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年前的1937年7月7日,驻守卢沟桥的第29军部队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第29军名号再度传遍全国。
此时的第29军经过数年经营后,已非1933年长城抗战时的条件那样窘迫,而是拥有了10万大军!是整个平津地区,乃至河北区域最大的一支武装力量。
所以别看第29军只是一个军的番号,但实力数可不止如此。
比如其一个军之下,师级番号便有4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而在师以下,又有相当数量的正规旅和独立旅,几乎一个师的实力就相当于“小军”了。
另外第29军军部还直辖一个特务旅,本文我们就来聊聊这支特殊的部队。
所谓的“特务旅”,当然不是指咱们平时看谍战片中的“特务”之意,实际就是当时警卫和技术兵种部队糅合的别称;除了特务旅外,更常见的是特务团、特务营、特务连,乃至特务排。
就西北军的情况来说,这些特务部队往往也被称为是“手枪队”,这个其实都是一回事。
在西北军中,连、排级的特务分队,基本就是纯粹的警卫分队。
这些警卫分队多选人高马大、身强体壮、有习武基础的兵员,是所在部队长官的“亲兵”;除马步枪外往往还配驳壳枪、冲锋枪,平时的薪饷、生活待遇都要更好;在平时执行警卫长官的任务,必要时亦可投入战斗,充当突击的尖刀分队。
在1933年长城抗战时,第29军突袭日军便以各“手枪队”为先导。
因为突击作战时多带大刀,所以当时的媒体以“大刀队”之名来宣传;但实际上大刀只是近战辅助武器,主要还是以驳壳枪、冲锋枪、手榴弹为主。
而在特务营级可能是纯粹的警卫分队,也可能会加入骑兵、工兵等技术兵种分队。
到了特务团级,基本就可以肯定会有技术兵种分队了。
以第29军当时的师属特务团计,便有手枪营、骑兵营、重机枪营、炮兵营、工兵营、重迫击炮连等,除了担负警卫的手枪营外,师级技术兵种分队基本齐全。
而我们所说的特务旅,基本上就是“特务”单位的最高级了,当然俗称也是“手枪旅”,全旅官兵有3717人。
这个旅的旅部有旅长以下73人,机关尚属精干,旅下辖两个团,即第1团、第2团。
其中第1团,可以说是完整意义上的“手枪团”,该团不辖任何技术兵种分队,直属3个营12个连,每个连有官兵126人;全团12个连加上3个营部、1个团部,总计有官兵1673人。
这个团在人力编制上倒是没什么特殊的,关键就是官兵都是精中选精,单兵武器额外加强;实际使用中是拆开警卫军部机关和技术兵种单位。
而第2团,就是第29军的军属技术兵种团了,全团总计有1971人。
这个团有3个营,各营情况不一。
第1营为平射炮营,下辖有4个连12个排,总计538人;因为当时暂无火炮到位,故而暂以步兵编制编成。
第2营为重机枪营,下辖有4个连12个排,总计554人;每个机枪连有6挺重机枪,故而全营有24挺重机枪。
其实这个编制即便在当时都是有些奇怪的,应为重机枪一般是配置到步兵营,或者至少是步兵团;而第29军不知为何,将团建制内的重机枪编制撤掉,反倒集中到了师级和军级。
虽然第29军在步兵团级额外加强轻机枪连,但轻机并不能代替重机,这对随后的作战不利,第143师师长刘汝明战后便吐槽过这点。
第3营表面上称工兵营,但其实是一个混合式兵种营(通信、工兵、战车),辖6个营18个排,总计805人。
其中第1连为有线通信连;第2、3、4连为无线通信连;第5连为战车连、第6连为真正意义上的工兵连(辖架桥、爆破、筑城各一排)。
这个混合兵种营中,最有意思的显然是战车连了,关于该连的信息以往资料中很少提到。
从字面意思以及当时国内对“战车”的定义来说,本应当是坦克,当时中央军里已经装备了营级规模的坦克,此前东北军亦有少量坦克。
但是第29军的“战车”不是坦克,而是装甲汽车,其具体的编成为:
第1排为装甲汽车排,第1班装备装甲汽车2辆、第2班装备装甲汽车1辆、第3班装备装甲汽车1辆;若第1班兵力不足,则从第2、3班中临时补充;
第2排为装甲汽车排,第4班装备装甲汽车2辆,第5班装备装甲汽车1辆、第6班装备装甲汽车1辆,若第4班兵力不足,则从第5班、第6班中临时补充;
第3排为支援排,第7班为侦察班,配备脚踏机车6辆;第8班和第9班各装备载重汽车4辆,以运载弹药物资等。
所以第29军的这个战车连,其实就是个装甲汽车连,不过具体的型号不详。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第29军特务旅驻在南苑军营;在日军屡次增兵后,于7月底对南苑发动进攻。
此时第29军在南苑的部队建制繁杂,面对日军空、炮、步以及战车部队的猛攻,各部伤亡很大。
第29军特务旅在南苑之战中,损失了相当多的兵力和装备;余部突围南下后,因为第29军升格为第1集团军的缘故,特务旅的建制就没有了,极可能是缩编成了特务营担负纯警卫任务,而仅存的技术兵种则单独成营,编制标准向中央军看齐。
所以此后第29军系统发展来的部队中,“特务分队”的最高级别基本就是特务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