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945年,当时的中日双方可谓都已经到了精疲力竭的地步,当时的日本虽然占据着广大的地区,但是后续的补给显然已经难以为继,而当时的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两大战场也在拼命抵抗,但是最后的结局却是大家都无法清晰看到的。
所以,对于当时的国民政府而言,也需要尽可能地获得更多的援助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继续抗战下去。
当时的苏联其实也有援助的倾向,不过苏联也就援助这个事情,提出了自己的条件,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实现蒙古独立,也就是说要在中苏两国之间建立起一个缓冲地带。
当时,这个消息传到国内,群情激愤,大家都认为不能答应,这是卖国条款。
然而,最终的结局还是以同意《雅尔塔条约》为条件,外蒙独立,苏联援助中国而结束。
所以,直到现在很多人把这笔帐算在了蒋经国的头上,认为当年他代表蒋介石和苏联人进行谈判,没有守护好底线,所以才把外蒙古给丢了。
那么,当时的实际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所有事情都要算在蒋经国的头上吗?
在蒋经国出发苏联之前,美、苏、英三巨头就已经就未来的战后世界签订了协议,也就是《雅尔塔协议》,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苏联在解决德国进攻以后,帮助中国,并且出兵东北,但是前提条件就是要允许外蒙独立。
那么,苏联为什么要坚持让外蒙古独立呢?苏联有什么战略设想呢?
首先,苏联认为外蒙古是苏联的战略屏障,可以防止中国或美国对苏联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威胁。
外蒙古独立可以形成一个巨大的缓冲地带,保护苏联的国家安全和发展。
苏联在二战期间遭受了巨大的损失,需要重建国力和防御能力,因此不愿意放弃对外蒙古的控制。
其次,苏联在外蒙古有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利益,通过支持外蒙古独立,苏联可以控制外蒙古的资源、市场和人口,并在该地区扩大苏联的影响力。
苏联在外蒙古建立了驻军、顾问、教育、医疗等机构,使外蒙古实际上成为了苏联的附庸国。
苏联还利用外蒙古作为向中国输出社会主义思想和模式的平台,试图影响中国的政治走向。
另外,苏联与日本有领土争端和战略竞争,苏联支持外蒙古独立可以牵制日本在内蒙古和满洲的侵略行为,并与日本争夺在东亚的主导地位。
苏联在1945年8月参加了对日作战,占领了日本在满洲、朝鲜和库页岛等地的领土,并与日本发生了诺门坎事件等冲突。
苏联希望通过支持外蒙古独立,增强自己在东亚地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所以,外蒙独立对于当时的苏联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设想,没有苏联独立,后续的所有行动都难以实现。
1945年6月,蒋经国作为蒋介石的私人代表,随中国政府代表团赴苏联,与斯大林就《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进行谈判。
谈判的主要焦点是外蒙古的归属问题。中国坚持外蒙古是中国领土,苏联则要求中国承认外蒙古的独立。
第一次谈判中,斯大林态度强硬,威胁如果中国不同意他的条件,苏联将支持中共推翻国民党政府。
宋子文和蒋经国则反驳说,如果中国丢失外蒙古,抗战意义何在,人民将不饶恕他们。他们还提出了收回大连、海参威、库页群岛等地的主权作为交换条件。
斯大林不为所动,说“苏联在外蒙古问题上决不妥协”。
第二次谈判中,蒋经国以私人身份与斯大林单独会面,试图说服斯大林放弃对外蒙古独立的要求。但斯大林仍然坚持外蒙古是苏联的战略屏障,不可能交还给中国。
他说“苏联需要蒙古,完全是出于军事战略的考虑。如果某种军事力量从蒙古侵犯苏联,那么距蒙古边界只有6公里的西伯利亚铁路大干线就会被轻而易举地切断,那样苏联西部和东部就被一切为二,苏联也就完了。”他还说“假如日本由美国控制,日本原来就是投靠西方的,那么5年之后它就会复活,就会在远东形成新的威胁。”
所以对于苏联而言,想要在这上面让步是不可能的事情。
后来,宋子文又和斯大林进行谈判,针对这件事情双方更是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谈判几次被迫中断。
而后,这件事情上报给了蒋介石以后,他已经很清楚了,这次的外出谈判是不可能有太多的收获了,所以他当即就给宋子文和蒋经国发了电报。
主要就是讲,可以答应外蒙独立,但是前提要求是要保证东三省的地位,同时要让苏联放弃对中共的支持。
第二天,宋子文向斯大林转达了蒋介石的想法,当时的苏联一心只想要外蒙古独立,所以很快也就答应了下来,同意在外蒙独立以后,保持东北三省的领土不侵扰,同时不再支持共产党。
可以说,国民党的这次赴苏联谈判,非但没有达成原本的目的,反而使得外蒙独立成为了谈判的基本条件,到了最后已经不再是外蒙能不能独立的问题,反而是,在外蒙独立的前提之下,国民党能够捞取多少好处了。
终于,在1946年1月5日,国民政府正式宣布蒙古独立。
回顾整场谈判斗争,要是把所有的过错都让蒋经国去承担也是不太合理的,一方面当时的中国是需要苏联的帮助的,要尽快结束战争,那么就需要有苏联的帮助,而且对于当时的国民党高层而言,他们对于割让领土似乎没有太多的抗拒,反而是希望能够以此作为谈判的筹码。
更为关键是,以蒋经国在当时国民党内部的地位,其实也不过是蒋介石的代言人,自己能够独立决策的事情也比较有限,最终责任在谁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