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玄同,是吴越武肃王钱镠后裔,也是我国"两弹元勋"钱三强的父亲。原名钱夏,字德潜,又号疑古、逸谷,五四运动前夕改名玄同。他1887年9月12日出生于浙江吴兴,父亲曾经在帝都做过官,但因为受不了清代末期官场黑暗就辞官回乡教书。在父亲的教育下,他幼读经书,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不幸的是他十—岁时父亲逝世,十五岁时母亲又去世,依规制守孝而未能应试。而抚养他长大成人的是兄嫂。年长他很多的兄嫂很疼爱他并精心培养他。而钱玄同也正因未能如愿参加科举考试,这才得与让他放弃四书五经,去看了与应试无关的《新民丛报》、《清议报》等进步书刊,在他十六岁那年的冬天,读了章太炎先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邹容的《革命军》,在思想上埋下反封建帝制的种子。他认为章太炎与邹容等进步思想家的主张有理,腐败落后的清王朝非革命进行推翻不可。1904年(光绪三十年),时年18岁,在湖州剪辫,与友共办《湖州白话报》,封面上只写“甲辰年”、不书光绪三十年,以示不遵清代王朝,并表示反对清朝统治的决心。
1905年,便入上海南洋中学读书,冬天又到日本东京去看望伯父钱恂。翌年春季奉伯父之命回上海结婚。这是哥哥早早地为他张罗的一桩婚事,对方是哥哥的朋友徐元钊家的女儿徐婠贞。徐家是远近闻名的诗书传家,徐婠贞的祖父徐树兰曾担任过兵部侍郎,并创立“古越藏书楼”。当时蔡元培还在此处读书4年,遍览群书,学问大增。
钱玄同幼年时因为父母早逝,遭逢不幸,曾也在徐家借住、学习了一段时间,徐元钊对他非常看重,应该说是看着他长大的。徐婠贞也温柔贤淑,漂亮可人,两人门当户对又青梅竹马,钱玄同的大哥便自作主张同意了这门亲事。但是钱玄同并不喜欢徐婠贞,虽然两人一起长大,但她是旧式的封建女子,从小就被教育女子无才便是德,嘴里全是三从四德。钱玄同却接受的新式教育,主张自由恋爱,反对包办式婚姻。尽管钱玄同对这段亲事有着各种不满意,可考虑到哥哥的养育之恩,和徐家的对他的恩情,还是心不甘情不愿接受了这件亲事。
新婚之夜,听到外面宾客的欢声笑语,钱玄同心中万分悲痛,他在日记中写道:“是夜难过,真平生罕受者。”
他心中憧憬那种两情相悦的爱情,却又不得不屈从现实,娶了自己不爱的女人为妻,心里的各种滋味,不能与外人言说。
婚后,钱玄同对妻子很尊重,两人没有太多浓情蜜意,日子过得平淡如水,相敬如宾。曾生有5男1女,虽只3孩长大成人。可贵的是他一生不离婚,不纳妾。这与钱氏家族的家教与他接受新文化的一夫一妻制有关,也与他洁身自律、品行端正有关。
钱玄同在婚后的当年(1906年)9月又求学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师范。与章太炎、秋瑾等人交往,次年(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课余时间常在"民报"社见到章太炎,对于章氏的思想学问极为崇敬,在那里对章氏执弟子礼,并为章氏用小篆体书写《小学答问》,深得章氏好评。翌年《民报》被查禁,他和他的朋友请章氏讲音学和学问,一起听讲者有龚未生、鲁迅兄弟、许季蒹等8人。这时钱玄同和章太炎关系密切,有时就住在章氏寓所中,见到了许多革命党人,电视剧《觉醒年代》展现当时的风云岁月。他在这留学期间,参加过在东京为警醒世人反抗帝制而蹈海自杀的革命志士陈天华,及徐锡麟、秋瑾等革命烈士开的追悼会。曾和章太炎一起办《教育会语杂文》,其宗旨是灌输文学和历史学方面的国学意识,也带有提倡民族革命的含意,写的是白话文。
1910年春,钱玄同在日本读了5年后回到自己风雨漂渺的祖国。回国后曾任中学教员、浙江省教育总署教育司视学。1913年秋到北京,曾做北京高等师范附中教员,后来做北京高等师范国文系教授、北京大学教授。
1916年,钱玄同目睹袁世凯倒行逆施,妄自称帝,那帮袁贼手下的封建顽固文人将民国初年废除的"读经"、封建礼教又抬了出来,还打着所谓"保存国粹"的招牌来抵制科学和新知识的输入,钱玄同为此对祖国前途焦急万分,认为那套旧道德旧文章非彻底改革不可。
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聘请了一批有革命新思想的教授如李大钊、刘复、胡适等人,《新青年》是陈独秀等人创办的,后来钱玄同也是同人编辑之一。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坚决主张以白话为文学的正宗,力主改革我国旧文学,钱玄同积极拥护,并率先在《新青年》上发表致陈独秀的白话信,并敦请他人用白话作文。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大量文章,批判了统治我国二千多年孔子那些被帝王利用的封建道德观念。他以记者身份加"按语"或与读者通信方式讨论问题,目的是和封建思想作坚决斗争,他那些战斗性很强的杂文在当时确是起到积极作用。
鲁迅的《狂人日记》,就是当年钱玄同为《新青年》约稿,一再催促而成的,从此才使鲁迅写起白话文小说。
钱玄同在论《应用论亟宜改良》一文中提出了不少好主张,如写信应删去无谓的浮文,印刷体应分数种,釆用公元纪年,左行横排等,现在大家都很习惯了,但在100多年前的钱玄同就大力提倡,足见他是有创新改革开放发展意识的人。
"五四"运动当天,钱玄同始终参加了青年学生的游行队伍。
无庸置疑,他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揭幕人之一,成为倡导新文化,攻击封建主义,提倡民主、科学的勇士。
在学术上钱玄同也是有很大成就。从1913年到北京高等师范执教,连续在北京师范大学任专任教授二十余年。他讲授的课程,以音韵学为主,还有“说文研究”、“经学史略”、“周至唐及清代思想概要”、“先秦古书真伪略说”等,并长期任国文系主任。
1917年(民国六年),加入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为会员,会长是蔡元培。该会宗旨是研究本国语言选定标准,以备教育界采用。兼任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常驻干事,致力国语运动。他在《新青年》上发表《对文学刍议的反应》的文章,至今也有很多学术价值,在文中他激烈反对作文“用典”即。他说:“凡用典者,无论工拙,皆为行文之疵病。”他提出“文学之文,用典已为下乘;若普通应用之文,尤须老老实实讲话,务期老妪能解,如有妄用典故,以表象语代事实者, 尤为恶劣。”他的专著有《文字学音篇》、《国音沿革六讲》、《重论古今文学问题》等等。
1937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北京,钱玄同拒绝伪教育部的聘书,不肯出来授课,直到1939年1月病逝。钱玄同作为觉醒的知识分子,一直忧国忧民,为推翻封建制度而战斗,为唤醒民众一直在第一线冲锋陷阵,尤其是他大义凛然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主意识,一直对社会、对钱氏后裔、对家人有着深刻的示范作用和教育意义,正因为有这种民族气节传承,才培养出如钱三强这样的杰出儿子,为祖国的振兴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