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喜钟南山张桂梅......上海艺术家15天“炼”成百枚劳模肖像

2025年07月01日15:50:18 历史 8950

昨天,“印见荣光——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全国职工篆刻作品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幕。展览上,王进喜、钟南山、张桂梅等百位全国劳模的肖像印章引人注目,它们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更展现了劳动者的精神风貌。这些肖像的背后,是上海画家刘双和他的团队在短短半个月内攻克难关、完成创作的故事。

传统版画邂逅ai创新

想象一下,要在短短半个月内完成百位全国劳动模范的肖像创作,这听起来像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若仅仅依靠传统的画笔和刻刀,确实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但刘双工作室将传统版画艺术与现代人工智能技术融合,让劳模肖像创作玩出了新花样。

刘双介绍,团队首先手绘了多张不同素描和版画风格的效果图作为样本,随后,将这些样本,连同杜勒、伦勃朗、珂勒惠支等版画大师的代表作,以及前期确定的职业风格分类标准,一并输入人工智能系统进行学习。很快,ai就掌握了木版、铜版等版画类型的风格特点,能够将素材照片初步转换成带有绘画样式的框架图,极大地加速了创作进度。

王进喜钟南山张桂梅......上海艺术家15天“炼”成百枚劳模肖像 - 天天要闻刘双(左一)在展览现场

当然,ai并非万能。它在精准捕捉人物神态、处理复杂造型以及表现手绘笔触和艺术个性方面仍有不足。因此,ai完成初稿后,刘双和团队成员会立即进行“灵魂斧正”:修正偏差、强化边缘线、调整黑白灰层次。最终,刘双对每一幅作品进行精修提升,精准刻画人物神态,优化造型结构,融入版画特色笔触,确保作品既符合公众印象,又富有艺术感染力。这种“ai辅助+人工精修”的模式,让极限挑战成为了可能。

肖像风格量身定制

在为百位劳模绘制肖像时,刘双团队并非采用单一风格,而是根据劳模的职业特点、精神气质和历史背景,巧妙地选择了铜版画、木刻、白描、篆刻四种不同的技法进行呈现,让每一幅肖像都独具神韵。

提到王进喜,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铁人”精神,是他在油田上那股子拼搏的劲头。选择木刻来表现他,正是看中了木刻艺术粗犷有力的刀痕、强烈的黑白对比。木刻的语言是直接且充满力量感的,它摒弃繁复,忠实记录现实,与王进喜身上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不谋而合。画面中大块黑白的反差,让王进喜的形象仿佛从地层油田中浮现,眉眼间写满了坚毅与执着。

谢晋导演不仅是一位艺术家,更是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选择铜版画来刻画他,是因为铜版画以其精致入微、层次丰富的表现力,天然适合表现那些兼具精神深度与文化气质的人物。铜版画讲究光影的渐变、线条的密度控制以及形象的精密塑造,通过细密的线网与明暗交错,能够构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在谢晋导演的肖像中,细密的线条构建出内在张力,他平视镜头的目光中,显露出坚定与理性。

王进喜钟南山张桂梅......上海艺术家15天“炼”成百枚劳模肖像 - 天天要闻

王进喜钟南山张桂梅......上海艺术家15天“炼”成百枚劳模肖像 - 天天要闻

篆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经典样式,其“刀感”与“金石韵”深入人心。此次艺术家将其拓展至人物肖像,以硬朗的篆刻刀线和微妙的光影变化,突显钟南山院士“稳如磐石”的坚毅与淡定,传递他守护人民健康的坚定意志。

白描是一种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中国传统绘画方式,强调以线传神、形神兼备。刘双团队主要用它来刻画女性劳模。在表现张桂梅校长时,简洁却有力量感的线条,既展现了她母性的慈爱,也刻画出她眼神中那略带疲惫却从未熄灭的光芒,传达她将一生奉献给教育的崇高精神。

艺术致敬奋斗不止

刘双表示,这次创作,自己深深体会到,传统艺术和现代科技结合,能迸发出强大生命力,“就像我们身边的劳模,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文艺创作也一样,守正创新才能有突破。”

展览对公众免费开放,将持续至7月31日。 展览期间还将举办相关讲座、印说百年工运故事、印说劳模故事等系列活动。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赵玥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琉球有权独立!中国将领一句话让全日本集体破防:这是宣战 - 天天要闻

琉球有权独立!中国将领一句话让全日本集体破防:这是宣战

“琉球不该属于日本!”中国将领一句随口抛出的话,瞬间让日本上下炸开了锅。这话听着平淡,可威力不亚于扔了颗舆论炸弹。日本急了,网友怒了,连官员都坐不住了。琉球这块小岛,背后藏着什么秘密?将领的惊人发言一名中国退役将领在某次东亚安全会议上,淡淡
刚宣布要加入我国,并升起五星红旗,却在3小时后消失的国家 - 天天要闻

刚宣布要加入我国,并升起五星红旗,却在3小时后消失的国家

“锡金国王下令升起五星红旗,宣布加入中国!”——1975年4月10日,这条消息短暂传出,震惊周边国家。然而,仅三小时后,印度军队开进锡金首都甘托克,这场“中国梦”瞬间破灭。锡金,这个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小国,为何会在关键时刻做出如此决定?
库页岛的老百姓,日子有点难,对中国人严防死守,是行不通的 - 天天要闻

库页岛的老百姓,日子有点难,对中国人严防死守,是行不通的

“中国人的钱,我们想要,可又怕他们把岛‘吞’了。”库页岛一位渔民的话,透着点无奈。曾经的中国东北宝地,如今成了俄罗斯的“后院”,岛上资源多得能闪瞎眼,可老百姓日子却紧巴巴。面对中国伸来的橄榄枝,他们既眼馋又犯怵。严防死守,真能守住啥?富饶的
山河壮歌丨发“中国抗战第一声”  担抗日救亡之重任 - 天天要闻

山河壮歌丨发“中国抗战第一声” 担抗日救亡之重任

央广网北京7月1日消息(总台记者王东宇 齐莉莉)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帝国主义在沈阳北大营附近制造了柳条湖事件,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1年9月19日清晨,沈阳小西边门附近,一...
周恩来在东北的求学岁月(姜义军) - 天天要闻

周恩来在东北的求学岁月(姜义军)

铁岭的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从1910年春到1913年春,少年周恩来曾在东北求学3年,这也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946年9月,已经成为党的重要领袖人物的周恩来在同美国记者李勃曼谈个人的求学和成长经历时说:“12岁的那年,我离家去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