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西安发现波斯夫妻合葬墓,碑文翻译成汉语后,专家大吃一惊

2025年05月13日16:02:04 历史 1655

大唐,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王朝,以海纳百川之姿接纳四方异邦,千年前,一批波斯贵族在长安落脚,并被朝廷委以官职,为唐朝效力。

然而,当时接纳他们的皇帝,并不会想到,他们竟会这样欺瞒他。

1955年,考古学家在西安发现波斯夫妻合葬墓,本来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可怪就怪在这个合葬墓的墓志石上有用两种语言写的碑文。

而用波斯语言写的碑文翻译后,让在场的专家都大吃一惊,不禁纷纷感叹,幸亏唐朝人不认识波斯语言,否则该墓的主人很有可能被杀头!

那么,用波斯语写的碑文是什么意思呢?波斯贵族又为何会去到唐朝生活呢?

1955年西安发现波斯夫妻合葬墓,碑文翻译成汉语后,专家大吃一惊 - 天天要闻

碑文里的秘密

1955年的深冬,西安西郊土门村附近一处基建工地上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此处发掘出一座独特的唐代墓葬,而且这座墓葬的建筑风格与传统唐墓有着显著差异,非常具有研究价值。

考古专家们还发现,这座墓葬的墓室顶部采用波斯特有的穹顶设计,墓室内还陈列着精美的银质圣火坛,其上还雕刻着精致的波斯传统图案,处处彰显着异域风情。

1955年西安发现波斯夫妻合葬墓,碑文翻译成汉语后,专家大吃一惊 - 天天要闻

之后出土的一方墓志石更是奇怪,这方墓志石上半部分刻有六行横书波斯巴列维文,下半部分则是七行竖写汉文。

风格迥异的墓葬,两种语言的墓志石,这几乎可以让专家确认这个墓主的主人确实不是唐朝人士,而有很大可能是波斯人。

随后,专家们对墓志石上的汉文进行了翻译,他们发现该墓主是左神策军散兵马使苏谅的妻子马氏,她于咸通十五年二月去世,年仅二十六岁(咸通是唐懿宗李漼的年号,时间范围为公元 860 - 874 年)。

1955年西安发现波斯夫妻合葬墓,碑文翻译成汉语后,专家大吃一惊 - 天天要闻

如此来看的话,苏谅并不像是波斯人,他的妻子反倒是像波斯人,可他们是如何通婚的呢?

又为何在一块墓志石上镌刻两种语言的碑文呢?难道说这里面有什么蹊跷?

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专家们请来了日本京都大学的伊藤义教博士对墓志上的波斯文进行解读。

1955年西安发现波斯夫妻合葬墓,碑文翻译成汉语后,专家大吃一惊 - 天天要闻

然而,令专家们如何也想不到的是,他们会发现一个尘封了千年之久的大秘密。

据伊藤义教博士的翻译,专家们了解到,墓中女主人马昔师既是苏谅的女儿,又是他的妻子,这一发现让在场的考古专家们震惊不已。

1955年西安发现波斯夫妻合葬墓,碑文翻译成汉语后,专家大吃一惊 - 天天要闻

更令人惊讶的是,波斯文还透露出墓主人的另一重身份,苏谅家族竟然是波斯三大豪族之一,这位在唐朝担任兵马使的苏谅,实际上是波斯王室的后裔。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墓中的女主人究竟和苏谅是什么关系?身为波斯后裔的他又为何会来到唐朝?

1955年西安发现波斯夫妻合葬墓,碑文翻译成汉语后,专家大吃一惊 - 天天要闻

波斯贵族的逃亡史

这还得从七世纪中叶讲起,那个时候,萨珊波斯帝国迎来了最黑暗的时刻。

阿拉伯帝国大军长驱直入,波斯军队节节败退,公元634年,阿拉伯军队挥师入侵波斯腹地,萨珊王朝末代君主伊嗣俟三世带领军队奋力抵抗。

然而在二十余年的征战中,这个延续四百余年的古老帝国最终走向覆灭。

1955年西安发现波斯夫妻合葬墓,碑文翻译成汉语后,专家大吃一惊 - 天天要闻

在这场浩劫中,年仅六岁的波斯王子卑路斯承受着超乎寻常的命运考验。

公元642年,他的父亲伊嗣俟三世在木鹿城遭遇不测,年幼的卑路斯在贵族们的拥护下,肩负起复国重任。

面对阿拉伯帝国的强大军事力量,卑路斯意识到单凭本土残余势力难以对抗。

1955年西安发现波斯夫妻合葬墓,碑文翻译成汉语后,专家大吃一惊 - 天天要闻

他将目光投向东方的大唐帝国,派遣使节前往长安求援。

可惜天不遂人愿,由于地理距离遥远,唐朝无法及时提供有效援助。

最终,卑路斯带着儿子泥涅斯,率领一批波斯贵族,踏上了漫长的东迁之路,投奔大唐。

1955年西安发现波斯夫妻合葬墓,碑文翻译成汉语后,专家大吃一惊 - 天天要闻

唐朝朝廷虽未出兵帮助他们复国,但却对这些远道而来的波斯遗民给予了优待,在长安为他们安排住所,并设立波斯都督府,任命卑路斯为都督。

在长安城内,波斯遗民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社区,朝廷准许他们修建祆教寺庙,让他们能够延续故土的信仰和习俗。

1955年西安发现波斯夫妻合葬墓,碑文翻译成汉语后,专家大吃一惊 - 天天要闻

随着时间推移,波斯遗民开始适应大唐的生活,一些人通过与唐人通婚,逐渐融入当地社会。

然而,波斯王室后裔始终怀着复国的梦想,他们固守波斯传统,坚持祆教信仰,在异乡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特色。

作为王室后裔的苏谅便是其中一个。

1955年西安发现波斯夫妻合葬墓,碑文翻译成汉语后,专家大吃一惊 - 天天要闻

碑文上两种语言的目的

虽然不远万里迁徙来到了长安,还被当朝皇帝封为左神策军散兵马使,在朝廷担任要职,但苏谅心里始终有着一个复国梦。

所以即使身在异乡,即使可能这辈子都不可能再回到波斯,可他却始终保持着波斯人的传统。

他与一位名叫马氏的波斯女子共同生活在长安,表面上他们俩一对普通的夫妻,但实际上马氏不仅是苏谅的妻子,更是他的亲生女儿。

1955年西安发现波斯夫妻合葬墓,碑文翻译成汉语后,专家大吃一惊 - 天天要闻

在波斯,这种血亲通婚不仅被允许,更被视为维护血统纯正的重要方式。

然而在唐朝,这样的婚姻会被视为大逆不道,不仅会受到道德谴责,更会被列入“十恶”重罪。

为了在长安立足,苏谅不得不小心翼翼地隐藏这个秘密。

1955年西安发现波斯夫妻合葬墓,碑文翻译成汉语后,专家大吃一惊 - 天天要闻

咸通十五年,年仅二十六岁的马氏不幸离世,在为她准备墓志时,苏谅精心设计了一个双语碑文。

汉文部分只记载了表面的夫妻关系,而波斯文则真实记录了他们二人之间的关系。

苏谅用这种方式,既保全了在唐朝的体面,又不违背波斯的传统,可谓用心良苦。

1955年西安发现波斯夫妻合葬墓,碑文翻译成汉语后,专家大吃一惊 - 天天要闻

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苦苦守护的秘密,竟然在千年之后,被专家所揭晓。

而专家在翻译了墓志石上的波斯文后,也连连表示,幸亏唐朝的人不认识波斯文,否则苏谅犯得可就是杀头的大罪了!

虽然,苏谅的做法并不光彩,可这座有着两种语言的墓葬却见证了两种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1955年西安发现波斯夫妻合葬墓,碑文翻译成汉语后,专家大吃一惊 - 天天要闻

波斯移民深知在唐朝法律中,近亲通婚是重罪,为保护家族,他们巧妙地运用双语碑文,既表达了对大唐的敬意,又保留了自己的宗教传统。

而墓葬中的随葬品也展现了鲜明的文化交融特色,既有精美的唐代陶俑,又有波斯风格的金银器皿。

这些文物诉说着一个波斯家族如何在唐朝扎根生活的故事,虽然他们遵循着与中原文化迥异的祆教婚俗,但也努力适应大唐的礼制规范。

1955年西安发现波斯夫妻合葬墓,碑文翻译成汉语后,专家大吃一惊 - 天天要闻

这座千年古墓不仅是一个家族的记忆,更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它让我们看到了大唐王朝的开放胸襟,也展现了不同文明之间既有冲突又相互包容的复杂关系。

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为我们理解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1955年西安发现波斯夫妻合葬墓,碑文翻译成汉语后,专家大吃一惊 - 天天要闻

结语

这座波斯夫妻合葬墓,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千年前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奇妙世界。

苏谅用双语碑文藏住秘密,既想守住波斯传统,又得适应大唐规则。

这背后,是不同文明相遇时的矛盾与妥协。

它让我们看到,大唐虽包容开放,却也有文化差异带来的碰撞;而波斯遗民,即便身处异乡,仍坚守着对故土文化的眷恋。

这不仅是一个家族的故事,更是古代文明交流的生动缩影。

参考资料:

1、谈苏谅妻马氏墓志 知网

1955年西安发现波斯夫妻合葬墓,碑文翻译成汉语后,专家大吃一惊 - 天天要闻

2、唐苏谅妻马氏汉、巴列维文墓志再研究 知网

1955年西安发现波斯夫妻合葬墓,碑文翻译成汉语后,专家大吃一惊 - 天天要闻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举个例子,10年前的建筑,前面经历了9年的监督检查,第10年着火了,这个责任…… - 天天要闻

举个例子,10年前的建筑,前面经历了9年的监督检查,第10年着火了,这个责任……

昨天有网友在《从监督中拿出20%甚至50%的人来搞调查,那会如何》留言说:举个例子,10年前验收的建筑,前面经历了9任监督员,到第10个监督员的时候着火了。前面9人没事,第10个进去了,这冤不冤呢?如果隐患很好整改,没有一点压力,为什么前面9个不做?为什么就认为在第10个人身上就应该做,而且能做,还能做好?这段话是什...
抗战儿童小说《闪闪的红星》:以红星为信 做党的孩子 - 天天要闻

抗战儿童小说《闪闪的红星》:以红星为信 做党的孩子

原标题:以红星为信 做党的孩子——重读抗战儿童小说《闪闪的红星》《闪闪的红星》,李心田著,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1年1月《闪闪的红星》是李心田写于60年代的小说,原名为《战斗的童年》。1972年,该作品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入选教育部红色经典阅读书目,成为革命传统教育范本,被译成英、法、德等10余种文字,19...
《王舟瑶稿本文献丛编》出版,为王舟瑶手迹首次大规模公开 - 天天要闻

《王舟瑶稿本文献丛编》出版,为王舟瑶手迹首次大规模公开

王舟瑶(1858—1925),字星垣,号默盫,浙江黄岩人,近代著名学者、教育家、藏书家和地方文献专家,曾任上海南洋公学教授、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经史教习、两广师范学堂监督、礼部顾问官。王舟瑶一生著述颇丰,著有《中国学术史》《读经札记》,编纂有《光绪台州府志》《默盫集》,辑有《台州文征》《台州先哲遗书》等。近日,...
抗战回望38︱《保卫卢沟桥》:“卢沟桥是我们的坟墓” - 天天要闻

抗战回望38︱《保卫卢沟桥》:“卢沟桥是我们的坟墓”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澎湃新闻·私家历史与抗战文献数据平台合作,推出“抗战回望”系列,选取抗战期间的报纸、图书、日记等史料加以介绍,希冀带领读者前往历史现场,触碰抗战时中国军民的精神与生活。“七七事变”吹响了全民族抗敌御侮的号角。作为事变中的重要场景,卢沟桥迅速为国人所熟知...
若不是北魏的胡太后算计太多,又怎会水到渠成的上位呢? - 天天要闻

若不是北魏的胡太后算计太多,又怎会水到渠成的上位呢?

古代北魏,宫里的女人想往上走都难。尤其对胡氏来说,她面前摆着的,不只是后宫的明枪暗箭,还有一道横了百十年的规矩——“子贵母死”。道武帝拓跋珪定这规矩时说得明白:皇子立为太子,亲妈就得赐死,怕的是外戚仗着太后的势乱政。
凌晨突发讣告!孙大业逝世 - 天天要闻

凌晨突发讣告!孙大业逝世

7月8日凌晨,河北师范大学发布讣告:中国科学院院士、细胞生物学家、无党派代表人士、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孙大业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7月7日18时14分在石家庄逝世,享年88岁。孙大业先生,1937年7月生于浙江杭州,祖籍浙江温州。1959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现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分配到石...
黑龙江省原副省长——范子文 - 天天要闻

黑龙江省原副省长——范子文

范子文范子文(1909-1975),又名范嗣淹,陕西省绥德县人,享年66岁。早年考入绥德陕西省立第四师范,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奇袭集义村敌据点 - 天天要闻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奇袭集义村敌据点

在集义青纱帐里的游击队员(资料图片)。  集义村原属徐沟县管辖,位于县城东10华里处。早在唐代天宝年间,为抗击安禄山叛军,当地群众自发在此集结义军,“集义村”由此得名。  集义村的地理位置重要,与正北的大常镇、东南的榆次县东阳镇呈犄角之势。
郭松民:从何应钦主持“受降仪式”看国民党的媚日情结 - 天天要闻

郭松民:从何应钦主持“受降仪式”看国民党的媚日情结

“蒋介石私放冈村宁次,为中华民族的未来,留下巨大阴影——因为这意味着,一个人无论怎样伤害中华民族,都可能不受惩罚。”01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9日,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