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一个“被太监”了两千多年的秦朝宗室大才子

赵高,在中国可以说是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指鹿为马的典故更是人尽皆知。

提起赵高,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他是个大太监,是个祸国殃民的大太监,而且是最有名的太监,太监乱政也是从他开始的,秦朝的灭亡和他有很大的关系,甚至被认为是罪魁祸首。

对他了解得更多一点的,则认为他是赵国的宗室,为了给自己的国家报仇,潜伏到秦始皇身边忍辱负重,等待时机,最终大仇得报。

至于赵高有没有做过好事,有没有什么长处,则是一件也说不出来。

指鹿为马雕像

那么赵高真有那么不堪吗?事实果真如此吗?赵高是太监吗?赵高是赵国宗室吗?是为赵国报仇而来的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赵高是秦国宗室而不是赵国宗室,是一个地道的秦国人,因此,就不存在为赵国报仇一说。

赵高更不是什么太监,而是做过宦者,但绝不是太监,东汉以前的史书和文章记载里从没有说赵高是宦阉。

赵高在书法和文章方面很有造诣,是一个大才子,否则英明如始皇帝者是不会让他给胡亥当老师的。

电视剧《楚汉传奇》赵高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一一进行解答。


赵高是如何从一个宦者被太监,而成为“太监”的。

赵高被太监,是对《史记》的误读或刻意解读导致的。

关于赵高的身世,《史记.蒙恬列传》是这样记载的。

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赵高是比较疏远的赵氏宗室成员。因为他的母亲犯事曾受到惩罚,所以赵高兄弟几个都生于“隐宫”,注定世世代代要卑微低贱地生活。

《史记.李斯列传》是这样记载的。

二世曰:“何哉?夫高,故宦人也。”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什么原因呢?赵高,只不过是一个在皇宫里搞服务的奴仆罢了。胡亥的言外之意就是赵高怎么会造反呢?这个话,是胡亥面对李斯的进谏,对李斯的反问。

《谏逐客令》作者李斯

“隐宫”应该是惩罚犯人的地方,或者犯人生活的地方。

“宦”字始见于西周金文 ,另有学者认为此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 。宦的古字形从宀,从臣,本义为在帝王或贵族家里做奴仆。引申有官职、学习官吏的事务、做贵族的奴仆、太监等意义。

今天的汉语词汇,“官宦人家”、“宦海”、“仕宦”等都是做官的意思。

赵高被太监,问题就出在“隐宫”和“宦”这两个词的解释上。

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三个非常严重的宦官乱政时期,分别是东汉、唐朝和明朝。

东汉年间,宦官乱政,先后出现五侯、十常侍之乱,人神共愤。在此背景下,有一刘姓文人,在给《史记》做注解时,因痛恨宦官,他又看到《史记》记载赵高为宦者,生于隐宫,他就有意无意的说赵高是宦阉!注意,宦阉才是后来的宦官。甚至,他还解释赵高的父亲也是太监,赵高的母亲是跟别人偷情生下的赵高,所以赵高也成了太监!

其实,司马迁只是在《史记》里的《李斯列传》、《蒙恬列传》等篇幅中零散记录了赵高的一些生平。即使如此,这些书也没有将赵高的身份定义为后世的“宦官”。后世史学家遍寻东汉史籍文献,依然没有发现哪一本书明确指出,赵高的身份是后世的“宦官”。

《史记》作者司马迁塑像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赵高确实是宦官,但是,秦朝的宦官可不是阉人,赵高是专门负责记录宫内事宜的官员,或者说是掌管机要的人,所以胡亥才说他就是个奴仆。秦朝的阉人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宦阉”,那时,宦官和宦阉是不能划等号的。由此可见,赵高是宦官,而非宦阉。

宦官全部改用阉人,已经是东汉的事情了,此时,宦官这个词才是后来大家所认为的宦官。

此事,《后汉书.宦者列传序》有明确的记载:

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

而“太监”一词的出现,则更晚了。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到了明代,宦官权势日增,只有地位较高的内监才被称为“太监”。清代人们把所有宦官都称为“太监”,太监才成为宦官的代名词。

至此,早已经被认定为宦官的赵高,也就跟随历史的车轮,被太监了。

秦二世胡亥

另外,赵高不是太监还有一个有力的证据,那就是他是个有子女的人。

《史记.秦始皇本纪》在“望夷宫之变”中有明确记载:

高前数言“关东盗毋能为也”,及项羽虏秦将王离等钜鹿下而前,章邯等军数却,上书请益助,燕、赵、齐、楚、韩、魏皆立为王,自关以东,大氐尽畔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使人私于高,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


二世使使责让高以盗贼事。高惧,乃阴与其婿咸阳令阎乐、其弟赵成谋曰:“上不听谏,今事急,欲归祸于吾宗。吾欲易置上,更立公子婴。子婴仁俭,百姓皆载其言。”使郎中令为内应,诈为有大贼,令乐召吏发卒,追劫乐母置高舍。


遣乐将吏卒千馀人至望夷宫殿门,缚卫令仆射,曰:“贼入此,何不止?”卫令曰:“周庐设卒甚谨,安得贼敢入宫?”乐遂斩卫令,直将吏入,行射,郎宦者大惊,或走或格,格者辄死,死者数十人。郎中令与乐俱入,射上幄坐帏。二世怒,召左右,左右皆惶扰不鬬。旁有宦者一人,侍不敢去。二世入内,谓曰:“公何不蚤告我?乃至于此!”宦者曰:“臣不敢言,故得全。使臣蚤言,皆已诛,安得至今?”阎乐前即二世数曰:“足下骄恣,诛杀无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为计。”二世曰:“丞相可得见否?”乐曰:“不可。”二世曰:“吾愿得一郡为王。”弗许。又曰:“愿为万户侯。”弗许。曰:“愿与妻子为黔首,比诸公子。”阎乐曰:“臣受命于丞相,为天下诛足下,足下虽多言,臣不敢报。”麾其兵进。二世自杀。

这段文字,我就不再翻译了,感兴趣的大家可以细读。文字很明确,赵高的女婿咸阳令阎乐在赵高的授意下,逼迫胡亥自杀。

试问一下,一个太监怎么可能有女儿呢?

赵高女婿阎乐,逼杀胡亥者


赵高由秦国宗室成员变为赵高宗室成员,源于对先秦姓氏文化的误解。

1、秦国到底姓啥氏么。

关于秦国的来历,《史记.秦本纪》记载:

 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

  其玄孙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生蜚廉。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死,遂葬于霍太山。蜚廉复有子曰季胜。季胜生孟增。孟增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得骥、温骊、骅緌、騄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自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别居赵。赵衰其后也。恶来革者,蜚廉子也,蚤死。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以造福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

太史公曰: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脩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赵氏始祖造父

上述文字透漏了怎么几个信息。

一是秦人的祖先是大费,因为帮助舜驯服鸟兽,被舜赐姓为嬴,大费也就是伯益。这个伯益就是后来帮助大禹治水的伯益。从这里可以看出,秦人的祖先是非常善于和牲畜鸟兽打交道的,应该为人类驯化牲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他的后人才出了怎么多为商周做御者的人,也就是领导的身边人,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历史机遇。

二是伯益的后人有个叫费昌的,曾为商汤驾车,帮助商汤打败了夏桀;伯益还有个后人叫中衍,也曾为商王驾车,其后世代辅佐殷商,嬴姓成为商朝显赫的贵族,成为商的附庸。

三是商末时,伯益的后人蜚廉和长子恶来,一个善于奔跑,是个飞毛腿,一个力大无比,是个大力士,因此受到纣王重用。武王伐纣后,恶来被杀,蜚廉逃到霍太山,并死在那里。而次子季胜的后代造父因善于驾车,帮助周穆王平定徐偃王叛乱,被封到赵城,自此造父一支开始以赵为氏。恶来的后人,也因为造父受宠被封到赵城,而居住在赵城,也以赵为氏。

四是司马迁表示,秦人的祖先是嬴姓,其后因为分封,分出许多氏,但秦人因为造父的原因,还是以赵为氏。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政,姓赵氏。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这段文字明确记载,秦始皇名政,赵氏,如果非要按现在的习惯称呼的话,就是赵政。

千古一帝秦始皇

关于赵政的称呼,《史记·楚世家》也有明确记载:

(楚考烈王)十六年,秦庄襄王卒,秦王赵政立。

史记.赵世家》记载:

赵氏之先,与秦共祖。

这段文字,再次明确,秦赵共祖。

综上可见,秦国的宗室姓嬴氏赵,十分明确。

2、秦国宗室中那些赵某某的宗室勋贵。

在《史记》中多次记载,名字为赵某某的宗室勋贵。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赵良见商君。商君曰:“鞅之得见也,从孟兰皋,今鞅请得交,可乎?”


赵良曰:“仆弗敢原也。孔丘有言曰:‘推贤而戴者进,聚不肖而王者退。’仆不肖,故不敢受命。仆闻之曰:‘非其位而居之曰贪位,非其名而有之曰贪名。’仆听君之义,则恐仆贪位贪名也。故不敢闻命。”

这段文字交待,在商鞅担任秦国丞相10年后,秦国的皇亲国戚对他很是怨恨。因此,在商鞅的预约下,见到了赵良,并说因为得到了孟兰皋的引荐才见到赵良,希望和赵良交好。对此,赵良则直接拒绝,并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理由,并说自己不敢从命。

从商鞅对待赵良的态度和赵良的口气,明显可以感觉出赵良在秦国是一个位高权重的人物,连商鞅想见他都得通过中间人预约,而且见面后对商鞅欲交好,则完全不给面子。再加上,文章上来就说“宗室勋贵多怨望者”,接着便举了一个赵良的例子,很明显,赵良是秦国的宗室大臣,否则的话,上下文无法解释了。

综合以上记载,可以断定赵良是秦国宗室成员,而且在秦国具有巨大的政治影响力,连担任丞相10年的商鞅都不得不谦让她。

商鞅雕像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秦王兼有天下,建立名号称做皇帝,亲临东土安抚百姓,到达琅邪。列侯武成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随从着在海上一起议论皇帝的功德。

这段文字中,仅赵氏的大臣就有两人,一个是伦侯建成侯赵亥,另一个是五大夫赵婴,他们都是秦始皇信任的大臣,不可能是赵国的人。因为,自高渐离事件之后,秦始皇再也不相信亲近六国之人了。

此事见《史记.刺客列传》》。

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由此可以推断,赵亥和赵婴只能是秦国宗室,这样才可能得到秦始皇的信任。同理,赵高也是这个情况,否则就解释不通了。

这里再说一个事情,五大夫赵婴很可能就是后来继胡亥之后的秦王子婴,这里就不再细究了!

电视剧《秦时明月》高渐离

3、赵高为赵国人源于“诸赵”的误读。

关于赵高的身世,《史记.蒙恬列传》是这样记载的,这是误读的原因。

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

《史记.田单列传》记载的田单的出身则是这样的: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

两处文字,同样介绍出身,田单则明确是“齐诸田”,而对赵高则直接是“诸赵”,“诸赵”前面没有再加一个“赵”字,用意很明显,那就是赵高是秦国宗室,无需说明,如果是赵国宗室,则会明确记载为“赵诸赵”。

再加上,自高渐离事件之后,秦始皇再也不相信亲近六国之人了。所以赵国的宗室也不例外,绝不会信任的,更别提重用了。

蒙恬骑马铜像

4、先秦的姓氏文化。

先秦时期,也就是在汉朝以前,姓和氏是分开的。姓类似于部落的称呼,是拥有共同母系祖先的一群人,所以像姜、姬、嬴、姒等姓都是女字旁。后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又从姓中分出不同的氏,氏都是有身份的人才有的。

姓是别婚姻,氏是分贵贱的。当时,男子称氏,氏在名前,女子称姓,姓前边是排行或夫家的氏或谥号。

如晋国大臣赵盾,即赵氏;齐国名将田单,则为田氏。

冬日之日的赵盾

赵姬,这个女子则不姓赵,而是姓姬,是嫁给了赵氏的人。比如赵国大臣赵衰的妻子,也就是晋文公的女儿,称为赵姬;同是晋国大臣赵朔的妻子,晋成公的姐姐,也称为赵姬;由此可见,秦始皇的母亲,赵姬也是这个意思,一个姬姓女子嫁给赵氏的人——异人。

民间传说中的孟姜女,孟是老大的意思,姜是姓,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姜家的大闺女。

先秦时期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嫡子嫡孙只呼名不称姓,包括王公贵族。如公孙鞅,就是卫国的某一个公子的孙子叫鞅的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商鞅,实际他压根就不姓商,而是姓姬,是周文王的后代。同样,秦国的近支宗室大多称呼公子某某,如反对商鞅变法的秦孝公的哥哥,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如秦始皇的儿子,公子扶苏、公子胡亥、公子高等。

正是因为先秦的传统习惯,所以在汉朝以前,包括汉朝的史书中,对秦始皇的称呼也都是秦王政、始皇帝政、赵政等,从来没有称呼嬴政的。对此,《史记·楚世家》有明确记载:“(楚考烈王)十六年,秦庄襄王卒,秦王赵政立。”

同时,对一些比较疏远的宗室成员则直接称呼为氏加名了,赵高、赵良、赵婴、赵亥都属于此列。

扶苏雕像

总而言之,既然司马迁说“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那么他笔下的赵氏除了赵宗室就是秦宗室,赵高还是身为秦国宗室更为合理。因为秦始皇在高渐离事件之后,对诸侯之人极为不信任,《史记》记载“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如果赵高真是赵国的贵族,那秦始皇没有道理将他留在身边执掌机要。从情理上推测,赵高能得到秦始皇那样的信任和重用,是宗室成员才最合情理。


赵高是书法家,是才子,因此才受到始皇帝的信任。

《史记.蒙恬列传》记载:

秦王闻高彊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这段话的大体意思是:秦王听说赵高办事能力很强,精通刑狱法令,就提拔他担任了中车府令。安排赵高做胡亥的私人老师,教导胡亥决断讼案。赵高犯下了重罪,秦王让蒙毅依照法令惩处他。蒙毅不敢枉曲法令,依法应当处死,剥夺他的官籍。始皇因为赵高办事得力,赦免了他,恢复了他原来的官职。

京剧赵高脸谱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

这段话的大体意思是:只有胡亥、赵高及所信任的五六个宦者(并不一定是宦官)知道始皇帝去世了。赵高则因为曾经教授胡亥书法和狱律令法事,胡亥很喜欢他。

影视剧中赵高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赵高因留所赐扶苏玺书,而谓公子胡亥曰“上崩,无诏封王诸子而独赐长子书。长子至,即立为皇帝,而子无尺寸之地,为之奈何?”胡亥曰“固也。吾闻之,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捐命,不封诸子,何可言者?”赵高曰“不然。方今天下之权,存亡在子与高及丞相耳,愿子图之。且夫臣人与见臣于人,制人与见制于人,岂可同日道哉?”胡亥曰“废兄而立弟,是不义也。不奉父诏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谫,彊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倾危,社稷不血食!”高曰“臣闻汤、武杀其主,天下称义焉,不为不忠。卫君杀其父,而卫国载其德,孔子著之,不为不孝。夫大行不小谨,盛德不辞让,乡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故顾小而忘大,后必有害。狐疑犹豫,后必有悔。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愿子遂之”胡亥喟然叹曰“今大行未发,丧礼未终,岂宜以此事干丞相哉”赵高曰“时乎时乎,间不及谋。赢粮跃马,唯恐后时”。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的是,秦始皇死后,赵高力谏胡亥继位的场景。面对当时情景,胡亥是多番犹豫,不赞成夺位,并列举了数次数条理由,均被赵高一一巧妙化解,而且给出的理由全部是冠冕堂皇,让胡亥无法反驳,甚至不接受都不好意思的感觉。从这段文字,完全可以看出,赵高是个饱读诗书的人,而且还懂得或者说善于活学活用。

东汉的许慎《说文解字序》云:“丞相李斯作《苍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据专家考证,这几部书,均为当时小篆的语文流行范本,至汉代先后失传。

南北朝时的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中,也称赵高“善大篆”。

大篆是字体名称,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也包括其中。大篆狭义上指籀文、遗存石刻石鼓文。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对《爰历篇》的解释是是秦朝赵高撰写的蒙学课本。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爰历篇》一共六章,内容涉及狱律法令等。汉初合编入《仓颉篇》。

《爰历篇》现已经失传。

李斯大篆

由以上史料记载,可以发现,赵高绝不是个不学无术的奸佞小人,而是个学富五车、精通刑狱法令、善于书法、能言善辩的才子。


总之,赵高绝不是太监,更不是赵国人,而是秦朝宗室成员、大才子、大书法家、大法律专家。

当然了,秦朝天下大乱乃至灭亡,赵高还是脱不了干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