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场是二战打得最猛烈的战场之一,苏德双方是阵亡、死亡人数最多的,军事才能最为出众的也是苏德指挥官们。曼斯坦因是德军中公认的战略家,很多德军高级将领都愿意让曼斯坦因担任陆军总司令,可见其在德军中有很高的威望。朱可夫是苏军胜利的象征,是苏联取得卫国战争胜利的头号功臣,两人都代表了各自国家的最高指挥水平,两人在战场上相遇,谁的指挥才能更胜一筹呢?
毫无疑问曼施坦因元帅是德军顶级战略家,他修改的施里芬计划,让德军成功入侵法国,横扫西欧,在苏德战场上运用灵活的战略头脑,接连打下多次大规模胜仗,几乎是立于不败之地,放眼整个世界,他的战略头脑绝对算得上数一数二的。
朱可夫元帅作为决定二战胜利的关键人物之一,他以钢铁般的意志,坚守列宁格勒整整900多天,让德军自始至终没有拿下这座城市。还领导苏军打赢了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两场战役。
由于他赫赫的战功,直接被授予了苏联英雄勋章,该奖章在苏维埃漫长的历史中,只有他和勃列日涅夫两人获得过,称他为苏联头号战略家也毫不过分。那么曼帅与朱可夫元帅,究竟孰强孰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两人的战略思维不同。曼施坦因元帅作为闪电伯爵,沿用闪电战思维,强调无休止的进攻,并且要出其不意,针对交通线路,主要城市等目标发动突袭,短时间让对方陷入混乱,迅速取得胜利。
朱可夫元帅与之大不相同,他沿用大纵深战略,利用广袤的土地和较长的作战时间,打这场战役的时候,提前安排好下一场战役,与敌人主力进入反反复复的交战状态,尽全力保证后援部队的到来,直至将敌人实力消耗完。
然而大纵深战略不怎么适用于二战,因为这种战略还是一战后提出的落后作战思想。二战已经转变为现代战争,在坦克、突击部队的面前,没有反复的余地,这也是为何苏联前期付出巨大伤亡的原因之一。
哈尔科夫反击战一锤定音,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德军陷入被动局面,一直被追赶到乌克兰的哈尔科夫地区,这时候是曼施坦因一人对抗苏军的瓦杜丁、戈利科夫、朱可夫三位将军,他们竟然朝着正西的方向挺进700公里,抱着极为盲目的看法,认为德军无力反击,全然无视后方补给线的安全。
让曼施坦因盯准一个空子,接连干掉苏军52个师,一举让苏联刚得到的优势荡然无存,让盟军各国都陷入悲观当中。从此战役就能看出苏联指挥官的决策能力,有点不讲究实际。
两人的作战理念不同,曼施坦因用战略战术弥补军队实力差距,讲究就能放弃就放弃,日后还能反攻,不需要让士兵一味地死守。朱可夫则是用军队实力差距弥补战略不足,他不让士兵后撤,总是坚守一些无意义的土地。
事实证明,这付出了非常巨大的代价,而且谁撤退就把谁送上军事法庭这种规矩,一度让士兵们军心涣散,虽然苏军最终取得胜利,但是付出了数倍于德军的伤亡。评价元帅能力强不强,不仅仅要看能不能打胜仗,关键还得看是否爱惜士兵,运用战略头脑尽可能得减少士兵的伤亡。
总的来说,曼施坦因擅长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朱可夫擅长对战场的把握,临场发挥性质的。曼施坦因的战略眼光相对比较强,现场大兵团指挥朱可夫强些。两个人各有千秋,各有优点。优秀的将领就是能够熟悉手里的军队,并让他们发挥最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