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李隆基,大家较为熟知的一般是杨玉环,安史之乱,开元盛世,也确实如此,李隆基接手乱象横生的唐朝,之后任用贤臣安定四方,十几年的励精图治让唐朝再现盛世,之后呢?之后便是刚愎自用,当然,和其他人的刚愎自用不一样的是,他极为看重权利,好像汉武帝,唐太宗都是这样,做这些优秀人的继承人,都要承受巨大的压力,不过李隆基没能掌握天下局势,最终让安禄山祸乱天下而已。而将盛唐恢复的不是已经倾颓的李隆基,而是他的儿子,那个在乱局中敢于站出来的年轻人,李亨。
自古天家无情,从皇子入主东宫开始,就从单纯的父子变成了君臣,就不仅仅是做好自己的事儿,有时候也要考虑皇帝的心思,意见,不仅仅是能力,还要揣摩心思,不能专权,擅权。其实,李隆基最开始有王皇后,有武惠妃,王皇后于微末之际帮助李隆基功成,属于患难夫妻,武惠妃更是得皇帝宠爱,而当时的太子,叫李瑛,是李隆基的第二个儿子,因为王皇后无所出,所以以长子身份(长子李综早亡)被李旦封为真定郡王,开元三年又成为太子,占据东宫之位,按照儒家的名字,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所以宋璟等朝臣也是愿意支持这位太子的。然而,随着武惠妃的地位逐渐提升,加上赵丽妃的去世,让李瑛的地位逐渐被动摇,加上武惠妃生下了李瑁,更是让李瑛害怕。加上武惠妃在朝中有李林甫(二人亲戚)为羽翼,逐渐威胁李瑛。737年,武惠妃召唤李瑛三兄弟(赵丽妃所生)入宫擒贼,这个理由好像有点牵强,毕竟禁军也不是吃素的,反正三兄弟带着王府军队就去了皇城,然后就让巡查的军队给抓住了,武惠妃说三兄弟兵变,李隆基本来就对这个太子心怀不满(武惠妃,李林甫疯狂上眼药),再加上这件事儿确实很难处理,于是兄弟三人开始被贬为庶人,而李瑛的大舅哥被处死,随后在李林甫操作下,三位王爷迅速身首异处,这算是李隆基首次对他的儿子们下手,怀疑的种子就此埋下。
之后按照顺序,轮到了李亨(当时叫李浚),之前在十王府中被限制了十三年的李亨,因为忠心而纯孝被李隆基看重,一心想拥立太子的李林甫疯狂推举李瑁被李隆基拒绝,他很看好孝顺的李亨,也有平衡朝堂的意思,毕竟李亨背后的弘农杨氏势力庞大,而武惠妃,武这个姓氏就注定了不可能是李瑁当太子,李亨成功移位东宫,但并不意味着尘埃落定,有李瑛前车之鉴,再加上李林甫认为自己在太子册封中没有任何功绩,因此想把李亨拉下马,多方因素决定了,李亨这个太子位置岌岌可危,又或者说是,做了也错,不做也错,反正总会被人找出错误。730年,契丹寇边,李亨带兵出征(估计是稳定军心,统帅另有其人),大破敌军,这就是身上有了军功,不管哪位将领指挥的,功劳都有他一份,也算是镀金吧,回来后被加封司徒,也为日后灵武起兵埋下了伏笔。天宝三年正式改名李亨,这时候他登上太子之位才第二年,而他面对的是李林甫这样的政治老手,相对的李隆基没有给他太多支持,毕竟李隆基认为自己还年轻,想要制衡太子,而在李林甫看来,就是自己的机会。但是充满威胁的环境有时候也是一种保护,李隆基清楚十王府出来的李亨没有太多的政治资本,他也不想三王之事再现,所以从心底他是支持李亨的,而朝臣们也不想大动干戈,至于李林甫,李亨躲着他,他总不能去威胁储君吧?只是这样,李亨在朝堂一直没什么话语权。直到皇甫惟明的事情爆发,皇甫惟明大胜吐蕃后进京面见李隆基,中间说李林甫嚣张跋扈惹怒了这位权相,恰好皇甫惟明和李亨的大舅子韦坚关系好,两人一起喝酒被抓住,李林甫上纲上线,诬陷二人谋反,却没有想到一直隔岸观火的李隆基这次把视屏按下去,皇甫惟明被贬官,那自然涉及不到太子了,这一次有惊无险,反而是太子心腹,或者说兄弟王忠嗣(玄宗假子)掌握大权,我想这是李隆基为了平衡双方,给儿子加加筹码吧,另一方面,也是他明白王忠嗣对自己的忠心。结果呢?猪队友出现,韦坚的两个弟弟上表说冤屈,还叫上李亨上朝对峙,逼迫李亨只能休妻以此划清关系,李亨过分的谨慎使得他渡过了这次危机,李林甫居然奇迹般再次找到了机会。李亨的另一位妻子杜氏的父亲惹上了政治案件,这一次李林甫慢慢推波助澜,颇有不把太子拉下马不结束的意思,可惜他没有算到父子亲情,李隆基明白太子谨慎,因此这次又是没波及到太子,甚至再次赐婚李亨,迎娶了张氏,张氏政治资本雄厚,可以为李亨提供支持,但李亨并未改变自己谨慎的本性。752年,李林甫去世,但是李亨的境界并没有改善,因为新的宰相杨国忠也有一个妹妹杨玉环要扶持,太子之位还是充满了坎坷,李亨很多时候只能被动防守,毕竟李隆基对于权利太敏感了。755年,安禄山起兵,加上李隆基的各种神助攻,只能被迫撤离长安,而李亨在这里终于找到了机会,让心腹李辅国拉拢禁军大将陈玄礼,发动马嵬坡兵变,诛杀了杨家兄妹,本来李亨想着直接兵变登基,却不想陈玄礼变卦,想要带着李隆基进四川,他要保护这位君王。于是双方分道扬镳,李隆基逃窜入蜀,而李亨带着少量精锐流窜到朔方军的灵武方才安心,随后宣告自己得李隆基命令登基,召集天下大军对抗安禄山。
初看这场政变猝不及防,其实是李亨忍耐已久的反击,李林甫,杨国忠哪个不是李隆基给他扶持的对手,如果没有李隆基的默许,谁敢主动对太子下手,可惜李隆基的帝王平衡之术还是差点火候,最终流落四川,回到京师后也是晚景凄凉,只能说,自己玩拖了,李亨的所作所为,只能说情有可原,毕竟谁担惊受怕几十年,有朝一日也会报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