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俄版“武则天”,如何从一个普鲁士公主成为俄国一代大帝?

她是一个纯粹的德国人,可是却成为了俄罗斯历史上唯二的一位大帝,可以与彼得大帝并肩齐名。

叶卡捷琳娜大帝

她就是叶卡捷琳娜二世

可是她因何获此殊荣?

叶卡捷琳娜原名索菲娅•奥古斯特,生于1729年,是出身于今天的什切青市一个普鲁士落魄公爵家庭的公主。

叶卡捷琳娜二世故乡什切青

在成为叶卡捷琳娜二世之前,她首先是当时的俄罗斯皇储彼得三世的皇储妃。

而她能成为俄国的皇储妃,应当感谢一个贵人,这个贵人就是她丈夫的姑姑、彼得大帝的女儿伊利萨维塔女沙皇。

伊丽萨维塔女沙皇

伊利萨维塔女沙皇为什么要选一个普鲁士(德国)公爵之女作为皇储妃呢?

这当然与伊利萨维塔女沙皇的一段情缘有关。

原来,伊利萨维塔女沙皇年轻时曾经与一位德国亲王订婚,后来因为未婚夫患天花去世才没有嫁到德国去。

而她以后再也没有结过婚,所以没有子女。

于是,在成为女沙皇之后,伊利萨维塔便在1744年把胞姐之子、外甥彼得立为皇储,即后来的沙皇彼得三世。

彼得三世

只是她万万没想到,自己看错人了。

虽然彼得三世是彼得大帝的亲外孙,却一点没有遗传到彼得大帝的基因。他不仅长得丑陋,而且品行不端,作风不良,不学无术。

万分失望之余,伊利萨维塔女沙皇想起了自己已故未婚夫的妹妹,她有一个女儿,就是索菲娅即后来的叶卡捷琳娜二世。

这个伊利萨维塔已故未婚夫的外甥女索菲娅,是个聪明伶俐、知书达礼、多才多艺的女孩。

她从小接受过良好的欧式教育,不仅大量阅读了法国戏剧大师莫里哀及寓言大师拉封等人的作品,而且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小迷妹”,极尽崇拜之情。

伏尔泰

此外,索菲娅还跟随父母游历过欧洲许多地方,视野开阔,见多识广。

在当时,欧洲各国王室联姻之风盛行。于是,在伊利萨维塔女沙皇的精心策划下,来自普鲁士的16岁少女索菲娅公主顺利成为了俄国的皇储妃。

为了能成为一个称职的皇后,索菲娅付出了很多努力。她不仅拼命学习俄语和俄国文化,阅读了大量书籍,而且改信东正教,取教名为叶卡捷琳娜。从此,叶卡捷琳娜这个名字就代替了索菲娅。

然而,无论叶卡捷琳娜怎么努力,皇储彼得三世并不喜欢这个来自普鲁士的皇储妃,虽然他也有一半德国血统,他父亲也是德国人。

因此,叶卡捷琳娜皇储妃与丈夫彼得三世之间的关系十分冷淡甚至是厌恶乃至发展为憎恨。

可是,叶卡捷琳娜决不会坐以待毙,总不能一辈子就这样完了吧?

在新婚不久的日记里,叶卡捷琳娜曾写下一句表露自己心声的话,“迟早我要达到目的,我要做俄罗斯的女皇”。这充分表明,她是一个极富雄心的女人。

1762年,叶卡捷琳娜的领路人伊利萨维塔女沙皇病逝,由彼得三世继位,叶卡捷琳娜也正式成为俄国皇后。

可是,彼得三世不得人心,加上夫妻感情本来就不睦,于是叶卡捷琳娜发动宫廷政变,废黜彼得三世,登基成为沙皇,史称叶卡捷琳娜二世。

为什么叫叶卡捷琳娜二世呢?

因为前面有一个叶卡捷琳娜一世,她是彼得大帝的第二任妻子,俄国史上第一个女沙皇。

然而,初登大位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并没有喜悦之情,她面临着艰难的处境。

当时的俄国以及欧洲各国政治家都不看好叶卡捷琳娜二世,纷纷预言她的统治将是短命的。

这并非没有道理,因为之前的俄国经历了37年动乱,换了6个沙皇,她是第7个。

而且,当时的俄国又刚刚卷入了因英法争霸世界而引发的“七年战争”,财政负债累累,军队疲惫不堪,农民起义不断,可谓内忧外患,危机四伏。

然而,她以雷厉风行的作风,迅速稳定了局势,扭转了人们对她的看法,在位长达34年之久,成为18世纪统治俄国最久的沙皇。

七年战争

针对“七年战争”问题,虽然后期俄国在与普鲁士的交战中占据了优势,但叶卡捷琳娜二世果断撤军,向普鲁士示好。

她这样做并不是因为普鲁士是她的娘家,而是打败普鲁士不符合俄国利益,拉拢普鲁士牵制法国与奥地利才是上策。

叶卡捷琳娜二世对俄罗斯的忠诚,毋庸置疑。

和平的外部环境有了,接下来就是大显身手了。

当叶卡捷琳娜二世还是皇储妃时,就认识到俄国与西欧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为了获得与其国土相匹配的地位,必须效法西欧,实行改革。

18世纪下半叶,“开明专制”的政治思潮风 行欧洲。

所以,叶卡捷琳娜二世一登基,也在俄国实行“开明君主专制”,网罗了一大批人才,为俄国的改革注入了活力。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选拔和重用人才方面不拘一格,这一点与彼得大帝很像。

彼得大帝

“士兵元帅”苏沃洛夫和经济学造诣很高的沃姆斯公爵,都是在她在位时脱颖而出的。

而且,她不搞“一朝天子一朝臣”,即使是有成见甚至反对过她的人,她也不计前嫌而予以重用。

而对于那些与她关系密切,却才能平庸的人,她不会给予重任。就比如她的情夫格里高利•奥尔洛夫,能力并不出众,所以一直没有担任什么高官要职,只是赏赐金钱和土地。这一点颇类似女皇武则天

叶卡捷琳娜二世同彼得大帝一样,非常勤政,每天昼夜工作达15个小时,被当时的诗人称为“永远站在岗位上的哨兵”,比同时期的乾隆皇帝累多了。

叶卡捷琳娜二世雷厉风行的作风也颇与彼得大帝相似。

在她的主持下,俄国采用西欧的经济政策,大力兴办手工工场,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例如,从1762-1796年,手工工场从984家增加到3161家,生铁产量也翻了两番。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财政的增加,执政三年后,叶卡捷琳娜二世就将高达1700万卢布的财政赤字变为550万卢布的财政盈余。在她去世前,俄国的国家税收增加到了5600万卢布。

总之就是,俄国有钱了。

当然,叶卡捷琳娜二世最出众的地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思想教育事业,一个是开疆拓土。这也是她胜于彼得大帝的地方。

叶卡捷琳娜二世是孟德斯鸠、伏尔泰和狄德罗等法国思想家的笔友。

这里面最为后世传为美谈的一桩事是她对狄德罗的“恩宠”。

狄德罗

当叶卡捷琳娜二世得知狄德罗为了嫁女儿而急于卖掉自己的藏书时,她花了16000金币买下了这批书,建立图书馆,并聘请狄德罗为馆长和她的顾问。

更为豪爽的是,叶卡捷琳娜二世还一次性付给狄德罗50年的薪水,高达50万卢布!


女帝对狄德罗的恩宠

叶卡捷琳娜二世此举一下子轰动欧洲,整个欧洲舆论都在为她唱赞歌。

法国学者达兰贝写信称赞她:“整个欧洲文学界都向陛下欢呼!”

伏尔泰称赞她:“狄德罗、达兰贝和我,我们三人向您致以最衷心的敬意。”

当然,晚年的叶卡捷琳娜大帝也有着常人一样的通病,离“开明专制”渐行渐远,逆历史潮流而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认为俄国启蒙思想家是“比普加乔夫”更坏的暴徒,将其流放西伯利亚

1767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因功勋卓著被尊为“俄罗斯英明伟大的皇帝和国母”,成为继彼得大帝后第二个获“大帝”封号的沙皇。

然而,叶卡捷琳娜大帝只所以是大帝,更因为她在开疆拓土上也是佼佼者,这一点要更胜于彼得大帝。

叶卡捷琳娜扩张的领土

她于1772年与普鲁士、奥地利筹划了瓜分波兰的计划,并于1793年、1795年两次彻底瓜分了波兰,夺得46.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增加700万人口。

1783年和1791年,她还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夺得包括克里米亚在内的亚速海地区共约 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为俄国赢得了第二个出海口,巩固了俄在黑海的势力范围,为深入巴尔干打下基础。

1796年,叶卡捷琳娜大帝因突发中风去世,一代大帝就此殒落。

叶卡捷琳娜大帝

一代女皇叶卡捷琳娜大帝留给俄国的是帝国版图上增加的近6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留给欧洲的是一个国力空前强大、影响举足轻重的大国。

可是,她终究留下了遗憾,正如她所希望的那样:假如她自己能活200岁,整个欧洲都将置于俄国的统治之下。

一位普鲁士姑娘两手空空来到俄国,情场失意,却为俄国赢得了克里米亚和波兰,她把这当成了自己的嫁妆。尽管拥有纯粹的德国血统,尽管有很多缺点甚至是罪过,但叶卡捷琳娜大帝仍不失为俄罗斯历史上最杰出的女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