权

1652年(南明永历六年)初,李定国在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出兵八万攻湖南。先取沅州(今湖南黔阳)、靖州(今湖南邵阳),继攻广西桂林,大败清军,逼得清军主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

李定国七月初占领桂林,随后,直下柳州衡州等四州,兵锋指向长沙。清廷闻讯大惊,增派十万大军驰援。

为避清军锐气,李定国暂时撤离长沙外围,退守衡州。清军主帅、亲王尼堪率军尾追,李定国设伏将清军团团包围,四面猛攻,清军大溃,尼堪被阵斩,全军覆没。

李定国取得桂林、衡阳两大战役的胜利“两蹶名王”,使南明的抗清斗争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1657年,孙可望挑起南明内战,与李定国内讧,孙可望失败降清,南明情报被孙可望献给清朝。随后,清军对南明永历朝廷发起新一轮攻势。

1659年,为遏止大汉奸吴三桂的攻势,于云南腾冲磨盘山设伏,由于叛徒泄密,功败垂成。

1662年,南明永历帝被吴三桂掳获。同年,永历帝父子被吴三桂缢杀,南明至此灭亡。

李定国闻讯,悲愤成疾,于1662年六月在勐腊(在澜沧江以西)病逝,时年42岁。

2、郑成功(1624-1662年)

郑成功,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明平国公郑芝龙长子。

郑成功早年甚为隆武帝所器重,授总统使、招讨大将军,赐姓朱,名成功,人称“国姓爷”。

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力阻其父降清不果,乃走南澳,起兵抗清。

后南明永历帝封为延平郡王,率部数创浙闽粤清兵,屡拒清廷招降。曾两次派兵与张名振合师北上入长江,并与李定国通声息。

1659年(永历十三年),亲与张煌言合师北入长江,破瓜洲,下镇江,围江宁(南京),清廷震动。旋因连胜轻敌,战败撤回思明州

1661年(永历十五年),率军二万人出厦门,经澎湖,直达台湾鹿耳门,围赤嵌城,败荷兰援军。

次年(1662年),荷兰总督揆一降,遂复台湾全岛,以赤嵌城为东都,建立府县,编制军队,屯田垦荒,奖励移民。旋病卒。

郑成功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并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屯田开垦,发展贸易,促进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收复台湾、建设台湾作出了巨大贡献。

3、张煌言(1620-1664年)

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今属宁波)人。

张煌言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中举人,官至南明兵部尚书。

1650年(南明永历四年),张煌言授兵部左侍郎。后数次率兵由长江进逼南京,打击清军。明朝桂王朱由榔在华南称帝时,任其为大学士兼兵部尚书。

1659年(南明永历十三年)五月,张煌言与郑成功分兵北征,攻克芜湖后,连下沿江四府三州二十四县,江淮半壁为之震动。旋因郑成功兵败南京,全师兵溃,潜行二千余里返浙东,招集旧部,再整旗鼓。

此后郑成功在台湾病故,永历帝在云南被害,鲁王亦死于金门,张煌言孤立无援。

1664年,张煌言与清军海战惨败,解散余部,退居悬㟀岛,后因叛徒出卖被捕,坚贞不屈,同年九月,在杭州遇害,死后葬于杭州南屏山下。

张煌言曾有诗云:

余生则中华兮,死则大明,

寸丹为重兮,七尺为轻。

展现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

张煌言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