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阶平:周总理的“红色御医”,总理临终前一番话,让他潸然泪下

2021年01月01日02:05:11 历史 1067

1972年,吴阶平由周恩来保健小组组长转任为医疗组组长。

职位称呼上短短两个字的变化,却可能预示着一个大家都不愿面对的现实。而这一切,还得从5月18号的那次常规体检说起。

吴阶平:周总理的“红色御医”,总理临终前一番话,让他潸然泪下 - 天天要闻

致敬大国总理周恩来

那天早晨,保健医生张佐良像往常一样对周总理进行了体检,却意外在尿液中发现了红细胞。他不敢耽搁,赶紧把情况汇报给了吴阶平医生。

在接到汇报后,吴阶平的脸色凝重了起来,一种不好的预感涌上他的心头。他知道总理这些年为国事操劳,身体每况愈下,还患上了心脏病,但这种情况还是头一回发生。

吴阶平不敢托大,总理的身体不容有丝毫闪失。想到这里,他赶紧联系北京、上海等地的医学专家会诊,经过进一步的病理化验,最坏的情况还是发生了,已经基本可以确定是膀胱癌

那一瞬间,吴阶平大脑一片空白。从1957年在总理身边做事算起,到今天已有16个年头。他想不明白,为何命运要这样捉弄这位正直无私的老人。

他想怒吼老天不公,但医生的使命告诉他,当务之急是研究如何治疗这难缠的病情。

来不及悲痛,吴阶平提笔给中央写了一份情况汇报,希望趁着还没有症状时尽快手术,这样治愈的希望还是很大的。

吴阶平:周总理的“红色御医”,总理临终前一番话,让他潸然泪下 - 天天要闻

我国泌尿外科奠基人——吴阶平

但考虑到周恩来年事已高且手术风险较大,中央决定采取保守治疗,所以手术治疗的方案迟迟没有批复下来。

吴阶平心急如焚,总理每耽搁一天,治愈的希望就渺茫一分。

可纵使再着急,吴阶平却难以忽略一个事实:在他眼里亟待救治的“病人”,也是泱泱七亿人口大国的“总管”。国内国外,事务千头万绪,无论哪个场合总理都不能缺席。

那也不能干耗着,在保守治疗之余,吴阶平想尽办法劝总理多喝水。因为他之前看过国外的一项研究,多喝水对膀胱癌的治疗有辅助作用。

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多喝水对总理而言也是奢望。因为当时的周总理,每天都忙于会见外宾、开会,总理的想法很朴素,多喝水势必就要多去厕所,而在外交场合去厕所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吴阶平:周总理的“红色御医”,总理临终前一番话,让他潸然泪下 - 天天要闻

1972年2月,周恩来在机场迎接美国总统尼克松

转眼间,时间来到了1973年1月,距离周总理确诊已有8个月。

13号凌晨,吴阶平收到一条消息:总理出现了血尿。

这次无论如何也不能再拖了,他拿着化验单亲自去向中央请示。很快,批复下来了,同意手术治疗方案。也就是从这时起,周总理开始了长达三年的治疗,直至逝世。

对于总理的病情,大家一开始都是隐瞒的。但其实,周总理自己心中早就有数,所以当吴阶平前来向他讲述手术治疗方案并要求配合时,他出奇地镇静。

我一定配合你们”,这是总理听完汇报后对吴阶平说的第一句话。他顿了顿,很快又加了一句:“但你们也要配合我”。

前面一句好理解,周总理尊重科学,尊敬医务人员,同时也信任吴阶平的能力。但后一句却出乎吴阶平的预料,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可以为我治疗,但不能耽误我的工作。

即便身患重病,总理心里首先想到的还是工作。这句话,这件事,成了鞭策吴阶平一生的动力。

01

话说回来,在当时年纪轻轻,又无背景的吴阶平,为何会成为最受周总理信任的主治医生?这还得从他的个人经历谈起。

1917年,吴阶平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殷实家庭,父亲吴敬仪是位思想开明、为人正直的实业家。在父亲的影响下,年幼的吴阶平就立志投身医学,做一名好医生。

吴阶平:周总理的“红色御医”,总理临终前一番话,让他潸然泪下 - 天天要闻

1937年,在燕京大学时的吴阶平

1942年,吴阶平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协和医学院,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5年后,在著名泌尿科专家谢元甫教授的推荐下,赴美留学。

年轻的吴阶平非常聪慧,又肯吃苦,深得导师哈金斯教授的欣赏。多次提出让他留在美国,并许以优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但这一切都被吴阶平婉言谢绝了,因为他知道,身后苦难的祖国更需要他。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是吴阶平始终不变的信仰。他的这份爱国情怀,是周总理信任并重用他的重要原因。

吴阶平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与周恩来见面时的情形。那是50年代初,他刚从美国留学归来不久。

周总理待人接物的真诚豁达,为国为民的无私情怀让吴阶平备受感动,也坚定了留在总理身边工作的决心。很快,他被任命为保健小组组长,全面担负起国家领导人的医疗保健工作。

上世纪60年代,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吴阶平多次出境为外国领导人治病,这其中就包括印尼的苏加诺总统、菲律宾的马科斯总统、越南胡志明主席等等,赢得一片赞誉。

吴阶平:周总理的“红色御医”,总理临终前一番话,让他潸然泪下 - 天天要闻

1967年,吴阶平(后排左二)陪周总理会见坦桑尼亚外宾

但吴阶平心里清楚,自己所获得的这些荣誉,有很大一部分是总理的功劳。吴阶平晚年回忆起这段往事时,向大家说出了背后的故事:

(医疗组)每次临出发前,总理都会把他和其他成员叫过去,细心地交代要去的国家有什么风土人情,和中国有什么历史渊源,有哪些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在吴阶平心里,总理的殷切关怀,是他除医术以外最大的底气。

02

从1973年初起,在吴阶平的精心治疗下,总理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人虽然消瘦了,但精神却好多了。

1973年3月,在中央的安排下,周总理前往北京玉泉山休养治疗。此时的吴阶平,也没有忘记嘱咐总理,要好好休息,把工作先放一放。

周总理嘴上满口答应,并保证说一切外宾都可不见,会议可不参加,要好好接受治疗。可实际呢?

以1974年1月到5月这段时间为例,周总理每天实际工作时间均超过了14小时。此外,他累计参加中央各项会议21次,外事活动54次,各种谈话57次。

也就是说,在治疗癌症的这段日子里,他的工作竟然没有落下分毫。

1974年5月,由于过度操劳,周总理的癌症复发,出血很厉害,吴阶平希望对他进行输血治疗。对于吴阶平在医学上的权威性,总理从没怀疑过。但他向吴阶平额外提了一条要求:

每次要输血时,提前和他打招呼,这样便于调整时间,不耽误工作。

但提前打招呼就有用吗?

有一回周总理正在输血,忽然接到消息说,主席临时决定会见外宾。他赶忙起身,让人拔掉针头,披上衣服便赶往中南海的会客厅。临走时还不忘叮嘱现场的医生,不要将自己输血的事说出去。

在他的心里,主席会见外宾,如果自己不到场,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所以当梳理周总理的工作经历时,我们会发现,陪主席会见外宾是他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但如果你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大部分摄影师拍摄的毛主席与外宾的合照中,很少出现周总理的身影。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是周总理的“刻意为之”。每次主席会见外宾时,周总理都会主动将客人引入主席的书房,担任起“门童”的角色。

待客人进屋后,他则默默站立在摄影记者的镜头之外,从不“抢镜”。会见一结束,他总是先一步离开书房,在门口等候外宾。

吴阶平:周总理的“红色御医”,总理临终前一番话,让他潸然泪下 - 天天要闻

1974年5月29日,周恩来和毛主席最后一次握手道别

但在1974年5月29日,毛主席会见马来西亚总理拉扎克时,周总理却一反常态。

会见结束时,周总理没有像往常一样提前离开书房,而是静静站在那里,似乎在期待着什么。

毛主席到门口送完客人后,转身一瞬间,与周总理四目相对。

看着主席脸上苍老的病容,周总理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缓缓伸出了手,主席也把手伸了过去。

随着摄影师的快门按下,历史永远定格在这一刻。这一天,共和国第一位总理和伟大领袖最后一次对着镜头握手道别,就此成为绝响。

吴阶平:周总理的“红色御医”,总理临终前一番话,让他潸然泪下 - 天天要闻

03

1974年6月1日,因癌症复发,在党中央的一再要求下,周总理住进了北京305医院,8月份确诊为癌症转移。看到一大帮为自己服务的医生、护士、警卫等工作人员,他心里颇为过意不去。

找了个机会,他特意去看望大家,并说了这样一段话:

这次我因病住院,你们都来为我服务,谢谢大家。很快我就要治疗了,如果手术成功,身体好了,我就陪大家吃一顿饭;如果手术不成功,那么这一次就当是和大家告别了。

要知道,当时的周总理即将要进行手术,身体早已是疲乏不堪。但大家又不能拒绝他的看望,因为他们都明白,总理对“麻烦”大家抱有深深的内疚。

吴阶平:周总理的“红色御医”,总理临终前一番话,让他潸然泪下 - 天天要闻

周恩来与医护人员合影

不愿给别人添麻烦,事事讲原则,是铭刻在周总理骨子里的品格,而这些,从他生活中的小细节就可以看出来。

在305医院住院的时候,他多次向中央打报告,说自己已经快好了,身边不需要这么多人伺候,让大家都去忙各自的事情吧。嫌身边伺候的人多,周总理是第一个。

由于长时间住院,没法打理头发,周总理显得格外憔悴。过去一直为总理剪发的北京饭店职工朱殿华,多次让人捎信,说可以过来为总理打理一下。

得知此消息后,周总理怕朱师傅来一趟太费劲,便委婉谢绝了他。

当时考虑到周总理住院,身子虚弱,中央特意安排,为他送来了高级营养品。在那个缺衣少粮的年代,这些营养品的价值可想而知。

以他总理的身份地位,沾点“国家的光”,吃得好点,用的好点,没有人会有异议。

最终,周总理收下了这些营养品,但坚持用自己的工资付钱。

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德曾回忆道:

“他非常俭朴,当了26年的总理就只穿过两双皮鞋,这双鞋打掌儿穿那双鞋,那双鞋打掌儿穿这双鞋,就这样一直节省得不得了。吃饭时,盘子底部的汤汁都要用馒头刮干净吃掉。”

试问一个如此节俭且有原则的人,又怎么会白拿这些营养品呢?清清白白地“来”,干干净净地“走”,这份大义,怎能不让人动容。

还有一件小事。

吴阶平:周总理的“红色御医”,总理临终前一番话,让他潸然泪下 - 天天要闻

1966年邢台大地震,周总理对灾民发表讲话。

1966年3月8日,邢台突发地震,周恩来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在白家寨村,他紧紧握住群众的手,禁不住自责道:“乡亲们,你们受苦了,我来迟了”。

考虑到周恩来身体虚弱,当地县委特意为他搭建了一处背风的讲台,好让他避避风。而这样一来,群众就要迎风而站。看到这种情形,他的表情立马严肃起来,要求改变布置,改为群众背风,自己迎风。

堂堂一国总理,已近68岁高龄,再加上一路舟车劳顿,地方上稍微“照顾”一下有错吗?难道不应该吗?

但周恩来可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邢台人民遭遇地震已是不幸,实在不忍心让群众再受委屈,哪怕一丁点也不行。

周恩来晚年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把我推上这个历史舞台,我得用一切精力把工作做好。所以一辈子都是贯彻这么一个主导思想,从来没考虑过自己。

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周总理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近乎苛刻的为人准则。

吴阶平:周总理的“红色御医”,总理临终前一番话,让他潸然泪下 - 天天要闻

1973年1月,周恩来总理

04

1975年5月,已经历过好几次大手术的周总理,预感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勉强打起精神,对站在身旁的医务人员说道:

你们一定要把我的病情随时如实地告诉我,因为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个交代。

即便是被病痛无休止地折磨,周总理也没有舍得放下手头工作,专心治疗。因为在他心里,装得满满的都是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一息尚存、奋斗不止,这就是大国总理的精神品格。

6月16日,周总理又忍着巨痛给毛主席写下了生命中最后一封信:

我第三次开刀后,这八十天恢复好,消化正常,无潜血……我现在身体还禁得起,体重还有六十一斤。一切正常,可保无虞,务请主席放心……恳请主席早治眼病,必能影响好声音、走路、游泳、写字、看文件等。这是我在今年三月看资料研究后提出来的。只是麻醉手术,经过研究,不管它是有效无效,我不敢断定对主席是否适宜。这段话,略表我的寸心和切望!

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第一,为了不让主席担心,周恩来报喜不报忧。明明遭受术后并发症折磨,体重只剩六十一斤,他却说自己一切正常。

第二,查找资料,希望能为主席的眼疾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找资料本无可厚非,但要知道的是,他自己当时也在住院啊。他的资料,都是在手术间隙中抽空搜集的。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周恩来心里想的,还是毛主席的安危。这份情义,感昭日月。而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听到周恩来逝世的消息后,毛主席会失声痛哭。

当年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吴阶平:周总理的“红色御医”,总理临终前一番话,让他潸然泪下 - 天天要闻

党旗覆盖下的总理遗容

给主席写完信后,趁着还清醒,周总理向妻子邓颖超交代起自己的身后事:

不需要遗体告别仪式

不要为他举行追悼会

不要保留他的骨灰

前两条,党中央在讨论后拒绝了,因为,就算他们答应,千千万万爱戴总理的人民也不答应。最后一条,则遵从了周总理的遗愿。

吴阶平:周总理的“红色御医”,总理临终前一番话,让他潸然泪下 - 天天要闻

1950年8月8日中南海西花厅,两人结婚二十五周年留影

05

1976年1月7日晚上,周总理已经被病痛折磨地说不出话。

深夜11时许,在弥留之际,他认出了守护在病床旁随时准备抢救的吴阶平等人。他吃力地睁开双眼,用微弱地力气低语道:

“我这里没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吧,那里更需要你们”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在此后的数十年里,每每忆及总理临终前的话语,吴阶平都忍不住潸然泪下。而他的热泪里,是自责,是敬佩。

自责的是他苦学医术数十载,救人无数,却单单救不了周恩来;敬佩的是即便在弥留之际,周恩来的心里还是在想着别人。总理啊,你什么时候才能想到自己!

吴阶平晚年曾深情说道:

我一生最大的幸事是在周总理身边工作,他那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先人后己的高尚品德、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无声地激励着我,使我立志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医生。

吴阶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余下的人生时光里,他为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付出了自己的全部。总理如果在天有灵,看到此景,想必也会欣慰吧。

吴阶平:周总理的“红色御医”,总理临终前一番话,让他潸然泪下 - 天天要闻

晚年的吴阶平先生

06

1976年1月8日9时57分,周总理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享年78岁。

1976年1月15日下午,周恩来的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由邓小平宣读悼词。在外人的印象中,邓小平向来喜怒不形于色,但那一天,他的声音竟隐隐颤抖。

吴阶平:周总理的“红色御医”,总理临终前一番话,让他潸然泪下 - 天天要闻

周恩来追悼会

在努力平复自己的心情后,邓小平缓缓打开了写有悼词的那张纸:

今天,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悼念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久经考验的卓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同志……

邓小平的女儿邓楠后来曾经问过她的父亲:在法国勤工俭学的时候,和你关系最密切的人是谁?

邓小平仔细想了一下,缓缓说道:还是总理,我一直把他当兄长。

一句还是总理,勾起了邓小平的万千思绪。他想起两人第一次相识的场景,那是一同在法国勤工俭学的日子。那一年,邓小平16岁,周恩来22岁。

当时的他,被黑心工厂主欺负,做工挣的钱连基本的温饱都不够,是周恩来给与的帮助和鼓励给了他支撑下去的勇气。那段日子虽苦,但周恩来像个大哥哥一样,给了他一生难忘的温暖。

他又想起了身陷囹圄的岁月里,周总理对自己的“保护”。1969年,邓小平夫妇被“安排”到江西一家拖拉机厂劳动。那一年,他已经65岁。

虽然那时的周总理正遭受心脏病的折磨,但他依然亲自致电江西省有关同志,希望他们能够在生活方面对邓小平适当照顾。

吴阶平:周总理的“红色御医”,总理临终前一番话,让他潸然泪下 - 天天要闻

邓小平和妻子卓琳

通过梳理周总理的一生,我们会发现,他几乎很少求人办事。但这一次,为邓小平夫妇,他破了例。邓小平不怕吃苦,但他忧心的是自己的妻子卓琳,因为她的身体一直不大好。

周总理的这个电话,免去了邓小平的后顾之忧。这份恩情,他们夫妇二人始终铭记于心。

说到这里,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在周总理住院时,邓小平每次都争着去医院值班,每次都待到很晚才走。因为他想多陪陪自己的好大哥,哪怕不说话,就在病床前坐坐也好。

吴阶平:周总理的“红色御医”,总理临终前一番话,让他潸然泪下 - 天天要闻

邓小平宣读周恩来悼词

07

当运送周恩来的灵车缓缓驶过笔直的长安街时,偌大的北京城万人空巷,做工的、务农的、各行各业人民群众自发伫立两旁,佩戴白花,默哀致敬。

吴阶平:周总理的“红色御医”,总理临终前一番话,让他潸然泪下 - 天天要闻

人民群众抬着周总理遗像走向人民英雄纪念碑

送行的人群中,没有大声喧哗,有的只是默默垂泪。因为大家知道,总理为国操劳了一辈子,直到此刻,才能真正享受这难得的“清净”。

而这份令人痛心的“清静”,谁又忍心打破。

吴阶平:周总理的“红色御医”,总理临终前一番话,让他潸然泪下 - 天天要闻

十里长街送总理

民心似镜,公者千古。

谨以此文缅怀周恩来总理、吴阶平先生,以及那段不朽的峥嵘岁月。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以前人们非常重视贞操观。现在为啥不那么重视了? - 天天要闻

以前人们非常重视贞操观。现在为啥不那么重视了?

人都有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实在以前还有一个贞操观。明清时期,人们是非常看重贞操观的。贞操本来是指坚贞不移的节操。后来就演变成了专指女子不失节。有句话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说明贞操对于女子是非常重要的,比生命还重要。那么,从古
苏联当年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战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 天天要闻

苏联当年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战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大家好,今天唠个硬核历史!咱今天要聊的这个事儿啊,绝对比电视剧还魔幻——当年号称世界第一“战斗民族”的苏联,明知道阿富汗是“帝国坟场”(英国、沙俄都栽过跟头),却非得头铁往里冲,结果把自己整解体了!这事儿听着离谱吧?具体怎么回事,今天我就给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 天天要闻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邻居的瓷盘"六十万啊,这瓷盘怎么又回到了李老头家里?"我望着邻居家墙上那熟悉的花纹,心里五味杂陈。我叫周建国,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这小县城生活了大半辈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国,多少人的命运都在那场改革浪潮中被重新书写。我们这些"国企大军",转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 天天要闻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上周,我和来自上海的好兄弟卢博士相约,一起探访了位于广东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镇,近距离接触与了解每天上午挑着水果坐火车去广西、下午乘火车返回村里的“担担军”。前一天下午四点,我们抵达河唇镇北部的HW村,满眼都是番石榴,一条铁轨就在村子旁边,不时有呼啸而过的绿皮火车。这一带盛产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条件,...
明朝藩王列传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闻

明朝藩王列传之英宗篇(二)

蒋志格 英宗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寻崩,葬祭如亲王礼。免襄王亲来朝贺。 按《明大政纪》:天顺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诰谕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归西宫。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吴氏复为宣庙贤妃,废皇后汪氏复为郕王妃。癸丑,郕王
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前有市民宣传电影《731》,女童自发留言“爱我中国” - 天天要闻

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前有市民宣传电影《731》,女童自发留言“爱我中国”

极目新闻记者 王柳钦5月4日,极目新闻记者在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现场看到,虽然天空飘起了小雨,但门口还是排起了近百米的长队,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铭记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游客在雨中排起长队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入口处,有市民携带电影《731》海报进行自发宣传。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