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叛父辱兄,骗弟欺侄,他篡了22年帝位,还明朝一个超级盛世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各位看官点击一下“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

文丨客观听书

编辑丨客观听书

前言

永乐大帝朱棣,应该是明朝以来最受争议的一位皇帝了

他为明朝开疆拓土,打的一众异族抬不起头,可以说也算是大明除了朱元璋以外,最能打的一个皇帝了

不过就是这样一位皇帝,他虽然以皇帝的身份取得了封狼居胥的武将最高成就,虽然他上位后励精图治,百姓安居乐业

但他依然倍受受世人的争议

朱棣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朱棣真的是一个野心家吗?

兄谦弟恭的老朱家

其实朱棣有没有野心我们倒不好说,但老朱家运气不好却是真的。

朱棣作为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只要他的大哥朱标能够顺利登基,别的不说,老朱家起码三代都是能安安稳稳的传下去的。

结果天有不测风云,先是朱元璋的大孙子朱雄英早逝,接着朱标也跟着离开了人世

这让朱元璋倍受打击,原本朱元璋这柄神兵还有鞘可以收,但随着马皇后和朱标先后的离世,让朱元璋开始大动兵戈

不动没办法啊,原本朱标在的时候,朱元璋把整个朝堂中的政治力量全部都交给了朱标,没给其它皇子留一点点余地

这让朱标上台的时候完全可以全盘接受朱元璋给他留下的政治力量,但朱标却没了

如果只是朱标没了,那朱元璋还不至于此,但朱雄英走的比朱标还早,没了朱标,朱雄英也能稳稳的接过朝堂

但朱雄英也走了,这就让大明朝堂动荡不已,毕竟后来继位的是朱允炆,是朱标侧妃的儿子

原本就没有什么手腕的朱允炆,面对一杆子如狼似虎的朝臣,朱允炆能震的住吗?

他震不住,他没这个本事啊

这就让朱元璋在晚年的时候不得不大动屠刀,将朝中有成为权臣潜质的大臣杀的一干二净。

然后又提拔了一批相对来说比较听话,但是能力又不怎么够的大臣上位

这样做的好处是朱允炆可以平稳的接过朱元璋手中的权力,但不好的地方就是,朝中从刚建国时的人才济济变得竟然没有一人可用

很难说朱元璋这样做是好是坏,但运气不好是真的。

如果朱标和朱雄英有一个人在,朱元璋都不至于做到这种地步。

毕竟朱标当太子,那是众望所归,做皇上也没有人会反对,即便是朱雄英也是一样的

因为朝中大部分政治力量都押注在朱标父子的身上了,可以说只要这二位当皇帝,那朝中大臣都是举双手双脚赞同的

这种情况下,大明的几个藩王也压根就不会起什么心思。

毕竟几个藩王面对朱元璋更多的是惧怕,但面对他们的大哥朱标却是老老实实的,而且非常爱戴

可能朱雄英相对来说差点,但也毕竟是他大哥的种,只要朱雄英上位后做的不过分,藩王们依然可以做自己主地方浮沉的“土皇帝”

不得不说,老朱家可能是历朝历代中,最有人情味或者说家庭感的皇室了

当然,对于老朱来说,儿子只有两个,一个是朱标,另一个是其他皇子,而对于其它皇子来说,爹也有两个

一个是老朱,另一个是小爹朱标

毕竟朱标确实做到了长兄如父的表率,这让其它藩王对朱标都十分敬服,毕竟有时候朱元璋要揍他们,朱标还会帮着拦一下。

所以如果朱标不死,朱棣可能也不会动心思

“官逼民反”的燕王朱棣

其实朱棣权势确实大,这点是不可否认的,早在朱标还没有去世的时候,朱棣就因为在边关的战功倍受朱元璋重视

虽然朱棣战功显著,但朱棣却并没有起什么谋权篡位的心思,毕竟那会太子还活着,朝中大臣全部都是向着朱标

只要朱棣有一点心思,都不用朱标自己动手,朱元璋带着手下的大臣就给朱标扬了,虽然有点夸张,但事实确实是这样的

不过换成其他人那就不一定了,朱元璋、朱标能压得住藩王和大臣,朱雄英可能会差点,但也能获得很多支持

但其他人就不行了,比如朱允炆。

很难说朱允炆是怎么想的,大明的藩王确实很多,不过对于朱允炆来说,上位后就对藩王动手,真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要知道当时的大明,因为朱元璋为了给朱允炆铺路,朝中的能人死的死伤的伤,能动弹的基本都卸下自己的权力养老去了

朱允炆上台以后其实最应该做的就是稳住藩王,然后靠着朱元璋给他留下的底子充实自己

在他上台之初确实是这样做的,他亲贤好学,大赦天下,重农桑,兴学校,旌表节孝,赈济灾民

原本这个节奏还挺好的。

但朱允炆有点急了,他有一种“总有刁民要害朕”的错觉,于是朱允炆开始对藩王动手

其实削藩这种事历朝历代都做过,最有名的应该就是“推恩令”了,相对来说“推恩令”还能让人接受

但朱允炆错就错在下手太急了。

1398年朱允炆继位,1399年朱允炆就开始对藩王下手

而且还不是说徐徐图之的那种,手段可以说是相当快了,1398年八月,周王朱橚有罪,被废为庶人,流放云南

1399年,湘王朱柏被判有罪,最后自焚而死,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因罪废为庶人,岷王朱楩被判有罪,废为庶人,流放漳州

一年不到的时间,藩王们死的死废的废

=在朱允炆继位之前,朱元璋还跟朱允炆说:“以后你坐镇中央,让各个藩王帮你坐镇边境,你安稳做皇帝就行了。

结果朱允炆反问:“那如果藩王作乱该怎么办?

朱元璋也没有应答,还问朱允炆:“如果你在位碰到藩王作乱,你会怎么办?

朱允炆说的很好听:“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说的很好听,意思就是拿道德和礼制去约束藩王,不会动分封给藩王的土地,不会动他们的地位,也不会起兵攻打藩王。

朱元璋很满意朱允炆的处理方式

结果嘞?藩王还没动呢,结果就被朱允炆逼的自杀,要么就流放,反正朱允炆的叔叔们基本都遭了一遍。

也就剩兵强马壮的燕王朱棣不好动。

不过朱允炆也没有放过朱棣,他派锦衣卫到朱棣府中做卧底,去找朱棣想要叛变的罪证

甚至派出军队压在朱棣的封地旁边,就是为了压制朱棣。

朱棣那是什么人?

当时朱元璋第三个儿子朱棢死后,朱元璋把朱棣叫到身边给他下了一道敕谕。

朕诸子独汝才智,秦、晋已薨,系汝为长,攘外安内,非汝其谁……尔其统率诸王,相机度势,防边乂民,以答天心,以副朕意。

这多少有点托孤的意思,不过朱元璋也明白,皇室的人,尤其是有权力的藩王,一个个都是权力动物

有一点点可能,这些藩王可能真的会反,甚至在朱元璋死前还专门嘱咐,在他死后诸藩王不得进京奔丧

虽然爷爷安排的很到位,但奈何孙子不争气,刚上位的第二年,就逼的他最厉害的叔叔开始反抗

没办法,不反抗行吗,锦衣卫都快住家里了

而作为大明第二位马上皇帝,朱棣的能力自然毋庸置疑,一路连胜来到天子脚下

被朱允炆寄予厚望的李景隆不仅连番战败,在最后朱棣直逼南京的时候,李景隆更是开门迎接朱棣

这下朱允炆才反应过来,原来相较于自己的叔叔,自己还多少有点嫩了

不过也已经晚了。

1402年,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

登基的朱棣

且不说朱棣愿不愿意当皇帝,不过朱棣登基后,他一系列举措可以说是经典了。

为了消除朱允炆的影响,杀忠于朱允炆的大臣是第一步,接着就是废除朱允炆在位的一些政策,恢复朱元璋时期的政策

不仅如此,朱允炆上位时曾将朱标尊为兴宗孝康皇帝,结果朱标上去就给朱标弄回懿文太子了

不过只是称呼变了,尊号待遇啥的没有变。

在朱允炆年间被罢黜的藩王们都被朱棣恢复了藩位,朱允炆时期被废掉的官员也被朱棣重新启用。

反正就是跟朱允炆对着来,你朱允炆重用的我废了,你朱允炆不喜欢的我重用,你朱允炆颁布的政策我也全部废掉

在朱棣的操作下,大明朝堂也从换皇帝的动荡里快速平定了下来。

毕竟朱棣也不是外人,都是老朱家的。

不过有很多人都不喜欢朱棣,就是因为这一点,造自己侄子的反,虽然有过类似的,但也不常见。

朱棣自己也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在消除朱允炆的朝堂影响的同时,也来了一个大赦

也算是为自己找回一点人气吧。

上位后的朱棣也算是大方,那些因为灾难流离失所的农民被朱棣免去了三年的差税

被战争波及以及没有波及的地方,全部都免去了秋夏税粮

在朱棣的整治下,大明的平民得以休养生息,不过作为大明的马上皇帝,朱棣可以说骨子里就带着武将的基因

当上皇帝的朱棣先是迁都到元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接着就开始了他征战四方的征途。

笔者一直在想,朱棣之所以迁都到北京,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方便他北征,另一个就是这里原来就是他的封地

不管怎么说,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北京成为了首都。

要说朱棣也是真能打,而且古往今来能以皇帝身份打出这样成就的也就只有朱棣一个人了

朱棣曾三次亲征鞑靼,一次亲征瓦刺,还亲自带兵打过阿鲁台,全部告胜。

虽然朱棣身上争议不少,但朱棣好战这一点相信不会有任何争议,毕竟当上皇帝还四处征战的也只有朱棣一人

朱棣最后去世也是在征战归来的路上去世的,可以说是皇帝里面的头一份了

结语

如果只从功过的角度来评价朱棣,那未免有些太过片面了。

毕竟朱棣虽然强夺自己侄子的皇位,但朱允炆做的确实有点绝了,毕竟藩王要削,那也不是朱允炆那么狠的手段去动手

朱棣要是不反抗,估计骨灰都能被朱允炆给扬了

综合来看,朱棣上位之后,做的还是很好的,起码朱棣三代给大明续了上百年的命

如果没有朱棣,可能大明也等不到女真族南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