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大唐来往很密切?假的


我们经常听说这么一个事:唐朝跟日本交往密切,团结友爱,来往非常频繁,友谊深厚,兄弟情深。


可是,历史的真相,真的是这样么?


答案是:假的。


历史的真相是:日本和大唐,来往并不多。


画:日本僧人随遣唐使到访大唐


其实,“来往多不多”,是相对而言的,从大唐当年亚洲各国的国际关系来看,日本和大唐的往来,其实是相对较少的。


下面,我们用通俗易懂的话,把大唐和日本来往这个事,简单捋一捋:


事实1:唐朝一段从公元630年至894年止这264年间,日本共派出遣唐使20批次,但是,当时日本的航海技术并不成熟,所以经常发生海难、船只破损、台风漂流等情况,事实上名副其实的、以日本使团为名义的、而且实际抵达大唐首都长安的遣唐使,前前后后,一共只有12批次。264年除以12等于22。平均每22年实际来往一次。请问:两个国家,每隔22年才来往一次,这也叫“交往密切”么?假的。真相是:每隔22年才来往一次,这叫什么?这叫:来往不密切。


古画:来大唐朝贡的各国使臣


事实2:我们来看个“货比货”:从公元727年到919年,在这192年间,日本向“渤海国”一共派遣、并且成行了14次使团,平均每13年一次,比出使大唐的频率,高多了。


事实3:再来一个货比货。我们看一看在大唐时期,亚洲藩属国来大唐首都长安朝贡的频率:渤海国,每年来一次。吐蕃,也是每年来一次。新罗,圣德王在位36年一共遣使来大唐37次,基本上也是每年一次。藩属国朝贡每年一次较为普遍。所以中国历史上有个说法,叫做:“年年纳贡,岁岁来朝”。


如图:当年东北有一个“渤海国”


事实4:总之,在唐朝,周边藩属国派出使臣,前来大唐朝贡的频率,以“每年一次”最为常见,相比较而言,日本平均每22年才派使臣实际前来朝贡一次,那简直就是弱爆了。


事实5:那么,人家其他的藩属国每年都来,为什么日本人每22年才来一次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当时东亚人(包括日本人)的造船技术,实在是太落后了!在大唐那个年代,日本人造出的航海船只,有很多无法扛得住太平洋、日本海、东海的风浪,所以,很多航船在半途出事,无法抵达大唐。


画:遣唐使的船


事实6:换句话说,日本当年遣使来大唐,频率远远低于其他藩属国,不是因为日本不仰慕大唐,而是因为在那个年代,大海真的是太可怕了,日本和大唐之间这一千多公里的海路,是天险,是畏途。


事实7:其实反过来也一样,当年大唐的造船技术,同样也落后,同样也时常无法抵御大海的风浪。举个例子:大唐的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先后六次准备东渡,有三次实际出海,三次都遇上了海难,只不过最后一次海难,鉴真的船运气好,竟然扛住了,才最终抵达了日本。

画:遣唐使的船


事实8:再举一个例子:当时在大唐中央做官的,有一个日本人,叫阿倍仲麻吕,这个人在公元753年,和鉴真一起东渡日本,他和鉴真分坐两艘不同的船,结果在东海,遇上风浪,阿倍仲麻吕的船被风吹到了越南,阿倍仲麻吕从越南上岸,历尽千辛万苦,于755年6月回到了长安,从此,阿倍仲麻吕打消了回日本的念头,后来他就老死在了大唐的长安。


图:日本遣唐使来大唐的多条海路


事实9:我们今天讲这一段的终极意思是说,日本当年确实仰慕大唐的文明,也确实有派遣唐使来大唐,也确实虚心学习大唐的方方面面,但是,说“日本和大唐来往密切”是不成立的,相对于当时的其他藩属国来说,日本算是来往较少的,而日本来往较少,并不是因为不想来,而是因为:造船技术太原始了,大洋的风浪太可怕了,来一次,太不容易了。


古画:同时代的日本天皇


事实10:我们顺带说一下:日本在亚洲乃至于世界上,文化较为独特,也和这个有关:在造船技术不发达的古代,日本是相对封闭的一个国家,所以,日本文化拥有高度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