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4日深夜,97岁的李嘉诚拟以228亿美元将旗下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打包卖给美国贝莱德财团,瞬间引爆舆论。其中,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因扼守全球航运咽喉,成为争议焦点。
支持者盛赞这是“超人”的经典操作——高位套现、规避风险,延续其“不赚最后一个铜板”的哲学。
反对者则痛斥其为“卖国”,将中国贸易命脉拱手让予美国。这场争议背后,远非简单的商业决策,而是资本逻辑、地缘博弈与历史宿命的交织。
一、李嘉诚为何“断腕”?
1. 危机嗅觉
从1967年香港暴动抄底地产,到2020年撤离英国避脱欧乱局,李嘉诚的“跑路史”堪称传奇。此次抛售港口,同样暗含对中美博弈加剧的预判。
美国政府自2024年起,接连推出《船舶法案》、加征中国船只停靠费,直指航运命脉。李嘉诚深知,夹在中美之间,港口资产可能沦为“政治炮灰”,套现离场成为最优解。
2. 商业逻辑
尽管巴拿马运河年净利润高达34.5亿美元,但其港口仅占长和总利润的1%。相比之下,中国内地与香港港口贡献60%利润,保留盐田港、香港货柜码头等核心资产,才是长和的“基本盘”。
228亿美元的售价对应50倍市盈率,远超市场预期,堪称“教科书级套现”。
二、美国“白手套”贝莱德
收购方贝莱德绝非普通资本——其管理11.6万亿美元资产,与美国政军界关系紧密。此次交易后,贝莱德将控制全球10.4%的集装箱吞吐量,与
组成“港口+航运+资本”的超级联盟。
战略意图直指两点:
- 控制贸易咽喉:巴拿马运河承载中国与拉美60%贸易量,美方可通过限流、加费等手段施压中国。
- 重塑供应链规则:未来或形成中美两套航运体系,差异化收费、优先权甚至数据标准,将全球海域变为“会员制俱乐部”。
特朗普曾扬言“武力收回运河”,而贝莱德的收购既避舆论谴责,又达成战略目标,堪称“资本版颜色革命”。
三、深层矛盾
这场交易的本质,是现代性矛盾的爆发——资本流动性与国家排他性的冲突。
- 商人逻辑:李嘉诚遵循“重力法则”,资本永远流向高回报、低风险之地。他保留中港资产,正是对中国的“两头下注”。
- 国家逻辑:港口不仅是贸易节点,更是军事要塞。美国智库直言此为“对华竞争的重大胜利”,中国网友痛心“生命线被掐”。
马克思曾批判资本“无视国界”,但最终难逃政治收编。李嘉诚的撤退,恰是这一规律的鲜活注脚。
四、中国的破局
没几天,香港大公报就头版头条劝诫李嘉诚,莫天真,勿糊涂,交易非普通商业行为。随后国务院港澳办直接转发了这篇报道,警告意味不言而喻。
不知道,李超人这次能否会在国家利益面前,做出正确的决定。
当然,一旦交易发生,面对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早已布局两大战略:
- “一带一路”多港口网络:在东南亚、非洲等地建设替代枢纽,降低对单一水道依赖。
- 陆海空立体物流:中欧班列、北极航道、跨境铁路构建多元通道,2024年北极航线货运量同比激增40%。
正如学者所言:“未来胜者不在控制多少港口,而在谁能打造最韧性的供应链。”
五、商人非棋手,而是棋子
李嘉诚的争议,本质是时代裂痕的投射。他并非“卖国者”,也非“商业之神”,只是资本规律的执行者。
三点反思:
- 警惕道德绑架:商人社会责任有限,苛求其“家国大义”违背市场规律。
- 强化制度护城河:需通过法律、外交保护海外资产,而非依赖商人“自觉”。
- 拥抱战略定力:全球博弈中,信念与使命感比短期得失更重要。
结语
李嘉诚的撤退,揭开了大国博弈的残酷真相——商人可左右资产流向,却难改历史洪流。当美国试图用资本锁链遏制中国时,我们看到的不是绝望,而是机遇:每一次封锁,都在倒逼中国创新突围。
正如网友所言:“云飞渡仍从容。真正的胜者,属于那些在惊涛骇浪中筑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