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去世21年后,银行查账发现他名下有46万巨款,这是谁存的?

周恩来总理

前言

1997年,在中国银行的一次内部审计中,工作人员发现了周总理名下有一笔英镑巨额存款。算上利息折合成人民币,这笔钱在当时数额高达467000元!即便是在现在,40多万也是一笔巨款,可想而知工作人员的震惊程度。

但是,周总理当年去世后,他和夫人的所有存款才有5000多元,最后也是作为党费,全部交给了国家。为何会在21年后多出40多万元呢?这笔钱究竟是周总理的个人资金,还是另有来头呢?这就要从周总理及其夫人邓颖超的收入说起了。

周总理与夫人的收入及支出

周总理的收入仅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工资,另一部分是工资结余存入银行产生的利息。

八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对等级工资提出批评后,党政高级干部实行全面降薪。周总理等人的工资为454元。后来,在国内三年困难时期,毛主席、周总理等人再次主动降薪,工资调整为404.8元,一直到他们去世都没有变过。

周恩来总理和夫人邓颖超

而邓颖超的工资原本是五级,但考虑到为国家减轻负担,周总理主动提议邓颖超降到六级。他说:“小超,你近来身体不大好,上班也不正常,我看,拿六级工资就够了。”

作为周总理的爱人,邓颖超当然理解丈夫的想法,便欣然同意。她也是个明事理,顾全大局的人,像周总理一样,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可谓“夫唱妇随”。因此,邓颖超的工资调整为342.7元,一直没变过。

从工作人员整理出来的,周总理与邓颖超收入支出账目来看,他们的支出主要包括党费、房租水电、伙食费、报纸费、生活用品费以及补助亲人和身边工作人员、捐款费用。其中,补助亲友以及工作人员的费用,在有记载的那些年,就占了他们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周恩来与家人合影

对于自己老家的亲戚,周总理一向坚守原则,从不让他们占国家一点便宜。为此,他专门制定了十条家规:

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来看看;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票,没工作的总理代付伙食费;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来办;在任何场合下,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当然,对于有困难的亲人,他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不会对谁偏私。周恩寿是周总理的三弟,从天津过来被分配到钢铁工业局时,周总理特地吩咐相关领导,给他的职位要低,工资要少。

周恩寿

他坚决抵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做法,宁愿用自己的工资补贴弟弟,也不占国家便宜,提前将所有徇私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

因为工资低,周恩寿的工资时常不够用,周总理就拿自己三分之一的工资补贴弟弟。后来,周恩寿有严重的胃溃疡,需要经常请假。周总理就提议他提前退休,因为周恩寿不能上全天班,但却拿全天的工资。这样做,不但会影响风气,对国家发展也不太好。

周恩寿住院后,随着花销越来越大,周总理对他的补贴数额,涨到了自己工资的二分之一!这些,周恩寿一家都不知道。他们以为,周总理是中央领导,工资很高。

后来,周恩寿的家人得知实情后,在采访中表示:这让他们觉得很愧疚,周总理自己本来就没剩多少钱,还被他们用掉那么多。早知道的话,是不会要他的钱的。

周恩来侄女周秉德

由于周总理对所有的亲戚都坚守原则,所以他形成了廉洁清正的家风。正如邓颖超所说:“你们有困难,我们可以用工资帮助你们,但绝不会用国家赋予的职权来谋私,你们也不要有任何享受特权的想法。”

对于身边的工作人员,周总理同样尽心相帮。

1955年4月,国民党特工,针对周总理策划的克什米尔公主号谋杀事件,让追随周总理多年的司机,钟步云不幸遇难。而周总理当时因为刚做完手术,临时改变行程,幸免于难。

事发后,周总理对他的家人一直非常照顾。他的女儿结婚时,周总理给其送去300块钱祝贺,这笔钱快赶上邓颖超一个月的工资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另外,周总理和邓颖超多年来一直有个规矩,除去帮助别人等费用,他们的工资结余都会存到银行,每存满5000元,他们就会将这些钱作为党费上交,为国家的发展费尽心力。也正因为如此,周总理被中国人视为“人民的好总理”,大家无条件信任他。


钟步云

鉴于以上种种,他们辛苦工作几十年,可以说是零存款。那么,这笔巨额英镑存款,到底是哪里来的呢?汇款人到底是何身份?

巨额存款背后的故事

由于款项数额巨大,中国银行上报后,相关领导下令立即展开调查。调查中,他们发现这笔钱是1967年存入的。

经过反复查证,调查人员终于确定,这笔钱,来自中国银行总部国际部,前副总经理刘本昆,与他的英国夫人刘道蕊之手。那么,他们究竟出于何种原因,要捐出这么一大笔钱?这些钱又是如何存到周总理名下的呢?

想要弄清楚整个事件,还要追溯到几十年前。刘道蕊原名多利·史密斯,是一名英国人。1940年,二战进行的如火如荼,英国伦敦遭到德军的频繁轰炸。22岁的多利在轰炸中失去了自己的工作。为了生活下去,她来到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工作。

期间,她担任柜台出纳。同时,中国海员的工资也由她负责发放。由于工作细心、认真负责,为人非常热情,多利在同事中很受欢迎。

退休后的刘道蕊夫妇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在看到中国海员将自己辛苦挣到的工资,在国民党管理的俱乐部里挥霍一空后,多利为他们感到可惜。便极力劝说他们,将工资寄给国内的亲人。她深知,普通百姓在战火中求生有多么艰难。

在她的努力下,很多中国海员不再挥霍。同时,多利还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尽最大的努力,为他们减免汇款所需手续费。因此,中国海员都很感激她。

随着抗日战争进行到最后阶段,为了帮助在战争中受到伤害的百姓,国民政府与红十字会,都在伦敦分行设立募捐处。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却有人利用职权盗取捐款。多利的热心、正义与善良,很快为自己惹来了大麻烦,但也让她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1944年,多利发现管理国民政府募捐箱的官员,经常会从中盗取捐款。一想到那些因为战争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甚至身负重伤的百姓,急需这笔钱,多利就无法坐视不管。

为阻止相关人员中饱私囊,她将国民政府的募捐箱偷偷藏到了柜台下面。募捐官发现多利“多管闲事”后,向银行方面施压,并以多利私藏政府募捐箱为由,要求将多利开除。


当时的伦敦分行

虽然银行方面很清楚多利的为人,但他们对于这个诬陷却又无可奈何。眼看多利就要失去工作,生活可能陷入困境,同在这所银行的中国人刘本昆,及时站了出来。

刘本昆毕业于清华大学,原本在上海分行任职,后来被总部派到伦敦分行。他被多利的正义与善良所感动,决定全力帮助她。在刘本昆的努力下,多利最终顺利留在银行。

后来经过越来越多的接触,两人越发被对方吸引,最终坠入爱河。1949年,他们在朋友以及同事们的祝福声中,走入婚姻的殿堂。 多利还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刘道蕊

也是在这一年,新中国成立了!刘本昆听到这个消息后,心情激动无比。但他们此时也面临一项重大任务,那就是保护中国银行在伦敦的资产。


刘道蕊与银行同事合影

新中国刚成立之际,国际上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为稳定金融市场,保护国家资产。周总理主持中国银行成立总管理处,同时通知各分行冻结资产。但接到命令的伦敦分行经理,并不打算执行命令,而是盘算着将国家资产转移到台湾。

危急关头,刘本昆等人决定起义,他们给中国政府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与态度。但此时,银行员工都已经被遣散的差不多了,只留下10余人。刘本昆他们那一边只有5人。但他们依旧义无反顾与银行经理一方抗争。最终,他们成功保护了国家在伦敦的资产,刘本昆本人也被任命为襄理。

此后几年,刘本昆与多利继续留在英国工作。虽然英国的生活很好,他们的薪资报酬相对比较丰厚,在英国相继买了房子、汽车。与国内其他人相比,他们已经过得很好了。但刘本昆却一直想要回国工作。因此,这些年他们都在有意识地存钱。

年轻时的刘道蕊夫妇

与此同时,伦敦分行被新政府接管后,多利明显感受到了,与以往在国民党管理下的不同。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所以,在这里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大家都可以找组织解决。多利打心底里敬佩共产党,她说:“对比两者后,我感受到了共产党的伟大!”

另外,得知丈夫想要回国后,多利毅然决定放弃在英国的优越生活,同时放弃英国国籍。当时帮她办理相关手续的英国移民官非常震惊。毕竟,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他不明白,多利到底图什么。经过多番努力,多利终于在1957年,成功拿掉英国国籍,加入中国国籍,成为一名中国公民。

与此同时,刘本昆依旧在努力争取回国工作。经过多次坚持不懈的申请,银行终于在1967年,同意将刘本昆调回国内。

1949年刘本昆(左五)、刘道蕊(左四)

神秘的匿名信

得到批准后,已经等了多年的刘本昆,这一次一刻也等不及了,恨不得马上踏入国门。于是,刘本昆与多利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变卖家产。为了尽快回国,很多东西他们都是半卖半送,就连住了没多少年的高级公寓,最终也是以1.2万英镑的价格便宜处理。

很快,刘本昆与多利便如愿带着8岁的儿子回到国内。之后,刘本昆在中国银行总部国际部任职,而多利在进口部欧美组,负责单据制作工作。

当时,全国抓革命、促生产,国内百废待兴。也是这一年,继原子弹成功爆炸后,我们的第一颗氢弹于6月17日升空爆炸成功。国外势力虎视眈眈,派出间谍查探中国原子弹情报。再加上国内处于特殊时期,周总理忙到焦头烂额。

这个时候,刘本昆夫妇觉得自己该做点什么了。于是,在他们回国的第三个月,给周总理写了一封没有署名的信,信件基本内容如下:

敬爱的周总理,我通过银行给您汇了1.2万英镑,这1.2万英镑是我们多年来,省吃俭用存下来的,希望将这些钱用于祖国的建设。由于我们不知道将它交给谁最安全,所以只能汇给您,您是我们最信赖的人。

1.2万英镑存款

同时,随着信件一起寄来的,还有一张1.2万英镑的汇票。看着这封信,以及这张巨额汇票,周总理内心瞬间涌起一股热流。

在国家积贫积弱的时候,国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想为祖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有这样爱国的百姓,何愁国家发展不起来。中国人民的爱国心,以及团结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正如上甘岭战役后,美军终于认清:为了赢得胜利,为了祖国安宁、强大,中国人不会退缩,愿意付出重大牺牲,哪怕是生命,金钱又算得了什么呢?

但是,周总理并没有收下这张汇票。1.2万英镑按照当时的汇率,多达8万多人民币。而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万元户就已经是非常厉害的存在了,可想而知这笔捐款数额之大。

另一方面,周总理是一个非常有原则的人。他认为,这是个人存款,国家不可以收。自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的原则一直都是,不拿百姓一针一线,那么艰难的战争时期都扛过来了,更何况我们已经建国,条件有所好转了呢。所以,他当即命人调查捐款人,打算将款项退回。

参加会议的周恩来总理

但由于受到一些事情的影响,调查行动没能进行下去,而刘本昆夫妇还以为那笔钱已经用于祖国建设了。1986年,多利顺利加入共产党,了结了多年前的愿望。但事实却是,为安全起见,当时的调查人员将这笔款项,以周总理的名义,存入了银行。

没想到,那段特殊时期过后,这笔款项也随之被人遗忘。一直到周总理去世21年后,都没能找到捐款人。直到1997年,调查人员才查出真相。

经上报,相关领导命令继续执行当年周总理的指令,把钱退给刘本昆与多利。但当工作人员找到他们时,他们却拒不接受。在他们看来,钱已经捐出去了,就不会再收回。

值得注意的是,刘本昆回国后,虽然后来被任命为中国银行总行国际部副总经理,但他们却依旧保持俭朴作风。退休后,刘本昆身患疾病,需要长期住院治疗,他们的生活并不宽裕。只要他们接受这40多万元,生活质量就能得到极大提升。但多利却决定,将这些钱以刘本昆的名义成立一个基金会,用以表彰银行的优秀员工。

2007年,总行青年志愿者为刘道蕊老人庆祝生日

次年,刘本昆病逝,儿子在香港发展,多利选择独自一人留在北京生活。此时,她已经80岁了。她真正将中国当成了自己的家,自从来到这儿,就没再回去过。

她常常说:“我爱中国,我爱共产党!”还调皮地说道:“我是中国人,是中国老太太!只是长了一张外国脸而已,我的心是中国心。”

2003年,多利住进老年公寓。起初,她一直不开心,常常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皱眉沉思。远在外地的儿子非常担心她,几乎每个星期都要飞回来看望。后来,多利逐渐适应了老年公寓的生活,每天早上起来为自己的花花草草浇水后,就开始看《CHINADAILY》,还和其他人一起唱歌。

当然,国人也从未忘记他们一家对国家的贡献。2007年,中国银行的员工还为多利举办了89岁生日会,老人非常开心。她当时还说,想要在北京过自己的99岁生日。可惜的是,她于2013年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