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一张72年前的欠条






1949年初春,天气非常的冷,人们在风雨如磐的日子里煎熬着。尽管乡民长年累月像牛一样地劳作,面对苛捐杂税,到头来还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这是当年老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老百姓生活艰苦。中共地下党组织也面临极端困难的局面。战士们钻山沟,宿岩洞,有时吃一点番薯干,有时没有干粮充饥,只能硬撑着。


吴潭桥南山村民周定山一家世代务农,一家九口仅靠四亩多的田地来维持生计。为了筹办儿子的婚事,一家老少勒紧腰带过日子,背地里用心积攒粮食。


周定山是一个开明的农民,他一向支持革命。当他得知山上的革命者经常忍饥挨饿,便去做通家人的思想,把全家省吃俭用的450公斤稻谷资助给游击队作军粮,而不图任何回报。三月初八,夜色苍茫中,一队游击战士悄悄摸进周家后院,在周定山父子的接应下,很快就将白花花的大米装袋,扎紧,上肩,然后大步流星地向山道跃进。粮食的补给,使中共平阳县党组织和平西游击队度过了黎明前的难关。


70多年过去了,当年由党组织代表周开吾出具的收条,那一撇一捺力透纸背,镌刻着曾经的峥嵘岁月。这一张条子,四代传承,是周家人激励善举的传家宝,至今仍珍藏在其曾孙周绪同家里。尽管这张条子有些发黄、起皱了,但那个暖心的故事将历久弥新。


在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老百姓是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过日子的。“窝藏敌军者杀”“私通敌军者杀”“资助敌军者杀”……国民党当局到处张贴告示,并没有动摇老区群众支持革命的信念。当年私底下为革命者站岗放哨、腾房搭铺、送粮送衣,还有抚养烈士子女的感人事迹,在凤卧山区举不胜举。


平凡与伟大可以画上等号,普通和崇高能够融为一体,这是许许多多无名英雄,用自己的行动给出的结论。他们虽然都已长眠于这一片大山,但是凤卧乡民的口碑在,他们冒死支持革命的精彩一幕不会被雨打风吹去。他们是丰碑的基石,是大山上挺立着的一棵棵大树,抑或迎接曙光的一座座山峰……



来源:平阳县传媒中心编辑:王秀华 版式:璆然责编:陈娴 审核:吴日允监制:潘瑞波 郑月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