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印媒消息,莫迪政府打算向议会提议,把印度国名改成“巴拉特”(也可译成“婆罗多”)。消息一出,便引起广泛关注,通常情况下,哪怕一个村也轻易不会改名字,一是人们叫习惯了,改名会带来很多不便,二是改完之后,很容易让不知情的人找不到地方,那印度,为什么突然要改名呢?
这件事其实不算什么新闻,前些年,印度最高法院也收到过几次改名的提议,要求把国名改成“印度斯坦”或者“巴拉特”,2020年6月,印度最高法院以宪法中已经注明“印度”即“巴拉特”为由,拒绝了该提议。这次之所以关注度更高,是因为动静闹得比较大,莫迪政府已经在发给G20峰会参会者的邀请函等一些需要提及国家名字的文件中,用巴拉特取代了印度。
“巴拉特”一词出自古印度的重要史诗《摩诃婆罗多》,字面解释是承载或者携带,实际意思为寻找光明或者知识的人。古印度文献中的另外一种解释,是指北面雪域,南临大海的地方,这说的是印度夹在高耸的喜马拉雅山和印度洋之间的情况。另外还有一种解释,说巴拉特是古印度的一位明君。
莫迪想把名字改了,有两方面原因,首先,他想擦除殖民者留下来的一切痕迹,他认为印度这个名字是在英国殖民时期确立的,而巴拉特无论取前面哪种解释都是来自于印度自己的历史文化。另外,莫迪也有自己的私心。
前面提到,巴拉特出自《摩诃婆罗多》,这是印度教的经典之一,莫迪近些年,一直在尝试用印度教治国。他和印度教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孩童时期,1958年,8岁的莫迪就加入了印度教的国民志愿服务团,这个宗教和莫迪,已经深度绑定。
当年他在古吉拉特邦当首席部长,当地曾爆发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大规模骚乱,莫迪果断替印度教徒站台,酿成了一场惨案。至此以后,莫迪就靠着国内10亿印度教徒,在政坛平步青云,同时他也利用手中权力,不断为印度教徒谋福利,双方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共生关系。
像什么取消印控克什米尔特殊地位,号召印度教徒移居当地,以稀释伊斯兰教的影响,颁布《公民身份修正案》,给从周边国家进入印度的非伊斯兰教徒移民国籍,都是在帮助印度教打击伊斯兰教。甚至前不久印度“月船三号”发射,也有大批印度官员采用印度教的特殊仪式,祝福其成功发射。
这些迹象表明,莫迪把印度教经典里的词当国名,是想把印度和印度教划上等号,只要能把印度教徒哄好,不仅明年大选不用担心,未来继续延长任期,也是有可能的。到时候继续出台有利于印度教徒的政策,这就是一个正向循环。
然而,莫迪却没有考虑过一个问题,即使印度有10亿印度教徒,还有4亿不是,除了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在印度都有他们自己的聚居地,如果以后,印度就是印度教徒的“巴拉特”了,那这些非印度教徒,又该何去何从,前面那两大教派暂且不提,锡克教徒,可是已经闹着要独立建国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