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第一人”步鑫生:曾比马云还红的他,成败皆因此

2025年05月24日08:12:06 历史 1130

1984 年 2 月 26 日晚 7 时 25 分,央视中断国际新闻播报,临时插播中央肯定步鑫生改革精神的画面。

镜头里那个穿着考究、手势有力的精瘦男人或许不会想到,这场突如其来的 "高光时刻",早已埋下命运的伏笔 —— 他的人生起伏,始终与中国改革初期的政企关系紧紧缠绕,成也于此,败也于此。

“改革第一人”步鑫生:曾比马云还红的他,成败皆因此 - 天天要闻

1979 年,当步鑫生接过海盐衬衫总厂副厂长职务时,面对的是固定资产 2 万元、年利润仅 5000 元的烂摊子。这个从小熟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裁缝之子,带着 "命硬" 的倔强,把农村土地承包制搬进了车间。

联产计酬制让多劳多得成为现实,病假核查制砍掉了 "泡病号" 的懒汉,铁饭碗破除令车间效率飙升。他带着设计团队驻扎上海,从淮海路霓虹灯广告到全国订货会,硬是把 "双燕" 衬衫塞进了时尚前沿的橱窗。

“改革第一人”步鑫生:曾比马云还红的他,成败皆因此 - 天天要闻

到 1983 年,衬衫厂产值突破千万,利润增长 4.2 倍,成为浙江最大专业衬衫厂。此时的步鑫生,用一把剪刀剪开了计划经济的缝隙:全国首支厂办时装队在北京饭店走秀,租五辆轿车接送客户的 "高调" 做派,甚至用卖边角料的钱招待外宾的 "越界" 行为,都在挑战着旧体制的神经。

有人骂他 "比资本家还狠",却无法否认车间里飞转的缝纫机和仓库里空空如也的货架 —— 改革的成效,比任何争议都更有说服力。

步鑫生的争议性,恰恰契合了 1980 年代改革破局的迫切需求。当胡耀邦在新华社内参上批示 "步鑫生精神值得提倡" 时,这个敢撕县委副书记条子、敢用时装队做广告的厂长,已不再是个体,而是被赋予象征意义的 "改革样板"。

“改革第一人”步鑫生:曾比马云还红的他,成败皆因此 - 天天要闻

1984 年的 "步鑫生热" 席卷全国:《人民日报》头版报道 27 次,超过 3 万字的通稿将他的 "日算月结"" 人无我有 " 等口号传遍大江南北,甚至他用过的裁布剪刀都被收入历史博物馆

但盛名之下,隐忧暗生。当政府部门将西装生产线从 3 万套层层加码至 30 万套时,步鑫生不是没有犹豫:"我不愿意搞西装,是他们说要做全国最大的。"

但作为 "改革模范",他无法拒绝主管部门的 "期望"。80 万美元的负债、6000 平米的西装大楼,在没有市场调研的情况下破土动工 —— 这不是企业家的决策,而是行政意志的产物。

正如他晚年哀怨的:"企业改革离不开政府环境,政企不分才是失败的根由。"

“改革第一人”步鑫生:曾比马云还红的他,成败皆因此 - 天天要闻

1985 年,西装热退潮时,海盐衬衫厂的生产线尚未建成。积压的领带、滞销的西装、高达百万的负债,让这个曾经的改革标杆成了 "盲目扩张" 的典型。

1988 年,当《人民日报》头版以 "粗暴专横" 为题报道他的免职时,距离他登上神坛不过四年。那些曾经被称赞为 "敢闯敢干" 的特质,此刻都成了 "专制作风" 的罪状。

“改革第一人”步鑫生:曾比马云还红的他,成败皆因此 - 天天要闻

被免职的步鑫生北上创业,在盘锦秦皇岛等地重建工厂,却再难复制当年的辉煌。2001 年手术后,他在上海定居,却始终不愿回到海盐 —— 那个曾让他成为全国榜样,又将他重重摔下的地方。

2014 年,当他将价值 30 万美元的字画捐给家乡时,距离他被骂 "比资本家还狠" 已过去三十载。捐赠仪式上,他穿着笔挺的西装,系着提前打好的领带,如同当年接受央视采访时一样体面,只是眼神里多了几分沧桑:"西装线的错,不该全算在我头上。"

“改革第一人”步鑫生:曾比马云还红的他,成败皆因此 - 天天要闻

步鑫生的故事,是中国早期改革的一面镜子。他的成功,源于打破 "大锅饭" 的勇气和市场化的敏锐;他的失败,则暴露了政企不分的体制困境。

当政府以行政命令推动企业扩张,当改革者的命运与政治符号绑定,市场规律便被抛诸脑后。经济学家厉以宁的评价一针见血:"产权不清晰,天才企业家也难有作为。"

“改革第一人”步鑫生:曾比马云还红的他,成败皆因此 - 天天要闻

2015 年,81 岁的步鑫生在海盐病逝,临终前特意打好领带,保持着一生讲究的体面。这个用剪刀剪开改革帷幕的裁缝,最终带着争议与遗憾谢幕。

但他留下的遗产却格外沉重:在 "放活" 与 "管好" 之间,在市场自主与政府引导之间,如何找到平衡?或许正如鲁冠球记住的那句话:"咱们是靠办厂子吃饭的,离了这一点,真的一钱不值。"

步鑫生的成败,终究是时代留给中国企业的一道必答题。

文章来源:半拿铁 | 商业沉浮录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跨越时空 AI让81岁老人和她19岁的哥哥“重逢” - 天天要闻

跨越时空 AI让81岁老人和她19岁的哥哥“重逢”

在安徽芜湖市南陵县有个家发镇,是以志愿军特等功臣李家发烈士的名字命名的。1953年,李家发在朝鲜战场上英勇牺牲时,年仅19岁。如今,70多年过去了,李家发最小的妹妹李家英,希望再走进李家发烈士曾经所在的部队,在哥哥的营房里,与记忆中那个保家卫国的身影,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前段时间,总台记者陪同老人完成了...
四川雅安汉阙百年历史老照片合集更新 - 天天要闻

四川雅安汉阙百年历史老照片合集更新

沙畹1907年的高颐阙拓印上部分沙畹1907年的高颐阙拓印下部分沙畹1907年的高颐阙拓印1914年谢阁兰拍摄的高颐阙照片部分截图高君颂碑 1914年网络图 碑拓印目前国内历史上对雅安汉阙拍摄(研究)较为出名的人物,一位是1914年第二次来
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内蒙古一副市长任上被查! - 天天要闻

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内蒙古一副市长任上被查!

内蒙古纪委监委5月23日消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孟晓冰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内蒙古自治区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公开信息显示,孟晓冰,男,蒙古族,1971年10月生,大学,公共管理硕士,中共党员。1991年以来,孟晓冰一直在赤峰市工作,曾任共青团红山区委书记,共青团赤峰市委副书记,...
山河印记·寻访抗战足迹|探访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 - 天天要闻

山河印记·寻访抗战足迹|探访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

在辽宁省阜新市太平区孙家湾街道,三座深灰色粗粝质感的建筑依山而建,这便是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 建馆至今,这里已累计接待645万人次参观,已成为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 记者:杨青、姜兆臣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痛悼!新中国第一位女大法官,因病去世,致力于推动男女平等 - 天天要闻

痛悼!新中国第一位女大法官,因病去世,致力于推动男女平等

据新华社消息,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党组成员马原同志,因病于2025年5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马原 资料图 图源:中国妇女报马原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马原,女,1930年6月生,辽宁新民人。1951年1月参加工作,195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9月至1963年1月任北京大...
滂沱大雨中,工运舞台剧《大雨将至》首演开启红色工运精神穿越之旅 - 天天要闻

滂沱大雨中,工运舞台剧《大雨将至》首演开启红色工运精神穿越之旅

本报讯(记者 孙云)昨天的申城,滂沱大雨几乎整日未断。在这样应景的天气中,一场反映第三次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等工人运动的原创舞台剧《大雨将至》在徐汇区工人文化体育中心首演成功,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红色文化盛宴。今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上海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也是五卅运动100周年。徐汇区总工会历时一年时...
血海洗剑:日军残暴大屠杀系列6-萧垅大屠杀 - 天天要闻

血海洗剑:日军残暴大屠杀系列6-萧垅大屠杀

一、时间1895年10月20日(阳历),发生于乙未战争期间日本侵台的关键阶段。二、地点台湾台南县佳里镇(旧称“萧垅村”),位于布袋嘴港通往台南城的战略要地,今属台南市佳里区。三、遇难人数约7000人:多数史料记载为藏身于萧垅村壕沟及树林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