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天资聪慧,学习刻苦;他在清华园里感叹过祖国的地大物博,也在美国的法院里以一位公民的身份发誓“效忠美国”;他是美国洲际导弹的总工程师,研发利器,对准自己的祖国,他就是林烨。是什么原因让他远走他乡,加入美国籍?他为何要替美国研发导弹?如今,风烛残年的他想落叶归根回到祖国,中国人民能同意吗?
清华毕业,留美深造
1918年,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节,也是一个救亡图存的时节,古老的中国为了在西方工业文明的碾压中存活下来,开始“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从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中国逐渐引入西方的科技文化,并派遣留学生赴西方学习。
1872年至1875年,在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四次派遣留学生共120名赴美留学,拉开了中国公派留学的帷幕。从那以后,留学之风便长盛不衰。那时候的读书人多半都患有“留学症”,和林烨同时代的学术泰斗季羡林在文章里说,当时的人都把留学当做“镀金”,一旦出去欧美走一趟,回来就身价百倍,成了“抢手货”。
我们的主角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年代。1918年在北京一户商人家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父母为他取名林烨。在父母的悉心栽培下,林烨从小就展露出非同寻常的学习能力,数理化尤其精通。林烨的学习成绩从小就在班里遥遥领先,后来顺理成章地被清华大学录取,可以说是百里挑一的人才。林烨在清华大学期间,毫不逊色于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被人看起来复杂的函数计算,他不费吹灰之力便能完成。
商人家庭成长起来的林烨尤其善于精打细算,将个人前途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上。作为清华大学的高材生,跟当时的大多数青年一样,林烨也患了“留学症”,1941年,他凭借优异的成绩成为“庚子赔款”的公费留学生,就读于美国普渡大学。和其他留学生一样,林烨被寄予了学技术报效祖国的厚望,这种厚望可以追溯到从数十年前第一批中国公费留学生。
1924年,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家里诞下一个男婴,起名梁思礼。梁启超不但是杰出的思想家,在培养子女方面也非常成功。在父亲的影响下,梁思礼从小便有强烈的家国情怀,童年的他见证了旧中国的贫穷,遭受过“弱国无外交”的切肤之痛,发奋读书以报效祖国。他的父亲曾有“公车上书”的壮举,为他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镀金热”的影响下,1943年,梁思礼赴美深造,就读于普渡大学电机工程系。
在普渡大学的校园里,林烨和梁思礼成为了朋友
作为从中国漂洋过海来读书的同胞,两个人自然是有抱团取暖的本能的。他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却格外刻苦,在彼此的扶持中,日子倒也不至于太过冷清。作为理科生的二人,有着聊不完的话题,从科研到文艺,从历史到生活,林烨和梁思礼无话不谈,关系越来越密切。然而随着在美国待的时间越来越久,两人的想法逐渐出现差异,随着毕业的临近,这种差异便日趋突出。
1945年,林烨取得学士学位,他不满足于此,辗转来到辛辛那提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霸的天分和努力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科研的穷山恶水被他一一跨越,最终在1949年取得博士学位。在同一年,梁思礼也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
命运抉择
命运的岔路口在两人面前铺开。弗罗斯特在诗里写到:黄色的森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林烨和梁思礼,面临着人生一次重大抉择。
左边是阳关大道,有层峦叠翠、绿水轻歌,路上铺满了鲜花,等待自己的,是世界一流强国的永久居住证,是顶尖企业核心科研人员的天价年薪,是无数科研工作者的理想归宿,一跃龙门,便非凡品,名利尽在手中。
右边是羊肠小径,等待自己的,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是一穷二白的科研基础,需要至少一代人的付出,而且物质上的回报是毫无吸引力的。
27岁的林烨躺在辛辛那提校园的座椅上,对着天空长久地发呆,最后又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眼神里泛着哀伤。前半生的记忆在他脑海里一一浮现,他想到了遥远的故乡,逐渐老去的父母,也想到了出国前老师的交代,八年前,他唯一想着的便是学成归国。
然而波音公司的邀请让他的心颤抖了,这家世界顶尖的企业,以30万年薪的天价邀请他担任科研工作。这样的大手笔对任何人都是巨大的诱惑,波音公司之所以如此大方,是看重了林烨在洲际导弹方面出色的科研成果。在几番犹豫之下,林烨迈进了波音公司的大门,加入了美国国籍,家国和前途,他最终选择了后者。
那年的梁思礼,没有林烨那样的犹犹豫豫,他期待毕业这天很久了,他的选择,是一张飞往中国的机票。机票有价,而这份爱国报国之心,却无法用金钱衡量。他父亲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说“少年强则国强”,梁思礼正是这句话最好的实践者。一贫如洗的新中国啊,我来了!
梁思礼回国后,任职于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起草了中国运载火箭研制的长远规划。1956年,梁思礼成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在钱学森手下效力。他主持研发了中国火箭发动机的自动控制系统,为中国万里长征2号和东风洲际导弹的问世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远在大洋彼岸的林烨,进入波音公司后很快投入洲际导弹的研发,在波音公司条件一流的实验室里,林烨带领团队紧锣密鼓地展开研究,黄色的面孔在人堆里格外显眼。美国人给了林烨团队最好的条件,配置一流的设备,经费也相当充足,而且在衣食住行上安排妥当,让团队成员省去后顾之忧,一心做科研。
那时候的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和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针锋相对。美国作为西方的扛把子,自然免不了打压中国。然而中美相隔着汪洋大海,美国的军事力量并不能对中国产生如同邻国墨西哥那样的震慑力。美国尽管在亚洲有一群小弟对中国虎视眈眈,终究是小国寡民,构不成巨大威胁。
然而这种局面在林烨四十多岁的时候改变了,经过十多年的积累,林烨带领团队研制出了民兵III型导弹,12500公里的射程,使得美国可以横跨太平洋对中国本土进行打击。美国的军事霸权进一步加强,中国震动,世界震动。西方世界的带头人,又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他饱满的肌肉,从此,美国人多了一道破敌万里的利箭,中国多了一个难以入睡的烦恼。
作为这项工作的带头人,林烨获得了巨大的名声和利益,他的波音公司的地位,由一名科研工作带头人跃升为首席科学家。此时的林烨被鲜花和掌声围绕,庆功宴上,不乏美国名流来为他祝贺,而他微醺的脑海里,已经容不下生养自己的祖国。就像蜀汉后主刘禅那般,“此间乐,不思蜀也。”
他在中国的老朋友梁思礼闻讯后不无愤慨地骂道:“林烨把技术都用来帮助美国对付中国,而我的技术是用来保护中国的。”黄色的森林里分开两条路,你我选择了不同的一条,从此决定我们一生的道路。
时过境迁,林烨大概已经忘记自己申请到“庚子赔款”的留学名额时,心里面有着怎样的抱负,忘了在登上飞往美国的飞机时,送行的师长的谆谆教导。在诱人的丰厚薪酬中,在醉人的欢呼声里,他熟练地穿上工作服,在异国的实验室中死心塌地。
想要落叶归根
2020年,已经102岁的林烨提出归国终老的愿望,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回来可以,他得交税。”“卖国贼,留在你的美国吧。”“回来就判他无期徒刑。”
落叶归根,是每个中国人的传统情节,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有人背弃自己的祖国,从那一刻起,他就永远失去了故乡,如果想要回国,中国人绝不同意!
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希望他们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回来报效祖国。1941年,23岁的林烨取得“庚子赔款”留学名额,踏上了不归路。在中国公派留学的学生中,产生了很多回来报效祖国的爱国人士,其中不乏詹天佑、梁思礼这样的杰出科学家,他们在异国他乡忍受孤独和贫苦,在学成后将先进的生产力带回贫瘠的祖国,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谱写了壮丽的诗篇。但也有为了个人前途而选择留在异国他乡的人,他们的眼中只有利益,他们的心里装不下家国,林烨正是其中的代表。
虽然民兵III型导弹早已退役,但它与林烨这个名字已经难以分离,不论什么时候提起,每个中国人都会憋着一股气,眼里流露出不屑。每次谈起林烨,人们都会说:“哦,他就是那个加入美国籍,替美国人研发出导弹,对准自己人的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