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救重庆山火时,万众一心的场景,让人想起老电影中的军民鱼水情

相信最近几天,网友们都被“重庆山火”相关视频刷屏了,这其中除了子弟兵,让人感触最深的就是自发而来的民间救助力量,他们中有年轻的摩托车志愿者,瞒着父母来的女娃娃,回归社会的退伍军人。

那些没有出现在山火第一线的山城民众,同样也不含糊。

有的免费加油,有的免费送物资,尤其是今天山火应急管理部公布,重庆火灾各处明火已经全部扑灭,那些撤出火场的官兵们在下山途中,频频被民众拦住,执意的往车上送西瓜,水,和吃食。

军民两边都激情满满热火朝天,让我不由得想起70年代老电影《淮海战役》中,坚守在阵地的连长因为子弹不多,连敌人逼近都不敢开枪,关键时候也是民兵团老老少少请命,冒着炮火扛着子弹匣子上阵地上跑。

而连长身边的勤务员那激动的一嗓子:“连长,乡亲们来了”!

仿佛穿越了时光,将两个时代同一血脉的中华儿女,用这种中国军民特有的情感方式联系起来,让人看了不由得心绪激动,因为在关键的时候,自发的团结才最可贵。

建国后的战争电影,军民鱼水情是不能或缺的一环,随便列举每个年代战争片,都能找到相关的桥段。

1961年的《延安游击队》是写解放战争我党撤离延安后,留守的游击队在山沟沟里收复延安,全民皆战的故事。

这些游击队的后方物资,就靠当地的老百姓和游击队家属支持。

比如杨大嫂带着孩子来延安看爸爸,一刻也没停着,组织乡里的小姑娘小媳妇为游击队做了一堆布鞋。

即便这样,后来进屋的老村长还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希望杨大嫂迟走几天,多为游击队准备一些物资,这一段只是整个电影中很小的环节,但是都不忘扣“军民”这个主题,可见这点在中国战争片中很重要。

1978年的《豹子湾战争》没有将精力放在宏大的战争场面上面,这也是当年大家对电影印象不深刻的原因之一。

这部电影讲的是胡宗南封锁延安,整编部队为了保障后勤,屯兵自力更生的故事。

电影一开始就有“常胜英雄连”奉命回师保卫陕北根据地的桥段,红一连进村的时候,两边挤满了百姓,就和当下山城民众送子弟兵下山是一个模式。

最特别的是队伍旁边还有一对小娃娃,也扛着棍子走在八路军旁边,这种特有的欢庆方式活跃了整个电影的喜庆氛围。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连长丁勇是一个喜欢打硬仗的老兵,队伍在豹子湾安营扎寨后,却接到了和女同志们一起开荒的任务,丁勇一开始完全不能接受,和村民女同志争执了起来,算是战争片中一个有点“反骨”的连长。

不过这种反骨透着一种亲昵,和女同志们直来直往,后来他看到受伤的团长都在带伤学习纺织,深受感动,激发了英雄连得更大热情,投入到大生产运动中,完成了开荒的任务。

可能正是因为电影将着力点放在了丁勇个体方面,让喜欢看战争片场面的观众并不太乐意接受,所以它远没有《红色娘子军》《青松岭》等同时代的战争片有名气,但其中的“军民”场景特别多,还没有刻意“圣化”主角,也算是二线经典了。

除了六十、七十年代的老版战争片,现代军旅题材的故事,也有很多军民内容。

2002年的《惊涛骇浪》和“重庆山火”背景其实有一点类似,只不过灾难由火变成了水。

那是98年的洪水爆发,也是那一年,我记住了“血肉长城”这4个字。

这部电影做了一些前情铺垫,视角着重放在了张子明和儿子张成文两代子弟兵身上。必须要说,饰演张子明的李幼斌一样的威武,但是饰演张成文的潘粤明就实在太青涩了.

看他被爸爸训的眼中含泪,却依然强忍的模样,莫名有点想护犊子的感觉。

洪水是在张成文提交退伍申请时发生的,强调一下2002年的片子,洪水的镜头已经拍摄得十分逼真,看着扑面而来的洪水将挡在路牙上的军队卡车掀翻,心中恐惧又心酸,因为这些镜头背后,都是事实。

在救助百姓的过程中,很多官兵牺牲,镜头中的孩子,和身边的尸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部电影镜头中最多的就是子弟兵冒着大雨疯狂护堤的过程,虽然这里没有硝烟,洪水比敌人更加残酷,年轻的士兵一个接着一个牺牲,有富商之子,也有抱着沙包跳入水中用身体去堵住水口的年轻战士。

当最后的胜利来临时,镜头中到处是躺在地上熟睡的官兵,而这些镜头在当下的重庆山火中又重现了,可能没有电影中的场景来的震撼,但是每一次灾难面前,中国军人还是做了同样的选择。

当下所谓的经济时代,有不少网友平时很讨厌主旋律影视作品,但事实上这类有真实原型做背景的战争片和军旅电影,最容易斩获我们的眼泪。

当年军训时看的就是《惊涛骇浪》,记得自己不是泪点低的人,但还是在操场上看得仰着脖子泪直流,对人民子弟兵还是有着内心的崇敬,如同《惊涛骇浪》当地居民为了感谢帮助他们的军人,举着杯子敬酒,那杯子上明晃晃的印着“最可爱的人”!

这些可爱的老百姓,不值得你点个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