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小彼得还有个同父异母的姐姐——索菲娅·阿列克谢耶芙娜·罗曼诺娃,这是个权力欲望极重的女人,在小彼得成为沙皇后,这位索菲娅借射击军(地位类似于正规军中的中央军)的力量发动政变,把自己的亲弟弟伊凡五世也推上了沙皇宝座,搞出了“赫赫有名”的“双王共治”。
由于当时16岁的伊凡五世病弱低能,彼得大帝年仅10岁,整个沙俄的实际权力掌握在这位“索菲娅女皇”手里——事实上,只是摄政王,如果说有女帝名号的,还得是彼得大帝的第二任妻子,凯瑟琳一世(叶卡捷琳娜一世)和更彪悍的叶卡捷琳娜二世。
对了,上文提及的《尼布楚条约》,实际正是这位“索菲娅女皇”主导签订的。
如果搁在中国,像小彼得这种隐患肯定是要斩草除根的,不过,索菲娅只是将小彼得放逐到帝国的边缘区域——也不知道索菲娅在7年后是否会对这个决策而后悔。
这是一个靠近外国侨民区的放逐之地,由于小彼得再也没能接受“根正苗红”的帝王正规教育,也没有受到东正教从小开始的影响。这就导致了小彼得开始了完全意义上的自学,于是,当时以航海知识和造船技术为代表的先进西欧文化开始熏陶小彼得,宗教信仰自由风气也影响着他思考世俗与宗教的边界。
1689年,小彼得想要回到莫斯科亲政,索菲娅发动军事政变未成,(暂时)彻底告别权力中心;之后,帝国实权由彼得母亲纳塔利娅掌管,大贵族集团辅政。
直到1694年纳塔利娅逝世,彼得才开始真正亲政。
为自己的帝国打开新时代,年轻的彼得先后做了这么几件事:
第一,发动军事力量得到了亚速,解决了亚速海的出口问题;
第二,派遣近250人的使团,前往西欧学习先进的技术与文化,这就是前文提及的,彼得自己藏身其中的于1697年的考察活动;
第三,访问西欧的同时,遍寻(造炮)军事、(造船)技术专家,进行大规模的人才引进;
第四,进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成立监督职能机关,整顿官场;打破阶级壁垒,为人才向上流动提供机会;
第五,为了能让帝国在波罗的海开辟出海口,先与萨克森、丹麦三国形成了一个反瑞典的“北方同盟”,并于1700年7月开启了长达21年的“北方战争”;
第六,迁都圣彼得堡,从瑞典手中夺得了芬兰湾、里加湾沿岸的土地,并取得波罗的海出海口,不断增强俄国对波罗的海区域的话语权。
到了1721年,综合实力已经让俄国有底气称自己为“俄罗斯帝国”,彼得也有了【大帝】的头衔。
其实这段历史在汗青堂新出的这部巨厚的《彼得大帝》中,已经有详尽描述,由此衍生出的疑问,即是“技术才是核心,强权即是真理”吗?
由于同时还在看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世界经济千年史》,不得不说,过去几百年的世界历史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技术】真的是核心,而大国与大国之间的较量,有时是没有所谓的“法”,谁的拳头硬谁就有“最终解释权”。
俄国虽然拥有广袤的土地,但大部分领土常年冰封、异常寒冷,大部分人口集中在东欧的那一片地,而俄国起初是没有出海口,这就意味着无法像威尼斯、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土耳其、奥斯曼等国那样通过贸易赚取大量财富进行国家建设。
所以,对俄国而言,想要发展,第一步就是拥有自己的入海口,这样才可以发展自己的海军和海外贸易,而有幸彼得从小就接触到造船技术并产生了浓厚兴趣,逐渐意识到造船、航海技术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他贵为沙皇,可以动用国家力量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从而有可能领导国家把握住时代契机。
换了其他俄国人,纵使有一身的技术和眼光,没有最高权力的支持,俄国可能还是那个“没有海军力量的内陆国”。
这里的技术,在当时最先进的实用技术自然是造船与航海技术——即使到了今天,跨海大宗贸易依旧是国与国之间贸易额最大的内容——而如果彼得大帝当年不够开明,不愿引进先进人才和先进技术,想来俄国也必然像中国一样被时代抛弃。
说的现实一点,其实大国的兴衰规律也可以用在个人成长路径设计上。
第一,彼得大帝年少时遭遇放逐,但正是这段放逐期让他有幸接触到西方更先进的东西,同样,对于个体而言,逆境未必就是人生的地狱,因为(可能)最糟不过如此,反而能看清自己有什么、能做什么,真正追求什么。
第二,国家兴衰有其必然,技术也会随时间迭代,但保持一颗求知上进之心才是国家和个人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彼得大帝打下的基业让叶卡捷琳娜二世成就了“大帝的伟业”,但后续的沙皇则在保持国家(技术)创新力方面越发力不从心,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更是走向保守与专制,把家族与帝国都送上了不归路。
所谓的“上进之心”,一方面是要关注更前沿的内容,另一方面是要观察周围人在关注的东西,所谓“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第三,贸易的核心是【交换】,而个人成长的体现,就是【变现】——也就是达成交换,比如通过自己拥有的智慧、技术赢得财富、地位、名望等等,如果说努力的方向不足以促成“贸易”,这就意味着起点出了问题。
同样是发动战争抢地盘,为什么彼得大帝成就帝国,而尼古拉二世把帝国扬了?
仔细想想,彼得大帝是为了北面和南面的出海口,这是当时的俄国极为稀缺的;尼古拉二世接手的帝国已经是个烂摊子,在没有巩固好自己的基本盘之前,还内外各种引发冲突,这不就是给自己帝国内部拱火么——内部不稳定,不搞好经济建设,太容易出大问题了。
平心而论,我自己读各种历史大部头,总是会考虑究竟有哪些内容具有现实意义。如果只是看所谓“帝王将相的故事”,这样的历史可能就白读了。
这部巨厚的《彼得大帝》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