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华夏大地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名字如璀璨星辰,跨越时空,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他就是毛泽东。
直至今日,国内外各界人士对他赞誉有加,在韶山冲,每天都有游客排着长队,只为瞻仰他的风采。这份跨越岁月的爱戴,源自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和始终如一的为民情怀。
改天换地,缔造人民的新中国
毛泽东出生于湖南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自幼目睹百姓在封建统治和列强侵略下的悲惨遭遇,立志改变这一现状。
辛亥革命的浪潮中,他投笔从戎,随后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接触到各种进步思想,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在第一师范求学时,毛泽东不仅刻苦学习知识,还十分关注社会现实。学校附近有一位卖茶水的老人,生活极其困苦。毛泽东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帮助老人挑水、劈柴,听老人讲述底层人民的艰难生活。
这些经历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民众的苦难,也坚定了为人民解放奋斗的决心。
1921 年,毛泽东作为湖南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此将自己的命运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
大革命失败后,他在八七会议上提出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著名论断,并领导了秋收起义。
之后,带领部队奔赴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独特革命道路。
在中央苏区,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毛泽东凭借卓越的军事智慧,一次次粉碎敌人的进攻,保存和壮大了革命力量。
尽管受到 “左” 倾错误路线的排挤,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但在遵义会议上,他重新确立了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带领红军历经艰难险阻,完成了举世瞩目的长征,为中国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
长征途中,红军来到大渡河边,面对湍急的河水和敌人的重兵把守,渡河成为巨大难题。毛泽东冷静分析局势,决定夺取泸定桥。红四团接到命令后,一昼夜奔袭 240 里。
战士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攀着铁索向对岸冲去。毛泽东在后方密切关注战事,当得知红军成功夺取泸定桥时,他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这次胜利,为红军北上开辟了通道,彰显了毛泽东在关键时刻的果敢决策。
心怀人民,践行服务的誓言
1934年年底湘江血战后,中央红军主力损失过半。在危急时刻,毛主席力挽狂澜,力主主力红军避实击虚,向敌人兵力空虚的贵州开进。
红军进入贵州后发现这里的穷人特别贫困,被形象地称为“干人”,因为他们的血汗已被各种苛捐杂税榨得一干二净。
红军所到之处,到处都是向他们求乞的“干人”。这些“干人”一个个衣不蔽体,骨瘦如柴。此情此景震撼了每个红军指战员,许多人不禁掉下了眼泪。
在红军路过乌江南岸的剑河县时,毛主席见到一位60多岁的老婆婆和她的小孙子寒冬里仍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单衣,奄奄一息地倒在路旁。了解到老婆婆家一年收的粮食全被地主抢光,儿子也被国民党抓了壮丁,毛主席已是热泪盈眶。
他抚摸着身上毛线衣那粗糙却温暖的纹理,心头涌起一阵难以言喻的酸楚。随即他脱下毛线衣,小心翼翼地展开,仿佛能感受到这衣物传递给“干人”的一丝暖意。
他又叫警卫员拿了两袋干粮,将毛线衣轻轻地披在老婆婆那瘦弱的肩膀上,指尖触摸到老人那冰冷而干枯的皮肤,毛主席的心中一阵刺痛。
他蹲下来,亲切地对这位绝望的老人说:“老人家,你记住,我们是红军,红军是‘干人’的队伍。”
穿上毛线衣的老人感动地直点头,嘴里连声念叨:“红军,红军……”领着她的小孙子,颤巍巍地走了。
毛主席的这一次的泪眼,不仅是对穷苦百姓的深切同情,更是对革命责任的深刻体悟。
他的泪水,流给了穷人,也流给了自己,伟人纯朴、深厚的爱民之心根植于中华大地。这一幕,至今仍让人感受到那份来自伟人的温暖与力量,他不忘初心,时刻惦记那些需要帮助的穷苦人民。
“为人民服务” 是他一生的写照。1944 年,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在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毛泽东亲自参加追悼会,并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演讲。
他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系统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共产党员的心中。
延安时期,毛泽东居住在简陋的窑洞里。一天,当地一位农民因家中粮食歉收,对征粮政策有些不满,言语间抱怨了几句。毛泽东得知后,没有丝毫生气,而是立刻深入调查当地的生产和征粮情况。
经过研究,他决定减轻农民负担,组织开展大生产运动。在南泥湾,王震将军带领三五九旅战士响应号召,披荆斩棘,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 “陕北的好江南”,既解决了部队的粮食问题,又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抗美援朝战争,保家卫国,捍卫了国家尊严和人民安全。同时,开展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运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领导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尽管在晚年,毛泽东发动了 “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但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不可磨灭。
国际赞誉,展现独特的魅力
毛泽东的思想和成就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与毛泽东接触后,被他的魅力深深折服。
斯诺形容毛泽东 “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有着 “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同时 “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1936 年,斯诺在延安采访毛泽东时,毛泽东在简陋的窑洞里,与斯诺畅谈了整整三天三夜。
毛泽东不仅向斯诺讲述了中国革命的历程,还对国际形势进行了深刻分析。斯诺被毛泽东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回去后写下了《红星照耀中国》,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
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进行了历史性的会面,这次会面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美国多位总统,从罗斯福到奥巴马,对毛泽东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认可他对世界的巨大影响力。
韶山瞻仰,寄托无尽的追思
韶山,作为毛泽东的故乡,承载着人们对他的无尽追思。
在韶山冲的毛泽东铜像广场,每天都有大量游客前来敬献花篮,瞻仰伟人雄姿。铜像广场背衬韶峰,庄严肃穆,周围青松翠竹掩映。
1993 年,在铜像运送过程中,发生了一些神奇的传说,如车在江西抛锚,第二天又自动启动;起吊铜像时遇到困难,调整方式后才顺利卸下,而此时还出现了日、月同辉和冬季杜鹃花开的奇景。
这些传说虽然带有神秘色彩,但却反映了人民对毛泽东的敬仰和爱戴,仿佛他从未离开,依然守护着这片土地。
一位 70 多岁的退休工人谭纪平,在女儿的陪同下,不远千里来到韶山。他感慨地说:“是毛主席的英明领导才使我翻了身,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现在应该来看看他老人家,这恩情太大了,太深了。”
像谭纪平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怀着感恩之心,来到韶山,追寻伟人的足迹,感受他的精神力量。
毛主席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成为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