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们常说,一个好的名字,往往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那么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一个响亮的名字又会起到什么作用呢?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在统一六国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为了彰显他的权威,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烧毁各国旧史书和典籍,并且开始了文字改革。在一系列举措中,秦始皇果断地为这个新兴的大一统帝国取名“中华”。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已超过两千年。
那么,秦始皇取名“中华”的用意又是什么呢?这个名字对中国的影响究竟有多深远?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
一
秦始皇果断重命,取名“中华”的霸气心理
在秦始皇之前,我国一直被称为“华夏”。“华夏”一词出现的时间非常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当时中原地区散落着许多部落,黄帝时期将这些部落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部落联盟,也就是“华夏”。
“华夏”这个称呼使用了很长时间,但是到了秦始皇这里,他显然不太满意。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心中膨胀起了极强的权力欲望,他要让全天下的人都臣服在他一个人的脚下。因此,他需要一个更加威严和霸气的国名,来彰显他的权威。
于是,他决定重新为这个国家改名。在谋士的建议下,秦始皇取出了“华夏”的“华”字,又加上代表中原之意的“中”字,形成了“中华”这个名字。
“中华”二字一出,立刻显示出强大的霸气。“中”表示中原,“华”代表华夏,合在一起就是中原华夏的意思,标志着这个国家位于天下的中心,散发出“我就是天下共主”的强势气场。
和温和的“华夏”一词相比,“中华”明显更具攻击性,更能体现秦始皇一统天下的野心。取这样一个名字,秦始皇的用心可见一斑。他果断地抛弃了沿袭已久的“华夏”,标新立异,正显示出他强势的个性。
不过,这个名字显然取得了他想要的效果。在秦始皇统治下的吏民看来,“中华”二字无疑散发出强大的压迫感,让人不得不臣服。它成为了秦始皇权力的象征,也预示着这个国家的未来霸主地位。
二
夏商“华夏”显不足,赋予文明内涵
尽管“中华”一名凸显了秦始皇的野心,但它并非完全是秦始皇的心血来潮。“中华”作为新的国名,相比“华夏”更具有文明的内涵。这一点,秦始皇在取名时也考虑在内。
根据古籍记载,“华夏”一词出现在夏商时期,它代表着当时初步形成的中原文明。“华”寓意礼仪之美,“夏”含义礼节之大。在那个时代,这已是非常高级的文明形态。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原有的文明秩序被各诸侯国打破。在秦始皇眼中,夏商时期的“华夏”文明显然已经不足以应对形势,需要一个新的名字来代表新的文明内涵。
“中华”这个名称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中”表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华”延续了华夏的文明概念。更重要的是,“中华”表明这一文明将会向四方辐射,成为天下共主。
可以说,秦始皇希望通过“中华”这一名称,来彰显这是一个崭新的文明形态,它将超越过去的“华夏”文明,拥有更加强大的辐射力和凝聚力,使天下归顺。
所以,尽管“中华”一名满足了秦始皇的权力欲望,但从更深层面看,它也在文明形态上,超越了旧有的“华夏”范畴,开创出一个崭新局面。这也成为了这一称号流传两千多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
三
秦始皇暴虐之处遭吏民不满,也有功绩
说到秦始皇,不得不提的是,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励精图治,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他的某些作为也招致了人们的不满。
秦始皇为达到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实行了严苛的法家治国,压制百姓。他征调民众修筑长城,民力匮乏;他焚烧书籍,进行思想控制,让许多文人感到不快。这些举措招致了不小的民怨。
当时民间就有这样一句谚语:“不怕忠告,就怕愚谏;不怕直谏,就怕谄谀。”意思是说,秦始皇只想听从谄媚他的言论,接受忠告和直言的大臣都会遭到打击。这让许多臣民感到失望和不满。
甚至有史书记载,当时就有人在宫墙上写下“元稹起事,王离反”的谶语,预言秦朝会被推翻。这反映出民间对秦始皇统治的强烈不满。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秦始皇的功绩是他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奠定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王朝的基础。推行郡县制度,标准化度量衡、通用文字,也有一定积极意义。
作为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的改革力度之大,势必会给人带来巨大冲击。一些行为难免招致不满。但纵观整个历史,他的功过得失还是需要放在历史的天平上权衡,不能做过于主观的判断。
四
中华之下的文明源远流长,文明在于内敛
“中华”作为一个国名和文明概念,其内涵随着历史演变也在不断丰富。如果说秦始皇初衷是赋予它强大的权力内涵,那么在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已代表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底蕴。
中国由来已久的传统美德,如仁、义、礼、智、信等,都蕴含在“中华”文明当中。这是我国先贤积淀的智慧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最美好的精神追求。
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最为自豪的是自己“温良恭俭让”的民族美德。这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也体现在处世之道的内敛包容。
相比之下,一些所谓“先进文明国家”,喜欢以武力和经济手段向外扩张,强占别国资源,这与中华民族的文明理念大相径庭。可以说,一个好的文明,体现在内敛上,而不是外放的攻击性。
“中华”作为一个国名,承载了中华民族最美好的文化情怀。当我们提起“中华民族”的时候,心中涌起的骄傲与自豪,恰恰源自于这份厚重的文化底蕴。
结语
“中华”这一国名和文明概念,虽由秦始皇所创,但其内容远远丰富于一人之私欲。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中,它已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是中国文明的精髓所在。
当我们传颂这个名字时,传承的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中华儿女世代积淀的智慧结晶。我们感到自豪与骄傲,正源自于民族这份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