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颖:未来可期的皇太弟,为何没能扭转王朝败局?

司马颖晋武帝司马炎最宠爱的儿子,还是孩童的时候就被封为成都王,享受十万户的食邑。八王相争,司马颖占据着河北为基业,一度以“救世主”的身份讨伐不臣,“加九锡殊礼,进位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加黄钺、录尚书事,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这份殊荣正预示着,等到晋惠帝死后,司马颖就会成为下一位继承者。从未来可期的皇太弟到跌落神坛,为何司马颖没能为晋朝续命?

一、仁王降临,国将危矣

为了表达对司马颖的喜爱,晋武帝司马炎在司马颖十一岁的时候封他为成都王,以益州蜀郡广汉、犍为、文山为他的封国,食邑十万户,这个食邑在晋朝诸位藩王中属于顶级梯队的,不过由于年幼,司马颖在帝都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期。在父母和名师的谆谆教诲下,仪表堂堂的司马颖很快有了贤名,此时的他深信着,晋朝能在自己的辅佐下达到新的高潮,哪怕现在的皇帝是自己的傻哥哥,但还有司马遹这个未来可期的好侄儿。元康九年(299),司马颖因为维护太子司马遹而得罪了贾皇后的侄子,被逐出帝都。

离开洛阳的司马颖喜忧参半,他担心着太子的安危,也喜悦于能够出镇邺城,在这个庄重肃穆的古都中,司马颖得以韬光养晦了两年。在此期间,晋朝中央的局势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赵王司马伦先是帮助贾皇后杀死了太子司马遹,再矫召除掉了贾皇后及其党羽,行废帝篡位之事。司马伦本人毫无长者德行,围绕在他身边的都是邪佞之徒,缺乏治国能力不说,排除异己,重用小人,闹出“貂不足,狗尾续”的笑话来。为了安抚掌握军队的司马颖,司马伦升任他为征北大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却派遣自己的亲戚党羽来监视他。

二、宣扬大义,位极人臣

面对司马伦的称帝行为,齐王司马冏,首倡大义,“移檄天下征镇、州郡县国,咸使闻知”,司马颖响应了司马冏的起兵号召,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开至朝歌。由于义军参差不齐,各位藩王都在各自为政,甚至还有司马颙这样首鼠两端的家伙,一时间占据上风的是司马伦的军队。在心腹谋士卢志的劝说下,先败一场的司马颖抓住机会,率军击败了松懈的司马伦军队,渡过黄河,乘胜长驱直入,逼近洛阳。在得知司马颖军队大胜后,坚壁自守的司马冏也果断出兵,击败了拦在了自己前面的司马伦主力军,八王中第一位公开篡权夺位的司马伦即将迎来自己的末日。

自司马冏首倡大义,兴起刀兵时,位居洛阳的百官将士都想诛杀司马伦、孙秀及其党羽以向天下谢罪,在得知司马伦的军队悉数大败后,更是加紧了谋划。危机时刻,司马伦身边各种鬼点子都出现了,有人提议强迫京城内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入伍出征,有人建议乘船向东逃到大海,有人则想烧毁宫室,搜刮财宝并向南逃亡。这些计划还没有实施,司马伦就被幽禁,一马当先的司马颖将其赐死,并派遣部将帮助司马冏剿灭余孽。等到司马冏入京后,司马颖将功劳全部推给司马冏,自己重新回到邺城。不过晋惠帝并没有忘记这位功臣,赐司马颖加九锡殊礼,进位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加黄钺、录尚书事,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三、乱局如故,兄弟离心

权力能迅速腐蚀人心,司马家又不乏野心之辈,司马冏日益骄固,给了其他藩王起兵讨伐的借口。永宁二年(302),司马颙向司马冏发难,司马乂干掉了司马冏,并邀请司马颖执掌朝政。司马颖以退为进,在司马冏被拜为大司马后,他就回到了自己的根据地,静待局势转变。司马冏日益骄固,惠帝下诏喻众望所归的司马颖入朝辅政,但因为母亲和宠臣留恋邺都而不愿意前往洛阳,直到司马颙享受到了遥控群臣的美妙后,迅速腐化,甚至间接害死了支持自己执政的哥哥司马乂。在司马颙、司马颖等人的勾心斗角下,八王之乱到达了高潮。

司马家掌权就变坏的光环没有笼罩在司马乂的头上,自比周公的他希望能与弟弟联手扶持晋惠帝,所以他事无臣细都会向邺城的司马颖报告和询问。“天下者,先帝之业也,王宜维之”,司马乂坚信司马颖能够解除乱局,将父亲晋武帝创下的基业继续把持在自己这一脉上。晋惠帝已经不会有后代了,那么晋朝的下一位皇帝会是谁呢?司马颖表示他已经等不及了,可哥哥司马乂不仅拒绝立自己为继承人,并且没有放弃晋惠帝所立的太子司马覃。一边是自己不熟的新太子,另一边是皇叔许诺的“皇太弟”,司马颖果断响应了司马颙讨伐司马乂的号召,就这么把哥哥给卖了。

四、大失所望,亡于战祸

太安二年(303),颇有野心的司马颙想要杀掉司马乂,司马颖也在暗中派刺客前去洛阳,两人还一同发兵攻打司马乂。困守洛阳的司马乂在坚持了半年之久后,还是因为东海王司马越的背刺给害死了,晋惠帝下诏任命司马颙为太宰、大都督、雍州牧,司马颙没有忘记对司马颖的承诺,上表拜司马颖为皇太弟,“复旋镇于邺,增封二十郡,拜丞相”,“制度一依魏武故事,乘舆服御皆迁于邺”。认为自己成为皇帝已经是板上钉钉的司马颖开始飘了,“僭侈日甚,有无君之心,委任孟玖等,大失众望”,东海王司马越召集了十万众讨伐他,其中还有亲征的晋惠帝。

司马颖打败了来犯的司马越,还俘虏了负伤的晋惠帝,但他却没能阻止司马越的亲弟弟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及安北将军王浚的大军,还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邺城,被迫投奔了司马颙。眼见司马颖已无军权,司马颙撕下了先前的伪装,废除了司马颖皇太弟的身份,并把他赶去了封地成都,巴结起了司马越来。司马颖在河北经营数年,他的故将以及河北人民都盼望他能够重新返回河北,聚兵数万之多,打算同司马越抗争。

与司马越和谈失败的司马颙得知河北还有人支持司马颖后,又赶紧升司马颖为镇军大将军、都督河北的军事,让他返回邺城抗击司马越。由于司马颙劫持晋惠帝的暴行被天下不齿,早已被视作与司马颙狼狈为奸的司马颖也成为众矢之的,还有实权的司马诸王共举司马越为盟主,联军势不可挡,打败了司马颙和司马颖。司马颖最终落在范阳王司马虓的手上,死的时候只有二十八岁。

司马家不乏野心勃勃之辈,在晋武帝司马炎的刻意纵容下,诸王都想要更进一步。司马颖本来有扭转乱局的能力,可当他心中认定的皇位继承人司马遹死后,司马颖的野心就无法克制了。是平定内乱却给他人做了嫁衣,还是抓住一线机会成为皇帝,司马颖选择了后者,甚至不惜因此背叛和害死了哥哥司马乂。“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司马颖将自己之前刷的好声望全败光后,也死在了邺城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