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时,为何士兵不绕过城池直取敌人后方,专家:你绕下试试

2020年12月15日03:10:04 历史 1168

古人云:“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在中国古代时期,曾发生过无数次的战争,为一统天下而发动战争,为一己私利而出动军队,为保家卫国而奋起反抗。人类的发展历史,如同一段战争史,我们在战争中吸取教训,无形的竞争压力迫使各国发展图强,尤其是近现代战争,直接促使科技迅速发展。一场战争的胜负,可能会决定一个国家的存亡,古人已经从多年的战争中总结出经验,并由此编撰出许多军事著作,现如今保存最完整的是《孙子兵法》,还有的兵书如《吴子》、《三略》等。

古代打仗时,为何士兵不绕过城池直取敌人后方,专家:你绕下试试 - 天天要闻

战争并不是盲目的,古人在战争领域有着非常多的见解,为占得敌人一座城池,可能会想尽一切办法,任何战争都需要有计划来实行,尽管战场上局势瞬息万变,但也有基本的章法。如今在很多影视剧作品中,仍然能够看见有关古代战争的片段,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人打仗攻城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往往会付出很大的代价。由于古代没有先进的攻城器具,必须依靠云梯等东西爬上城墙或者冒着生命危险用撞木来撞开城门。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都无法避免巨大的伤亡。

古代打仗时,为何士兵不绕过城池直取敌人后方,专家:你绕下试试 - 天天要闻

类似于三国时期关羽水淹七军的战役,其实很小几率会出现,历史上大多数攻城战都是正面对拼。那么,可能有人会有疑问:为何士兵们不绕过城池,直取敌人后方来破城呢?研究历史的专家表示:“你绕一下试试?”有关古代的城墙和城门,其实我们还可以看得到,影视剧中的模拟画面可能有误,但现存的古城也能再次还原历史。即便是普通的城墙,也是非常高且坚固的。不仅如此,古人将其称为“城池”也是有原因的,高大的城墙加上护城河,这是古代最有效的军事防御建筑。

古代打仗时,为何士兵不绕过城池直取敌人后方,专家:你绕下试试 - 天天要闻

城墙与护城河

古代城池最主要的作用还是军事防御,为了更加保护好城池,它一般会建在地势险要或者交通要道处。诗人李白曾评价蜀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古人认为战略要道无论是对发起战争还是战略防御都是非常重要的。秦国曾依靠函谷关进可攻退可守,六国之兵看到函谷关也是甚为头疼,可见其战略影响。一般建在地势险要的城门,其周围必定是荒山野岭,若想要带大军绕城偷袭,根本不可能实现。如“蕞之战”,五国联军认为攻打秦国总是在函谷关被阻挡,于是想绕道迂回至函谷关,可最终还是失败。

古代打仗时,为何士兵不绕过城池直取敌人后方,专家:你绕下试试 - 天天要闻

其次古代打仗行军往往会携带大量的军需物资,古代的城市一般不会修建在非常空旷的地带,若遇险则可能四面受敌,而这样的城池很容易在战争中被破,再者也不需要绕道。如遇到以地形地势为依托的城墙,大批军队绕道而行,一时耗费大量的时间,二是行军人数不可能很多,军需物资若被切断,绕道的军队则会成瓮中之鳖。小股部队绕道而行,根本没有破城的威胁,反而得不偿失。

最后,大批军队如果强行绕道至后方,若遭到敌军的部队夹击,后果将不堪设想。想要绕过敌方的城池,直取后方的做法不太现实。如果己方的军事实力足以碾压对方,直接可以正面强攻,若正面强攻占不到优势,还可以通过智取的方式。要是两种方式都不可行,那只能说早点退兵,古代持续数年的战争也不是没有,尽管再怎么攻城,最终还是无功而返。一座城池若很简单被人绕道而攻取,其修建的意义也便不在。对于专家所给出的答案,其实还是很有道理的。

古代打仗时,为何士兵不绕过城池直取敌人后方,专家:你绕下试试 - 天天要闻

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攻城战已经发生变化,飞机大炮的存在让城墙变得不堪一击。现代化的战争已经与古代战争有所区别,如今派出小股部队潜入还是非常有效的,毕竟现在的城市已经没有城墙。正面战场若抵挡不住,则直接有毁城的危险。古代战争中,可能游牧民族强大时期还有机会绕道取城,其机动性成为关键制胜因素,还有就是近代战争中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但也仅仅是个例。对此,大家有何看法?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马屁 - 天天要闻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马屁

俗话说得好:千穿万穿,马屁不穿。你要求人办事、想要达到某种目的时,拍马屁往往特别管用。 江湖上有一个人,那就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他特别喜欢别人拍马屁,因为他属于威权型人格,特别享受那种君临天....
中国人民抗战纪念馆展出赵一曼遗书:亲爱的孩子啊,希望不要忘记母亲是为国而牺牲 - 天天要闻

中国人民抗战纪念馆展出赵一曼遗书:亲爱的孩子啊,希望不要忘记母亲是为国而牺牲

极目新闻记者 李迎 曹雪娇7月7日,《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开幕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8日,该展览面向公众对外开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恢复开放。赵一曼牺牲前给儿子的遗书(图源:记者拍摄)据了解,本次展览面积1.22万平方米,将展出照...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 天天要闻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是最有力的奋斗”。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确立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了“两个一百年”...
鉴往知来|百团大战:战绩辉煌,永垂史册 - 天天要闻

鉴往知来|百团大战:战绩辉煌,永垂史册

立狮脑山巅,望太行云烟。那座座峰峦如同无言的丰碑,铭刻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峥嵘岁月、不朽功勋。 7月7日,恰逢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正在山西阳泉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百团大战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缅怀抗战烈士英雄事迹。 1940年8月,为粉碎...
第1视点|跟随总书记回望百团大战伟大胜利 - 天天要闻

第1视点|跟随总书记回望百团大战伟大胜利

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阳泉市考察。他来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百团大战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缅怀抗战烈士英雄事迹,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光辉历史,了解当地开展革命历史教育、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等情况。 阳泉狮脑山主峰 形如刺刀的百团大战纪念碑直指苍穹 不远处,...
古人用秸秆,也是烧吗? - 天天要闻

古人用秸秆,也是烧吗?

焚烧秸秆,常被误认为是千年传统,实则是现代农业的“时代病”。古人用秸秆,少有“一烧了之”的草率,而是千般用法、万种智慧。 从《齐民要术》到《陈旉农书》,从堆肥还田到修筑屋舍,秸秆在古人的手中,是滋养农田的肥料,是遮风挡雨的材料,是饲养牲畜的食粮。焚烧秸秆,绝非古人首要的选择,而是现代化农业发展中人们...
观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记的抗战历史,不曾忘记的无名之辈 - 天天要闻

观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记的抗战历史,不曾忘记的无名之辈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血与火的14年抗战,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无数国人在民族危亡时挺身而出,奉献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在抗战相持阶段,湖南是对日战事最多、最惨烈的正面战场之一。当时全省人口3000万,征募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