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结束后没多久,美军新上任的第8集团军司令李奇微开始了“霹雳行动”,对志愿军展开反攻,这就是第四次战役的开始。
国内的书籍一般都说:“无论是毛主席还是彭德怀都没预见到这次进攻。”
这句话就是本文要讲的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我的老读者都知道我用数字编号的连载,写到这就停了。接下来都是跳跃式的连载。现在我可以写这个问题了。原因很简单,现在我在国内抗美援朝研究这个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所以可以写了。而以前只是个无名小卒,按照我们学术界的“传统”,一个无名小卒是不能在这么一个重大问题上,去驳斥所有研究者的言论的。
我们先来看两份电报。
一、毛主席著名的电报
这两份电报的关系重大,所以我引用全文,请大家仔细看。
在李奇微发起进攻后,彭德怀于1951月1月28日0时给毛主席发电报:
(一)美军约三个团(后续部队不详)分三路越金良场里、水原线北数里,有相机攻占汉城市、江北岸桥头阵地模样,企图以此稳定联合国内部目前严重混乱现象。为增加帝国主义阵营矛盾,可否以中朝两军拥护限期停战,人民军与志愿军从乌山、太平里、丹邱里线(均在汉江以南)北撤十五至三十公里消息,如同意,请由北京播出。
(二)敌继续北犯,我不全力出击,消灭一个师以上,保持桥头阵地甚为困难;出击将破坏整训计划,推迟春季攻势,且目前弹、粮全无补充,最快亦须下月初旬才能勉强出动。我暂时放弃仁川及桥头阵地,在国内外政治情况是否许可。现拟一二五师向长湖院里、原州间出击,一一二师向利川西南地区出击,求得各消灭伪军一部,试行能否牵制敌人北进。如不可能停止敌人北进,政治上又不许可放弃汉城、仁川,即须被迫部署反击,但从各方面考虑,甚为勉强。以何者为是,盼示复。《彭德怀年谱》第469页。
28日晚7时,毛主席给彭德怀回电:
(一)一月二十七日二十四时给我的电报及给各军准备作战的命令均已收到。
(二)我军必须立即准备发起第四次战役,以歼灭两万至三万美李军占领大田、安东之线以北区域为目标。
(三)在战役准备期间,必须保持仁川及汉城南岸桥头堡垒,确保汉城,并吸引敌人主力于水原、利川地区。战役发起时,中朝两军主力应取突破原州直向荣州、安东发展的计划。
(四)中朝两军北撤十五至三十公里,发表拥护有限期停战的新闻是不适宜的,敌人正希望我军撤退一段地区,封锁汉江,然后停战。
(五)第四次战役后,敌人可能和我们进行解决朝鲜问题的和平谈判,那时谈判将于中朝两国有利。而敌人则想于现恢复仁川及汉城南岸桥头堡垒,封锁汉江,使汉城处于敌火威胁之下,即和我们停战议和,使中朝两国处于不利地位。而这是我们决不能允许的。
(六)我军没有补兵,弹药也不足,确有很大困难。但集中主力向原州、荣州打下去,歼灭几部分美军及四五个南朝鲜师的力量还是有的。请你在此次高级干部会议上进行说明。此次会议应即作为动员进行第四次战役的会议。
(七)我中朝两军在占领大田、安东之线以北区域以后,再进行两个月至三个月的准备工作,然后进行带最后性质的第五个战役,从各方面说来,都比较有利。
(八)宋时轮兵团,应即移到平壤、汉城、仁川、水原区域休整,并担任巩固该区域,防止敌人在仁川及镇南浦登陆。在将来的第五次战役中,该兵团即担任西部战役之作战。
(九)执行第四次战役时,请你考虑将中朝两军主力分为两个梯队,各带五天干粮,第一梯队担任突破及一段追击,第二梯队担任又一段追击,以便能使战役持续十天至十二天,歼灭更多敌人。
(十)你的意见如何盼告。《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一卷,第294页-295页。
二、流传已久的说法
这两份电报也就是一直以来,国内所有抗美援朝战争书籍所说的——毛主席和彭德怀之间在第四次战役上的重大分歧。
确实是重大分歧,彭德怀建议后撤,甚至建议北京发布拥护停战的广播。毛主席则要求彭德怀打到三六线去。
当时志愿军经过三次战役,人员损失严重,尚未得到补充,粮弹不足,部队疲劳,急需休整,战斗力其实已经大大下降。说直白一点,志愿军当时已经失去了再战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还强迫彭德怀打到三六线去,这明显是毛主席不了解前线情况,胡乱指挥。这就是所有的书籍,所有的学者,所有的专家告诉大众的。
结合这两份电报和当时志愿军的情况,这个结论绝对没有问题啊。
但是,这是真的吗?
三、把所有史料摆桌面上,不要断章取义!
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我的答案是:这是假的!
我一直说,在文史领域,是没有权威的。中国的很多学者,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先有结论,再堆砌论据。而不是根据史料,去推导结论。
这就会造成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就是断章取义,说直白点,就是造谣!
如前所述,按照所有书籍的做法,把两份电报一列,看起来完全是毛主席犯了错误。而且列出了原始档案,似乎很符合学术规范。
其实,这是学术造假。
很多人看了书之后就信了,但也有很多人会有疑问,毛主席这样的军事家,怎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因为这两份电报不是全部,把所有的电报都列出来,所呈现的事实和单单两份电报所展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在之前的几篇文章里已经讲清楚了第三次战役为什么要打过三八线的来龙去脉。参见之前两篇文章:抗美援朝战争,毛主席和彭德怀之间的这个著名故事,必须说清楚
毛主席和彭德怀之间的这个故事,整整误传了30年,该说清楚了(点蓝色字体,即可阅读)
为了保持本文完整,同时也是为了讲清楚本文所述问题,再简单陈述一下。
1950年12月24日和26日,毛主席两次发电报给彭德怀,要求志愿军打过三八线后回撤,并要求人民军第二、五军团不要深入敌后。《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33页,《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34-735页。
这里注意一下,彭德怀做出占领汉江南岸桥头阵地的决定是1951年1月4日,不但否定了毛主席要求志愿军撤回三八线以北的意见,还收回了自己在1950年12月28日表示的同意。
1951年1月9日和11日,毛主席又两次发电报给彭德怀,要求志愿军回撤,并第一次提出由人民军承担汉江南岸防御。《彭德怀年谱》465页,《彭德怀年谱》第466页。
1月14日,毛主席发电报给彭德怀,分析了目前的战争形势,指出了美军下一步可能的动作,在第三个可能性中,毛主席指出:“还有一种可能,即客观形势迫使我们在2月间就要打一仗。”《抗美援朝纪事》第67页。
事实非常明显,毛主席预见了这次进攻。而各种书籍、专家故意无视,不告诉读者,就是为了呼应他们的下文——是毛主席犯了错误。
1月18日,毛主席又给彭德怀转去聂荣臻和苏军在中国军事总顾问沙哈诺夫大将的意见,指出汉江南岸桥头阵地防御太过薄弱,要求增加人民军两个军团加强防御力量。《彭德怀年谱》第467页。
彭德怀召集志愿军高级将领开会后得出结论:“敌人没有进攻我汉江南岸桥头阵地的企图。”《远东朝鲜战争》第548页。
我们可以看到,在美军反攻之前,毛主席四次要求志愿军回撤,两次要求由人民军承担汉江南岸桥头阵地防御,但彭德怀都没有执行。
在这些电报之后,才是本文一开始所说的彭德怀1月28日0时给毛主席发电,要求后撤。1月28日晚7时,毛主席回电,拒绝回撤,并要求彭德怀打到三六线。
彭德怀一直以来的意见是:志愿军要占领汉江南岸的桥头阵地,这样便于下一次战役的南下进攻。而且始终没执行毛主席提出的意见。
可是到了1月28日,情况完全反过来了,变成了彭德怀要求后撤,毛主席要求南下进攻。是不是非常有意思?
所以专家们不能也不会把所有的电报都列出来,全列出来,所呈现的事实和他们想表达的“事实”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李奇微反攻后,彭德怀改变态度,转为赞成毛主席之前要求后撤,是非常好理解的。当时美军的攻势非常猛,彭德怀原计划志愿军至少休整两个月,彭德怀想通过后撤来避免和美军决战,赢得休整时间。
彭德怀也知道毛主席这个电报是赌气成分,所以制定第四次战役的计划并没有按照毛主席电报中说的来,而是制定了西顶东打的作战方案,意在遏制美军攻势,上报毛主席后,毛主席表示同意,没有继续再说往三六线打。
综上所述,毛主席和彭德怀之间的分歧并不是彭德怀要求后撤,毛主席要求要求打到三六线。而是毛主席始终要求志愿军撤回三八线以北,彭德怀坚持要占领汉江南岸桥头阵地。但这只是表面。
四、真正的分歧是什么?
这才是根本性的分歧,彭德怀违背了毛主席和中央定下的保家卫国,打一场自卫战争的战略指导。中国只是自卫,帮助朝鲜统一不是我们的战略目的。原因不用我多说,大多数人都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