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历史学习到清朝洋务运动这一阶段的时候,每个人的心中都大力批判当权者的“愚昧保守”,可未曾想到的是如“奕䜣、文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这些人实际上已经是当时中国社会之中最具有变革之心、最有见地的人才了。
中国近代化之路从鸦片战争一路走来,到底有多难,这恐怕只有亲身经历才能说得出来,那个时代的中国近代化完全就是“从无到有”,连一块足以参照的石头都没有,都是摸着自己过河。
清朝初步启动近代化
恭亲王奕䜣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后就意识到了中国本身的落后,所以开始以“自强”为目标对西方军事科技进行学习。1861年的时候,他们专门聘请外国军官在天津训练新兵,同一年在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大量培养精通外国语的人才,开始设置英、俄、法等语言的学习,后面增设德、日等外国文。专门翻译外国科学、文学、军事科技书籍,招收中国境内满汉年轻人才进行学习培训。
1871年清朝洋务运动发起人开始转换目标,自强只是自以为是的想法,等到清朝开始自强的时候才发现国家是如此缺钱,所以到后面洋务运动是以求富为主。1875年在洋务运动有所发展的基础之上,清朝初步以李鸿章淮军为基础建立起来了自己的国防。李鸿章个人的观点是筹办海军可以为中国保家卫国极大程度上的服务,只要是海洋之上将敌人击杀,中国内陆就无所谓战争。
1880年这一批学生之中经历了外国四年大学学习学成归来,李鸿章以这批人为基础在中国开始创办海军教育,在天津办理水师学堂,架设电报局和修建铁路以为国家军事国防服务。后期1881你的时候在开平地区创办的矿务局,在上海开办机器制布厂,在黑龙江漠河探索金矿,其实都是因为洋务运动花钱太多了,朝廷又拿不出钱来,李鸿章这些人只好自己想办法赚钱为,所以“求富”的口号其实是为“自强”而服务的。
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摸索
洋务运动若是从1861年奕䜣聘请外国人为中国训练新军和创办同文馆开始,到1894年教科书之中定义的甲午战争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那整整33年的时间之中换掉了咸丰、同治、光绪三位皇帝,朝廷政治局面不够稳定,各种政策推行极其艰难。我们也可以看见洋务运动一开始的目标是以“自强”为主,早期洋务大臣依旧认为中国不缺钱,天朝上国无所不有的观念还存在于李鸿章等先进大臣的心中,可是等到洋务运动真正办理起来的时候才发现,是哪里都缺钱,哪里都没有钱可用。
从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情况来看的话,其实早期李鸿章曾国藩他们这些人也是没有全盘规划的,都是走一步看一步。一开始知道自强需要西方的那些军事武器,所以设立天津和江南两个机械制造厂。两个厂的实质是为军事国防服务的兵工厂。但后面发现新式武器就算买回来,制造出来了也无人会使用,所以这个时候必须要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所以后面在这种需求之下开始在中国各地创办“武备学堂和派遣军官出国留学”。
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是为了经营和运营中国江河湖海的运输,使得这些交通上的便利和利益不全部为外国人占据。后面创办织布厂是为了挽回中国手工制造业损失的钱财。开设各种煤矿和金矿开采也是为洋务运动增加创收。洋务运动自强的这些先进人物一开始也完全没有参照目标,并没有制定一个对中国近代化的通盘目标,他们只是知道国防近代化必须要去做,不然就要亡国。走上这条道路之后 就发现进一步必须再进一步,最后要走到尽头革了清朝的命创办近代国家体制才能成功。
近代化的启示
一个美女子为了自己变美会去购买化妆品,化妆品用完的时候发现自己需要另外一件,买完腮红之后发现用手涂抹始终不够均匀。所以需要去买一把腮红刷。自己的脸都被打扮的漂漂亮亮之后,发现自己上半身的衣服太丑了,所以这个时候需要赶紧买一件好看衣服,有了好看衣服之后发现裤子简直就是配不上,这个时候又得买裤子,买完裤子之后发现鞋子不够时髦。等到这些都弄完之后,发现全身搭配都很漂亮,妆容也足够精致,但自己的脸和身材却不足以匹配了,这个时候有些人就干脆直接整容彻底改变自己去了。
清朝晚期正是处于历史的拐角之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群人想要带领着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国家走出困境,当时是不可能有一个所谓统筹全局符合历史时期的“全面建设计划”的。如果有人硬要说是要有的话,那也不过是无法实践的,摸着自己过河通常就是最好的选择了。所以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既然什么事情都无法事先预料,那还不如先干起来再说,干起来之后肯定会遇到问题,到时候再去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结语
读历史的过程之中,心性纯良的中国人无论是在生活之中遭受了多大的委屈,但读到国家落后挨打的时候,依旧会升起一股爱国之心、了解了现代教育之后,我们才知道作为一个中国公民身上的责任到底有多重大,我们曾经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赶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尾巴,但绝对不能错过第三次和第四次了。
为国家培养储备人才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历史教育更不是喊口号,今天中国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精致利己主义之人,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没有读过中国近代化这段充满血泪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