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夕,刘邓大军长途跋涉上千里挺进大别山。这在我国历史上,也是一次非常出色的进军。当时在实力差距悬殊的情况下,我国大胆做出反攻的决策,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要知道,这是要有非常大的胆识和魄力才能做出的决定。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但并非是所有的军队全部南下,而是主力南下。虽然只有4个纵队,但这4个纵队已是刘邓大军的主力。其中第一33000人,第二纵队有31000人,第三纵队有30000人,第六纵队有26000人,此外还有野战军的参与,总规模约为13万人。
这13万人可以说围绕大别山,把敌人耍的团团转,直接牵着敌人的鼻子走。他们在此建立根据地,直到1948年春,因为战略转移和其他需要,刘邓大军需要从大别山离开。很多人好奇,当时13万人挺进大别山,当他们离开这里时,还剩下多少人呢?虽然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牵着敌人的鼻子走,但其实也是付出了很大代价的,所以人员减少也是非常严重的。主要是两个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因为战斗减员。另一个方面就是补给困难,为什么叫跃进?那就是没有后方支援的情况下,勇往直前。打仗基本上都需要后方,一是能进行补充人员,二是可以进行给养补充。
可是刘邓大军就是没有后方,所以当他们进入大别山后发现这里的情况并非如自己预期的那样。因为当年这是红四方面军的发源地,有着非常好的群众基础。可是自从红四方面军走后,国民党军队进入大别山,他们在这里胡作非为,导致只留下了一些老弱病残。青壮年都被抓走了。失去了人民群众基础的支撑,这里别说补充人员了,就连基本的吃喝都成难题。部队在这里驻扎需要面临很大的难题,不过一切困难,中国军人都挺过来了,只是避免不了人员锐减的结果。
当刘邓大军离开大别山时,第一纵队只剩下16000人,第二纵队剩下13000人,第三纵队剩下12000人,野战部队也只剩下4500人。来时13万人,走时不到5万人,折损了足足一半之多。虽然伤亡惨重,但所带来的回报却是非常可观的。因为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时全国一盘棋,彻底把敌人的阵脚打乱了。他们吸引了大股国民党军队,缓解了其他战场上战友们的压力。最大程度上配合了华东战场大批歼敌,所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我军一次重大的战略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