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中正(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蒋介石,浙江奉化人,中国政治人物、军事家。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蒋中正到台湾后复职重任总统,此后一再连任四届,并连续当选中国国民党总裁。蒋作为国家元首的中国在中国抗日战争中获胜,并在国共内战落败后,带领中华民国政府迁移到台澎金马。蒋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领导人之一,世界各国对蒋的评价偏差很大。
蒋介石
中国国民党认为,蒋在孙文病故后,领导国民政府及国民革命军北伐,扫除北洋军阀,名义上统一中国大陆,结束军阀割据和南北分裂。蒋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继孙中山成为领袖,领导中国国民党党政及军事。1937年7月7日,日军侵芦沟桥,战事爆发,蒋派兵北上。蒋采取的总对策是“攘外必先安内”。1939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委决议,开除汪兆铭党籍,并下令通缉。1939年10月,第一次长沙会战,毙伤敌4万余人。1942年10月初,蒋敦促美国率先自动放弃“对华不平等条约”,10月9日,美国、英国通知蒋,愿与中国谈判缔结新约,放弃部分在华治外法权。蒋首倡“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孙中山曾提及蒋“脾气刚烈、恃才傲物”。孙发现蒋刚妄自用,曾担心蒋脾气暴戾,觉得蒋太憎恨凡人庸才;虽然有朝一日,孙会赞赏蒋之军事知识和组织才能。蒋常与人起争执,很难与其他同事配合工作,孙侧面了解到蒋生活糜烂、纵情声色、饮酒无度。
孙中山和蒋介石在黄埔军校
蒋介石是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忽略抗日、枉顾民族利益。1926年3月,蒋制造“中山舰事件”,1929年,蒋以裁军为名,召开编遣会议,企图削减其他各派军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对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退让,对中国共产党加紧镇压。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继续反共内战,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之革命根据地和工农红军,先后五次军事“围剿”。
抗日战争期间,在蒋统率下,中国军队先后在淞沪、忻口、南京、徐州、武汉、长沙、南昌等地作战,阻滞日军进攻。抗战胜利后,蒋一面与中国共产党和谈,一面部署内战。蒋反对“台湾独立”、“国际托管”和“两个中国”,坚持一个中国立场。1949年在反共内战彻底失败后去台湾。抗战结束,熊向晖、郭汝瑰、刘斐等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进入国军指挥核心,卫立煌等国军高级将领与中国共产党不断联系,蒋并未察觉。
蒋介石和宋美龄
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评价蒋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中国法西斯头子”、“独夫民贼”。1971年12月,毛泽东召集文宣部进行内部谈话:“蒋介石有几个优点是客观的史实,我们讲史必须留心,一北伐统一中国,二抗日战争,三收复台澎,四开拓海疆。1946年蒋从法国手中取回南海诸岛屿,这块370万平方公里的海疆相当于三个外蒙。”
重庆谈判时期蒋介石和毛泽东
前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曾于1936年7月9日在陕北白家坪的窑里,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对谈中,做过精采评价。斯诺问:“蒋介石作为一个军人,您对他作何评价?” 周恩来略加思考后回答:“作为一个战术家,他是一个拙劣的外行,作为一个战略家,也许会好一些。作为战术家,蒋介石采用了拿破仑的方法,拿破仑的战术需要极大地鼓励士兵的高昂的士气和战斗精神,领先必胜的意志,而蒋介石在这方面老犯错误,他过于喜欢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带领敢死队的英雄,他带一个团或一个师,也总是搞得一团糟。他老是集中部队,企图通过猛攻夺取阵地。
青年时期的周恩来和蒋介石
1927年武汉战役,在其他部队失败后,蒋介石率领一个师攻城,投入了全部的力量进入防御工事,结果全师覆没。在南昌,蒋介石又重蹈覆辙,他不等增援部队到达,就用他的第一师向这个被孙传芳占据的城市发起突击,孙传芳后撤,让蒋介石进入部分阵地,然后反击,把蒋介石带入城墙和一条河之间的起伏地带,最后使蒋军(国民革命军)大败。不过蒋介石在战略上要比战术上强一些,他的政治嗅觉要比军事嗅觉强,这就是他能争取其他军阀的原因,他常能相当老练地全面策划一次战役。”周恩来多次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希望蒋回归大陆,实现全国统一。明确指出:“蒋介石和他的集团是中国人,作为中国人,我们不愿意看到中国人之间永久分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认为他们应该最后会回到祖国来的原因”。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杨天石表示:受到马克思主义热潮影响,蒋在日本曾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最终因与其理念不合而舍弃。1923年,列宁病重,苏联内部斯大林和托洛茨基权斗,排斥异己”风气盛行,蒋对苏联政治非常失望。1937年,蒋决定对日方所提议和条件一概不理。杨天石认为,蒋一生有两大功两大过。两大功是北伐统一中国,与领导抗日直到最后胜利;两大国是破坏第一次国共合作,与第二次国共内战。建设台湾要算大功也可以。蒋早年接触过马克思主义,表示过赞赏、赞佩之意,但是,他更为倾信孙中山思想,特别是其思想中之改良主义成分。蒋之经济思想和执政期间之经济政策虽然各个时期不尽相同,但大体仍不超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之范围。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罗敏认为,蒋之所以在1920年代至1930年代先后消灭北洋军阀和内部地方割据势力挑战,重要原因是战略思维与能力明显强于同时代地方政治人物。蒋对日本强占东北野心估计得不够充分。蒋对东北资源了解不多,得知东北煤铁资源丰富后,恍然醒悟对内对外之政策错误。受制于当时国家地位和实力,加上自身本藩有别之传统观念局限,蒋对边疆问题缺乏深谋远虑,造成巨大损失,难以挽回[。在蒋看来,1930年代中国边疆危机都是“藩制”范畴。在无力顾及之下,蒋拟准备以10年为限在满、蒙、藏试行“地方自治”。为保关内安全,蒋对长城抗战态度坚定,大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势。蒋行事风格讲求谋定而后动。中国历史上鲜有之统一大业经由自己亲手缔造,蒋内心自豪其成就。对于中国西南地区,将借“剿共”之机,积极加以整顿与改造,使之成为日后民族复兴根据地。
- 美国作家梅尔·米勒在其著作《有话直说》中提到,有次他采访第33任美国总统哈里·S·杜鲁门,谈到对华政策,杜鲁门气得大骂“他们(蒋、宋、孔)都是小偷,他妈的他们之中每一个都是……他们从我们给蒋送去的38亿美元中偷去7.5亿美元,他们偷了这笔钱,而且将这笔钱投资在巴西的圣保罗、以及就在这里纽约的房地产”。此书说,杜鲁门还对美国对华援助遭严重亏空,以及美国国会和联邦调查局注意到孔宋家族不正常敛财手法十分不满。此书说,杜鲁门77岁接受采访时,提起蒋,仍怒火中烧:“我从来没有改变我对蒋他们那帮人的看法,他们个个都该进监狱!如果我活着看到他们锒铛入狱的那一天,我将很高兴。”
蒋介石
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在《远东前线》中认为:他的敌人说他‘虚荣、刚愎自用、对于即使微不足道的夺权对手都十分嫉恨’。但是他有很大的匹夫之勇和不倦的精神,这在某种程度上令人钦佩。他主要是靠自己的超人精力,从十年前一个无名的证券经纪人的地位,爬到今天成为4亿人口国家的命运的主宰。
苏联国际远东书记处成员、青年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东方部工作员C·A·达林在《中国回忆录》中认为:最感兴趣的是财政问题。他力图继续控制对个别军团的拨款。因为他明白:谁给钱,谁就能继续控制对个别军团的拨款。因为他明白:谁给钱,谁就能够掌握住改编到国民党方面的军队。
蒋介石
苏联驻华武官处工作员A·B·勃拉戈达托夫(化名罗兰,后任国民军苏联军事顾问组参谋长)在《中国革命纪事(1925─1927)》中认为:根据我亲眼目睹以及同蒋介石打过交道的其他一些顾问的介绍,蒋介石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他神经过敏、自尊心强、贪权好势。尽管他懂军事常识,但实践证明,他不是一个果敢无畏的军事指挥员。在指斗中,他优柔寡断,总是过高估计敌人的力量,常常在困难的时刻歇斯底里的大发作。他比较容易接受新方法。
但蒋介石从来都是很注重自己的权力和威信的。瓦·康·勃柳赫尔曾锐敏地看透了他的这一特点。实际上,蒋介石是一个性格不刚的人,老是听周围人的话。他在实施自己的决定时总是秘而不宣,有时不顾一切。蒋介石在南京发表的一些公开讲话中,保证要放弃独裁特权,将财经大权和供给大权转交给政府和军事委员会。实际上,他根本没想放弃独裁。在南京和在去上海时,他花了很大气力来巩固自己的实力。
蒋介石亲笔
日本《朝日新闻》1975年4月7日社论〈蒋总统逝世〉称:“……蒋总统的卓越功勋,由于其领导八年抗战胜利而达到顶点。中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由被列强蚕食之‘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成为与美、英、法、苏并列的世界五大强国之一。”
前国民大会主席团主席、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胡适1935年的文章称:蒋介石先生在今日确有做一国领袖的资格。这并不是因为他最有实力,最有实力的人往往未必能做一国的领袖。他的资格正是钱先生说的‘近几年来所得到的进步’。他长进了:气度变阔大了,态度变和平了。他的见解也许有错误,他的措施也许有很不能满人意的,但大家渐渐承认他不是自私的,也不是为一党一派人谋利益的。在这几年之中,全国人心目中渐渐感觉到他一个人总在那里埋头苦干,挺起肩膊来挑担子,不辞劳苦,不避怨谤,并且‘能相当的容纳异己者的要求,尊重异己者的看法’。在这一个没有领袖人才教育的国家里,这样一个能跟着经验长进的人物,当然要逐渐得着国人的承认。
蒋介石和胡适
前东北军少帅张学良在其口述历史批评蒋称:蒋先生这个人,我批评他,他要有机会,他真能当皇帝。他的思想非常顽固,旧的思想,不是当代的思想,蒋经国就不同,所以我可以说,到台湾以后,要不是蒋经国,蒋介石就没有了,现在也是没有了。张表示:蒋介石没有中心思想,他的中心思想就是他自己,本来很尊重蒋先生,但后来不尊重,因蒋先生完全是自我主义。”访问者提到:“我们在哥大图书馆看见很多书,是说蒋先生对台湾的贡献。张:“那大概都是国民党写出来的,要说蒋经国对台湾有贡献,我承认。
蒋先生有什么贡献?张认为蒋是个投机取巧型买办、好吹,例如蒋常说;几年准备(反攻)、几年成功,失信于民。张还称,西安事变后蒋发表《蒋委员长西安半月记》;“都是假的”,事实上是蒋嘱文胆陈布雷于1937年2月在杭州新新旅馆辟室杜撰,八易其稿。张在日记中写道,他在特务刘乙光监视下,碰到熟人也不敢打招呼,心情不好,不如“抓诗一首”。
不亲近蒋或蒋不喜欢的人物,陈诚敢于重用,蒋亦放任之。陈诚用人唯才,较不论籍贯、派系,如1930年代就曾拉拢反对蒋人士,只要善战,有才能,包括唐生智大将刘兴与冯玉祥麾下孙连仲,广东薛岳、吴奇伟等。蒋与陈诚对知识界人物亦颇为礼遇,向与胡适、蒋梦麟、梅贻琦、傅斯年、王世杰友善。
晚年蒋介石
在台湾,也因为其独裁作风,与白色恐怖、二二八事件应付的责任,而遭致不少的批判。台湾解严以后,台湾人对蒋的个人崇拜逐渐淡化,当代台湾民间对蒋的评价随政治立场不同而两极:有支持者崇敬、支持维护蒋的铜像,甚至有人将蒋神格化成为庙宇的配祀神,如新竹天宏宫与旗津蒋公感恩堂。2000年代去蒋化运动勃兴,有些学者检讨蒋在二二八事件与白色恐怖中扮演何种角色,追求转型正义,更有些许民众公开其厌恶,不时发生破坏铜像的事件,甚至故意以破坏铜像表达政治诉求。尤其是每年的二二八纪念日,蒋各地的铜像被独派团体或个人涂鸦、破坏的情况,多不胜数。
汪荣祖、李敖合著的《蒋介石评传》中认为蒋不是一位称职军事领袖,蒋曾身为黄埔军校校长,却是个不称职军事家,在战术层面乏善可陈,因此对蒋介石的评价甚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