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三国:巨眼英豪鲍信,察人知事、神算如天,为何早死?

2020年04月05日11:24:03 历史 1242

史话三国:巨眼英豪鲍信,察人知事、神算如天,为何早死? - 天天要闻

鲍信,字允诚。生于公元152年,卒于公元192年,时年41岁。

“允诚”二字在正史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只见于小说《三国演义》中。

在《说文解字》和《尔雅》中“允”的本意都是信和诚的意思,依此来看鲍信字允诚,大概率应该是罗贯中先生因心中对鲍信极为敬服,有感而所发的牵强附会之言。

当然鄙人的观点也是推论之言,并非有确凿的史实依据。也许罗贯中先生博览群书,从其它处得闻得见也未可知。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推论之言也不是空穴来风。古人的表字向来和他所起之名有着一定的关联,字意上或相反或辅助或延伸。

比如胡适字适之。曾巩,字子固。巩和固是一个意思,起到延伸加强的作用。

字意相反的示例有:朱熹,字符晦。熹是天亮,晦是天将黑。王绩,字无功。有绩和无功的意思正好相反。

“允诚”二字明显有加固延伸“信”这个名的意图,然而在汉代的时候,这样起表字还不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做法。

比如曹操字孟德,袁绍字本初,袁术字公路,刘表字景升,孙坚字文台等都没有这种如此明显的加固延伸之意。

史话三国:巨眼英豪鲍信,察人知事、神算如天,为何早死? - 天天要闻

读史就应该透过文字和前人有所沟通。在此鄙人怀着一颗同罗贯中先生一样的敬服之心,通过《三国志》、《英雄记》的记载,跟大家浅谈一番巨眼英雄鲍信的察人知事和神机妙算。

一、劝绍擒董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党锢之祸解禁,众多因为受宦官集团打压不得出仕为官的清流士人,得以有机会走向政治舞台的中央。

鲍信家本来世代修儒,有极高的儒学修养,对自身的行为准则也要求很高,治身至俭,清流有名。因此被大将军何进征辟为骑都尉。

国家罹难之际,鲍信接受诏命,怀着一份匡时救民的家国情怀回乡募兵,积极投身到剿灭黄巾军的战斗中。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跟孔融这种只会耍嘴皮子的大名士在讨伐黄巾军中的糟糕表现相比,鲍信的表现可圈可点,战功卓越。

很快鲍信和曹操等人一样,因战功卓著,军事能力突出,在众多与黄巾军作战的将领中脱颖而出。

鲍信后来还被推举为济北相,主政一方。

公元189年何进谋诛宦竖,密谋不周反被阉竖所杀。此时鲍信正领兵在回京师洛阳的路上,当他到达洛阳的时候,董卓已经带领西凉兵抵达京师洛阳。

史话三国:巨眼英豪鲍信,察人知事、神算如天,为何早死? - 天天要闻

面对董卓虎视眈眈,蠢蠢欲动的态势,鲍信作出了一个颇具预见性的判断,董卓必将祸乱京师。于是劝袁绍提前干掉董卓。

《三国志》记:信谓绍曰:“卓拥强兵,有异志,今不早图,将为所制;及其初至疲劳,袭之可禽也。”绍畏卓,不敢发,信遂还乡里。

此时鲍信见事于未萌的眼力和见识与其世家学儒的广博学识不能说没有关系。

思量再三,袁绍终因惧怕董卓的实力而没敢行动。

其实当时董卓只有三千人马,只是用了个疑兵之计。每天让士兵白天进城,晚上偷偷出城,第二天再假装有从凉州赶来的新兵进城,造成兵将不可胜数的假象。

满朝文武就这样被狡猾的董卓所迷惑,失去了诛杀乱臣贼子的最佳时机。

史话三国:巨眼英豪鲍信,察人知事、神算如天,为何早死? - 天天要闻

二、看重曹操

因为袁绍的迟疑不动,鲍信无可奈何,只能领着他带来的一千多人马重回乡里,征召士兵。

这一次从京师回乡的鲍信和以往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名望陡增,一下招募步兵两万多人,骑兵七百多人,光运载粮草物资的车辆就达五千多辆。

公元190年,不出鲍信所料,董卓果然挟持小皇帝,祸乱京师,威陵天下。

曹操首起义兵反董,袁绍也在众人的推举之下坐上了讨董联盟的盟主之位。

此时袁绍的实力显然是最强的,很多英雄人物都纷纷投靠了袁绍。

察人知事的鲍信却看到了袁绍必败的征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加入到曹操的反董队伍中,并力挺曹操。

《英雄记》记:信独谓太祖曰:“夫略不世出,能总英雄以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强必毙。君殆天之所启!”遂深自结纳,太祖亦亲异焉。

鲍信认为曹操是一位不世出的人物,是一位真正能领导各路英雄的大豪杰,可见鲍信独具英雄慧眼。

当时袁绍家门名望极高,四世三公,恩惠四海,门生故吏遍天下,却没能进入鲍信法眼,可见鲍信洞察人物的能力非同一般。

史话三国:巨眼英豪鲍信,察人知事、神算如天,为何早死? - 天天要闻

三、劝曹图存

后来的事实证明袁绍的确是鲍信所说的外强中干的纸老虎。

公元190年,十八路诸侯组成的讨董联盟的名位座次已定,本该戮力同心,分路向洛阳进发,可是盟主袁绍却再次迟疑不进,日夜置酒高会。

曹操和张邈力劝袁绍发兵,袁绍不为所动。袁绍此时其时另有打算,他在想如何弃董卓手中的小皇帝于不顾,另立刘氏宗亲刘虞为帝,这样他就可以凭借拥戴之功把持国政。

曹操没有办法,只能孤军讨卓。当时只有鲍信和弟弟鲍韬以及张邈部将卫兹等人同曹操一起进兵荥阳汴水,结果因为力量悬殊过大,大败而回。

曹操、鲍信身负重伤,鲍韬、卫兹等人战死。

《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鲍信的弟弟鲍忠为了跟孙坚抢攻被董卓部下斩杀是不存在的,正史其实根本就没有鲍忠这个人。

史话三国:巨眼英豪鲍信,察人知事、神算如天,为何早死? - 天天要闻

经历汴水之败以后,鲍信充分地认识到仅凭一腔热血,猛杀蛮干是不行的。汉家天下已经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不是杀掉一个董卓就能够解决的事情,袁绍已经占有冀州之地,显然就是下一个董卓。

当前最重要的是如何在诸侯割据中存有一席之地,然后再图进取。

《三国志》记:信言于太祖曰:“奸臣乘衅,荡覆王室,英雄奋节,天下乡应者,义也。今绍为盟主,因权专利,将自生乱,是复有一卓也。若抑之,则力不能制,祗以遘难,又何能济?且可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太祖善之。

鲍信建议曹操先避袁绍锋芒,在黄河南面建立起自己的根据地。先保存实力,养兵蓄锐,等到天下大变的时候,再伺机救亡图存。

鲍信的这一条建议可以说是曹操后来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固本为先,不管以后怎么打,只要不伤元气都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仅这一条谋略就足见鲍信分析天下大势的能力,谋划天下大事的功力。可以说与诸葛亮的隆中对不相上下。

史话三国:巨眼英豪鲍信,察人知事、神算如天,为何早死? - 天天要闻

四、谏岱固守

公元192年,聚集在青州的黄巾军有百万之众,与官兵对抗,向各地府衙冲击。

黄巾军进入兖州的时候,攻杀了任城相郑遂,进而转入东平国。

兖州刺史刘岱负责镇守兖州,想要引兵击退这些无组织无纪律的黄巾流寇。

鲍信跟刘岱谏言说:“现在黄巾贼众百万,兖州的老百姓们都震恐万分,士卒们更是没有斗志,不可能抵抗如此众多的黄巾军。依我看这帮黄巾贼,成群结队而行,一没有配备攻城的器具,二没有配备随军的粮草,都是以抢掠偷盗为生。我们不如先畜养士兵的精力和体力,固守住城池。等黄巾贼寇欲战而不得战,想攻城攻不下的时候,他们的势气必然离散,然后我们再挑选精锐,击其要害,则可轻易破敌。”

刘岱没有听从鲍信的意见,出城与黄巾军大战,结果被黄巾军杀害。

鲍信身经数战,对兵法实战应该有所体会。刘岱不听鲍信谏言而被杀,也从侧面说明鲍信有很强的军事战略分析能力。

史话三国:巨眼英豪鲍信,察人知事、神算如天,为何早死? - 天天要闻

五、英雄陨落

刘岱战死以后,鲍信联合其他兖州实力派人物迎接曹操做了兖州牧。

就在同一年,鲍信和曹操设计在寿张这个地方奇袭黄巾军。造化弄人,当曹操和鲍信的骑兵率先抵达前线的时候,步兵还未赶到。此时黄巾军已经发现了曹操,偷袭战变成了遭遇战,曹操、鲍信只能仓促开战。

在这场遭遇战中,鲍信首当其冲,浴血奋战,拼死救出了曹操,自己却被黄巾军杀害,时年四十一岁。

一代巨眼英豪就这样陨落谢世。

后来步兵赶到,勉强打退黄巾军。鲍信的尸体却没有被找到。

曹操命人用木头刻出鲍信的模样,洒泪祭奠这位智勇双全的生死弟兄。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追记鲍信功绩。上表封鲍信之子鲍邵为新都亭侯,征召鲍信之子鲍勋担任丞相掾。

史话三国:巨眼英豪鲍信,察人知事、神算如天,为何早死? - 天天要闻

综上所叙,鲍信短暂的一生,可以称得上传奇、忠义、智慧、英勇。《魏书》评价其少有大节,宽厚爱人,沈毅有谋,甚为公允恰当。

罗贯中先生附会其“允诚有信”也是一言说中人物的精髓。

鲍信最为我所扼腕叹息的是神算如天,能料他人生死存亡,得失成败,却还能因心系一主,忠勇仁厚,而涉险不避,置生死于外,岂非人世间之大义之士?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解放战争中,华野名将死于三个农民之手,粟裕怒发冲冠 - 天天要闻

解放战争中,华野名将死于三个农民之手,粟裕怒发冲冠

1948年2月的一个寒夜,福建宁德大窝村的山路上,一根木棍猛然砸向一名中年男子的后脑。他踉跄倒地,三名黑影扑上,棍棒如雨点般落下。这名倒在血泊中的男子,既非国民党高官,也非日军将领,而是华东野战军第一师政委、闽东革命领袖阮英平。
人民领袖|母亲的爱 - 天天要闻

人民领袖|母亲的爱

上世纪80年代初,习近平在河北正定县工作时,就住在县委大院的办公室里。办公室是老房子,有些潮湿,他常把褥子拿出来晒太阳。
有个滨州农民,曾登上天安门参加国庆观礼! - 天天要闻

有个滨州农民,曾登上天安门参加国庆观礼!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参加“母亲节•母亲河,接来老妈,顺着黄河滨州“活动,头一站是邹平码头梯子坝。在那,我们发现:当地有个农民,曾登上天安门参加国庆观礼!此人,叫马振西,是个治黄模范。1952年,他被毛主席接见,受邀登上天安门。他是邹平市码头
延安初印象,宝塔山远眺,延安大礼堂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 - 天天要闻

延安初印象,宝塔山远眺,延安大礼堂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

人文旅行达人/小众秘境星探/徒步旅行家买了最早一班从西安到延安的动车,开启红色之旅。上次到西安站,已经是三十年前的事了,早上来到站前广场,仍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但车站内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前厅两侧的一至二层,分别停放着东风4和复兴号、以及前进蒸汽机车与和谐货运电力机车,代表着我国铁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