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杀潘金莲前,为什么要先扯开其胸衣?不是多此一举吗?

前言

武松,这个名字说来便知,是个习武之人。他生性直爽,从小便有着正义感和爱憎分明的个性。

小时候,武松与哥哥武大郎双亲早逝,只能依靠着做烧饼维生。武大郎相貌丑陋,而武松则相形见绌,帅气俊朗,深受乡亲们喜爱。

一、少年武松,刚正不阿的性格初现

武松从小酷爱习武,有志于将来成为一个侠客英雄。每日早起,就到村口空地上苦练武艺。也因此,他练就了一身好功夫。在群众中,武松以正义著称,见不得恶霸欺男霸女。

20岁那年,村里来了一个外地欺软怕硬的恶霸,常常胁迫百姓。一日,他又来闹事,武松忍无可忍,和他大打出手,不料一时气血上头,打死了那恶霸。武松自知失手过重,为躲避官府追捕,只能离家出走。

行至半路,武松心中默默自责,自己本是行侠仗义,却无意间害了人命,未免有负少年志。他决定要继续磨练武艺,修炼内心,直至有朝一日真正成为一个侠之大者。

二、江湖遇知音,兄弟情义结

在路上,武松有幸结识了宋江,两人一见如故。原来,宋江也是为躲避官府追捕而流落江湖。两人性情相投,结为兄弟。武松对宋江这个人也颇为欣赏,见他气度不凡,便向他讨教起江湖上的种种事。

两人一路并肩同行,宋江以兄长之礼对待武松,将自己多年游历江湖的经验传授给他。武松也以极其谦逊的态度接受学习。日久天长,两人已如亲兄弟一般,彼此间满是信任与情谊。

在江湖上飘摇数年,武松的武艺已臻化境,他也变得沉稳内敛,不再是当年那个莽撞少年。宋江见他已成长为精忠报国的好汉,遂劝他回家看看,于是两人依依惜别。

三、凯旋归乡,喜获美婿悲遭变故

一日,武松路过景阳岭时,无意中斩杀了一个长期为害本地百姓的大虫,声名大噪。阳谷知县得知后,大喜,封他为都头。

武松凯旋归乡,心中略感兴奋,想见见许久未谋面的兄长。当年,哥哥武大郎貌不惊人而自己英俊挺拔,一向是自己的心结。这些年武松在江湖里历练看淡了外貌,只想回去与兄长叙叙旧。

谁知一见武大郎,武松惊讶地发现,他已经娶了当地数一数二的美人胚子潘金莲为妻。原来,武大郎靠自己勤劳工作,娶得了这样温婉大家闺秀,武松心中对兄长刮目相看。

新婚燕尔的一对夫妻正是鸳鸯戏水的好时光。武大郎望着自己美貌的新妻子,神情是掩饰不住的喜悦,向武松絮絮说起自己有了这样好的伴侣是何等的幸福。武松也感到由衷的高兴。

四、貌美心苦,报应不爽

然而,武松很快察觉出,潘金莲的眼神中时常透着一丝不屑与轻蔑。她的笑容是那么的做作生硬,

仿佛在勉强自己接受这样一位丈夫。武松心中便隐隐觉得,自己兄长的婚姻恐怕并非如他所想的那么美满。

随后,武松从乡亲处听闻,原来潘金莲是被家族勉强许配给武大郎的。她自恃才貌出众,认为嫁给长相平凡的武大郎有失门第。更令她感到耻辱的是,武大郎做烧饼为生,她认为这有损她的身份。

婚后,潘金莲对武大郎冷眼相待,令武大郎十分伤心。为了躲避麻烦,二人只得离开潘家,搬到了阳谷县。谁知,潘金莲的报应也随之而来。

五、色胆包天,苟且偷欢

一见武松英俊潇洒,潘金莲心生邪念,想勾引他。谁知武松正人君子,立刻拒绝。潘金莲自觉无颜面对武大郎,遂与西门庆私通,还毒杀了武大郎。

其实,潘金莲生性轻佻,从小就有弃暗投明的想法,一心想嫁给个 兼备的人。

她见武松相貌出众,又刚正不阿,便萌生了想接近他的心思。她开始故意在武松面前精心打扮,露出春色无边的风情。

武松虽不为所动,但也明白大嫂的用心。他苦口婆心地以兄长之礼劝导潘金莲珍惜现在的生活,潘金莲这才罢休。哪知她内心的邪火毕竟难掩,终于在西门庆的引诱下落入尘网,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六、英雄痛失手足,仇必报无疑

几日后,武松回家,才知哥哥已死。潘金莲口中称是突发心脏病,但武松觉察其异。经询问之下,方知哥哥是被毒死的。

武松勃然大怒,当即决定替哥哥报仇。他心中万分悔恨,自己明知大嫂行迹可疑,却没有保护好兄长。这一刻,他下定决心一定要为兄长讨回公道。这不仅是为了给武大郎一个交代,也是为了自己多年来对兄长的亏欠。

兄弟情深,他必须为武大郎报仇雪恨。武松,冷静地开始筹划。他明白必须要有充足的证据,以减轻日后罪责。于是武松开始秘密收集各种证词,以确保事后自己的清白。

七、胸衣之举,大智秉法苦苦思

然后冲进潘金莲房中,一刀剖开她的胸膛,挖出五脏六腑。最后也杀死了西门庆。

事后,官府来追究,武松却早有准备。他出示事先收集的证词,说明自己是得知真相后失手杀死潘金莲和西门庆的。撕开潘金莲胸衣也是为了减轻罪责。

根据宋朝法律,这类失手杀人罪较轻。官府经审理,最后仅判武松罪不至死,发配他到偏远地方。看似残忍的撕开胸衣,其实暗藏大智慧!

八、细究当时法律,武松之举颇具远见

我国历史上,对杀人罪的定性和刑罚区分很细。宋朝时期就有谋杀、故杀、误杀和斗杀之分,罪责轻重不同。

谋杀和故杀属故意杀人,法律刑责非常重,必判死刑。误杀类似过失杀人,可以根据情况从轻发落。而斗杀,则像现在的互殴导致死亡,也可酌情减轻惩罚。

武松早年曾误杀一人,深知法律严密。这次报仇,他费心收集证据,让哥哥之死看似错手所致。在杀死潘金莲时,他撕开她的胸衣,正是想营造成斗杀的假象。

根据当时法律,这构成斗杀,本可判死刑的武松就可免于一死。显然,他对法律理解透彻,采取的手段既可报仇雪恨,又能保全自己,可谓大智若愚。

放在现在,即便不是法律专业人士,也很少有人能想到这一招,可见武松的睿智。他在那个时代里,就具有这样强的法律意识和思维逻辑能力,实在难能可贵。

九、人物刻画:武松义薄云天,又深谙大智

说到武松这个人,他性情中正,但亦有血气方刚的一面。这次报仇之举,就集中体现了他的个性。

得知哥哥被害,武松第一反应是替他报仇。这源自他的亲情与义气,见不得兄弟被欺辱。但另一方面,他也不是鲁莽之徒。事前收集证据,以及杀人手法,都体现了他的理性与深谋远虑。

可见武松是一个怀有正义感,同时内心深藏大智慧的人。他将仁与智完美融合,做事力求慎重,但也敢于历尽艰险。这就造就了他与众不同的英雄气概与魄力。

我们还要看到,武松对家人及兄弟情义至深。哥哥被害,他不惜一死去为其报仇,由此可见他的义气。这种精神今人也应当学习,但应避免他以命抵命的做法。

总体而言,武松这个人物形象丰满生动,性情合理,也正是这样的人物刻画,让他成为广为人知的英雄。他的胸衣之举,也让读者大开眼界,对古人的睿智叹为观止。

结语:

武松胸衣之谜,实为超凡入圣的大智慧。在那个时代,能具备这样的法律意识与思维,实在难能可贵,今人也应学习他正义勇敢的精神。

这也启示我们,面对复杂情况时,不可靠激情,而要理性思考,拿出智慧。但也不能唯智论,还需秉持正义,做合乎道义的选择。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化险为夷,不负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