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把大梨让给了哥哥,可哥哥却因此丢了性命

孔融4岁的时候就与众不同,他把大梨让给哥哥吃,而自己只吃小的,“孔融让梨”的故事从古至今被宣传得家喻户晓,以至于把这个故事当作教育小朋友要团结友爱的典型教材。

孔融让梨

实际上,孔融9岁的时候也很不一般,有例为证。有一次,孔融跟随父亲到东汉的都城洛阳去玩,当时在都城有一个很有名的“大咖”叫李元礼。孔融非常想见这位名人,于是,他自己一个人来到李元礼的府邸。他想进去,可是看门的老头就是不让他进,还说,不是李家的亲朋好友,我们老爷一律不让进。小孔融灵机一动就说,我是李大人家的亲戚。

看门的老头一听是大人家的亲戚,就进去跟李元礼禀报。李元礼一听是一个叫孔融的小孩,却实在想不起有什么亲戚叫孔融,就吩咐老者把孔融领进客厅。李元礼就问孔融,我们是什么亲戚啊?小孔融落落大方地说,我家祖先是孔子,曾经向您家祖上老子李耳请教过关于“礼”的问题,按辈份是老子的学生,所以,我们孔家跟大人家是“亲戚”。

典故:小时了了

李元礼一听这个就“哈哈”大笑起来,当时在李元礼家作客的还有一位官员叫陈韪,他看小孔融这么聪明,就说,这小孩小的时候聪明,等长大也不一定有什么出息。这时候小孔融就跟他说,看来这位大人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了。陈韪一听,竟尴尬地说出话来,旁边的李元礼和其他客人都笑得前仰后合。陈韪当时的原话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所以这个故事又叫做“小时了了”

孔融从小就表现得与众不同,也很聪明,可是他生活的时代不好,等他长大了,已经到东汉的末年。东汉这个朝代比较有意思,它的开国皇帝是光武帝刘秀,正如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一样,刘秀也是一个很厉害的一个人。可是,刘秀小的时候也跟一般皇帝小的时候不一样,这个人喜欢读书。像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就非常不喜欢读书,他最讨厌两种事,一是读书,一是读书人。他每次看到“儒生”,就把他们的帽子拿下来当“夜壶”。刘备年轻的时候,也不喜欢读书,刘秀跟他们不一样,他不但喜欢读书,而且读得还挺好,这在古代皇帝里面算是与众不同的。

光武帝刘秀

为什么说东汉比较有意思呢?东汉到中后期的皇帝都是一些“童工皇帝”,年纪都比较小。从第四代和帝刘肇开始一直到桓帝、灵帝没有一位皇帝超过15岁。小孩子自然不能主政,于是就是母后临朝,母亲给皇帝当家,倒也无可厚非,因为整个国家都是皇帝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那么问题来了,皇帝的母后替皇帝管理天下,她依靠和重用的肯定是他的娘家人,也就是皇帝的舅舅们,这一类人员在历史上被称为“外戚”。皇帝的有些舅舅不错,可有的不行,例如:顺帝死后,9岁的小皇帝质帝继位,汉顺帝的皇后叫梁纳,她升为皇太后。皇帝的母后替小皇帝管理国家,她的父亲梁商、兄长梁冀先后当上大将军执掌朝政。梁冀这个人非常骄横跋扈,有一天早朝之后,大将军梁冀从大殿往外走,小皇帝质帝在朝堂上指着梁冀的背影说,此跋扈将军也。梁冀得知后,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就找了个机会把童言无忌的小皇帝给毒死了,你看当时皇帝的“外戚”已经专权大到无法无天的地步了。

所以,等皇帝们大了以后,就想办法抑制这些权倾天下的“外戚”们,可他们有什么办法,于是宦官就成了他们依靠和信赖的对象。

除梁冀

质帝被梁冀毒死后,桓帝继位。梁冀的姐姐梁纳死后,梁冀与桓帝之间进行激烈的权力争斗。梁冀把桓帝看得很紧,桓帝没有办法只有上厕所的时候和宦官唐衡商议对策,然后桓帝找到几个贴身的宦官,跟他们“歃血为盟”。桓帝贵为天子,不能“歃”自己的血,他就把宦官单超的胳膊咬破才完成仪式。在这样周密的安排下,桓帝胜利了,桓帝通过宦官联系到了军队,在一天晚上,军队把梁冀的住宅包围了,梁冀夫妇被迫自杀。

桓帝胜利之后,开始重用宦官。从此以后,东汉后期在皇宫里就出现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十常侍”。宦官掌权后,也把东汉搞得一团糟,按理说,这种情况不正常,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在东汉中后期,真正有才能的读书人却得不到重用。孔融长大后,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当中,外戚的势力得到削弱,宦官掌权,最看不惯他们的就是那些读书士人。作为文学上很有成就的“建安七子”之首,孔融对那些弄权的宦官更是不屑一顾,不屑是不屑,可也没有办法。

宦官专权

就在这时候,发现了一件事,宦官中常侍侯览仗着汉桓帝的宠爱,无恶不做。被称为“江夏八俊”之一的张俭也是个读书的士人,他看到这种人就非常气愤,于是张俭就检举揭发了侯览,可是检举揭发的材料没有到了汉桓帝那里,却首先到了侯览那里。侯览一看这些材料,就诬陷张俭违法犯罪,朝廷到处通缉他。张俭跟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好朋友。张俭没有办法,就想在孔家里藏起来,可是张俭来到孔家之后,才知道孔褒出门了,只有孔融自己在家里。这时候由于同情心作怪,孔融就收留了张俭,当时孔融只有13岁。

可是到后来,张俭藏在孔家的事被官府知道了,孔家一家人都受到了牵连。孔融一开始说自己收留了张俭,一个做事一人当,跟哥哥没有关系。孔褒也说张俭是冲着自己来的,跟弟弟没有关系,于是官府就把孔褒给杀了。虽然跟吃大梨小梨没有关系,但是官府由于宦官专权,人民没有话语权,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只能说明当时的时代非常黑暗。

因为曾经保护过名士张俭,孔融更是名声大震。当然,或许是由于孔融的成名较早的原因,他的性格也非常桀骜不驯。或许天资聪慧的人都这样,对什么事也看不惯,不过孔融确实有才气,“建安七子”之首的名号也不是吹出来,可是论军事才能和管理才能孔融就不怎么样了。孔融当过北海相,在跟黄巾军打仗的时候,他打了败仗,一个文学家玩命斗狠他哪是黄巾军的对手,后来他跟袁谭打,也吃了败仗,可见,孔融只能文不能武,不是“全能型”人才。

再到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汉献帝带自己身边,把自己封为丞相。于是孔融又跟曹操一起工作,孔融跟“白脸”的曹操也尿不到一壶去。由于士人的清高,他还处处与曹操作对。在官渡之战后,赤壁之战前,曹操为了节约粮食颁布禁酒令,孔融不但不支持,还公然带头违抗,这让曹操心里很不爽,同时也为他杀孔融埋下了“伏笔”。

可能是因为孔融名声太大,也许是曹操爱才,也许是曹操有所顾忌,所以还一时半会没有杀他。其实,东汉末期的士人都跟孔融差不多一样,他们桀骜不驯,看什么都不顺眼, 以不出来当官为荣,而在社会上越不出来当官的名士越有名。孔融有一个好朋友叫祢衡,这个人比孔融的桀骜不驯还在以上。

祢衡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因为他是名士,曹操很想把他争取过来,让他在自己的手底下工作。曹操跟他见了一面,他就口出狂言,说曹操的一班人马个个什么也不是,都是一些酒囊饭袋。曹操心里当然不爽,就以他擅长击鼓为名,让他当鼓史。这家伙可能真有点音乐细胞,曹操宴请宾朋的时候,他演奏的《渔阳》鼓曲,慷慨悲壮,别有一番滋味。可是这家伙不穿鼓史专门的演奏服,乐队的队长就让他下去换上专门的服装,这家伙偏偏不下去换衣服,就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把衣服一件一件脱下来,脱成赤身裸体之后,再换演出服。在旁的宾客们一个个目瞪口呆,作为主人的曹操整个脸都绿了。

祢衡击鼓

后来,孔融在中间调和,这边批评祢衡不能那样,哪能当众脱成裸体换衣服呢,这边跟曹操说,祢衡有心理疾病,如今幡然悔悟,求得曹操的谅解,那边的祢衡答应给曹操赔礼道歉。可是真到赔礼道歉的时候,祢衡又狂躁病发作,他不修边幅,手持三尺大仗,用仗戳着地面,在曹操的营帐门前破口大骂。

建安七子

即使这样,曹操念他是知名士人,仍然没有杀他,曹操也算是心大量宽。可对于孔融,曹操实在受不了他了。有一次,在官渡之战后,曹操和袁绍打仗,曹操攻下城池以后,他的儿子曹丕,这哥们不是什么好鸟,就一马当先冲进城里,把当时三国时期著名的美人甄宓(同“服”音)占为己有。甄宓在三国时期的美女排行榜中排名“No1.”,曹操父子三人被她迷的神魂颠倒。曹操本来想自己纳入帐下,可是让自己的儿子抢了先。没有办法,曹操只能看着甄宓说,真乃我儿媳也。

这件事后,孔融就讽刺曹操,他说,武王伐纣胜利后,把美人妲己赏给他周公曹操很纳闷,就问孔融,我饱读诗书,哪有这么一回事啊,在哪本书里记载这个事?孔融说,以今日之事度之,他的意思是说,从今天这个事我猜的。曹操多聪明啊,一听就明白了孔融是在讽刺他,他的脸又绿了一回。后来就找了个借口,把孔融杀了。

文人的骨气不能过了头,过了头就成傲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