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1944年的延安!26张罕见老照片,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025年03月14日17:03:07 历史 1824

一提到延安,不由自主就让人心潮澎湃。延安,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中国革命的圣地。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描绘了一幅金戈铁马的恢弘历史画卷。在延安这片热土地上,永远流传着动人的红色故事。

那么,过去的延安是什么样的呢?

这才是1944年的延安!26张罕见老照片,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天天要闻

1944年,英国泰晤士报记者哈里森·福尔曼,从重庆出发冲破重重阻碍来到延安。在那里,他见到了延安的宝塔山、遇到了终生难忘的人和事,并拍摄了很多经典老照片。

哈里森·福尔曼用自己的镜头,向全世界实报道了延安,报道了延安军民艰苦卓绝、英勇抗日的故事。他还写下了《红色中国报道》,轰动了世界。

笔者挑选其中一部分老照片分享给大家。通过这些老照片,我们看到了先辈们的不易,更体会到了延安精神的真谛。

这才是1944年的延安!26张罕见老照片,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天天要闻

巍巍宝塔山,清清延河水。40年代的延安,高大的城墙和城门都还在,山坡上的窑洞清晰可见。宝塔山上那傲然耸立的宝塔,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象征,更是一座丰碑。

这才是1944年的延安!26张罕见老照片,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天天要闻

1944年,在延安的一个广场上,八路军战士们正在开大会。会场四周的树上,悬挂着宣传条幅。八路军战士们坐在地上,每个人都精神抖擞。

这才是1944年的延安!26张罕见老照片,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天天要闻

1944年,延安的民兵正在开大会,哈里森·福尔曼站在最后面拍下了这张照片。民兵们身上穿着带补丁的衣服,手里拿着红缨枪。延安民的兵们积极参与了抗战、维护治安和支持生产。

这才是1944年的延安!26张罕见老照片,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天天要闻

这是一张特别的合影照:每一个人身上穿着朴素的服装,脸上却都洋溢着坚定、自信和乐观的笑容。从他们的笑容里,我们看到新中国的希望。

这才是1944年的延安!26张罕见老照片,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天天要闻

1944年,在延安一个大院子里,八路军和村民齐聚一堂,正在召开动员大会。这种团结一心的凝聚力,能战胜一切困难。

这才是1944年的延安!26张罕见老照片,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天天要闻

在延安的一个窑洞前,几名民兵坐在台阶上,他们正在交流作战经验。他们手里拿着刚制作出来的土地雷。一想到敌人被炸得落花流水的样子,所有人都开心地笑了。

这才是1944年的延安!26张罕见老照片,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天天要闻

在延安郊外的一个山沟里,八路军战士们正在演练。他们头上戴着伪装草帽,个个犹如下山的猛虎,朝敌人发起冲锋。哈里森·福尔曼拍下了这一瞬间。

这才是1944年的延安!26张罕见老照片,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天天要闻

两名游击队员背着行李,即将撤离村子。临走之际,他们在门后悄悄挂上一枚手榴弹。只要敌人一推门,就会将手榴弹引爆。民兵们的机智,让哈里森·福尔曼赞叹不已。

这才是1944年的延安!26张罕见老照片,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天天要闻

1944年,两个八路军侦查员,在村口被民兵拦住。一名八路军战士拿出路条交给民兵检查。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敌人伪装成老百姓进入村子实施破坏活动。

这才是1944年的延安!26张罕见老照片,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天天要闻

这才是八路军女战士的真实形象。镜头前的她,身上的军装是旧的,但非常整洁。看上去像是八路军的一名文职人员。

这才是1944年的延安!26张罕见老照片,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天天要闻

1944年,延安村民们抬着一筐筐水果,前来慰问当地的八路军。他们热切地看着战士们,就像是在看自己的孩子。军民鱼水情,在这一刻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才是1944年的延安!26张罕见老照片,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天天要闻

1944年,延安的民兵们排着队走出城门,他们肩上扛着一节节圆木。这是一种土制大炮,叫榆木炮。在抗战时期,这种木炮给敌人造成了不小的心理阴影。

这才是1944年的延安!26张罕见老照片,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天天要闻

在延安一条大路上,民兵们正在训练。他们身上背的武器五花八门,各不相同。抗战时期,民兵们就是靠着这些十分落后的武器与敌人作战。

这才是1944年的延安!26张罕见老照片,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天天要闻

1944年,在延安的操场上,两名八路军战士正在表演节目。化过妆的他们,身上穿着道具服装,形象让人忍俊不禁。两人的表演引得喝彩声不断。

这才是1944年的延安!26张罕见老照片,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天天要闻

在延安的一个院子里,哈里森·福尔曼看到一群民兵正在忙碌。走近才发现,原来他们正在制作土地雷,在他们身后还背着一根绳子。

这才是1944年的延安!26张罕见老照片,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天天要闻

在山路边,哈里森·福尔曼遇到一名民兵。他手里拿着两枚地雷,脖子上挂着两枚手榴弹。镜头前,他露出了淳朴灿烂的笑容。这笑容太有感染力了!

这才是1944年的延安!26张罕见老照片,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天天要闻

1944年,在延安的一个窑洞里,孩子们正在上课。教室太简陋了,他们用木板架在土坯上当课桌。但是他们的学习热情很高涨,纷纷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

这才是1944年的延安!26张罕见老照片,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天天要闻

这是一个十来岁的小交通员,哈里森·福尔曼邀请他拍照。小家伙乐开了花,他从马上跳下来,以军姿站在路边。他腰间别着两枚圆头手榴弹,这应该属于边区造吧?

这才是1944年的延安!26张罕见老照片,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天天要闻

1944年,在延安一处工地上,八路军战士们正在挖土修路。在旁边的土坡上,一名战士竟然在打毛衣,胳膊里夹着毛线团。一招一式太熟练了,让人忍俊不禁。

这才是1944年的延安!26张罕见老照片,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天天要闻

1944年,延安民兵的孩子们,也都不甘示弱。他们扛起大刀加入儿童团,积极投身保家卫国。小小年纪,心怀家国,向小英雄们致敬!

这才是1944年的延安!26张罕见老照片,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天天要闻

两名民兵在撤离村子时,在房前的一个凳子下设置了诡雷。只要敌人挪动凳子,就会引爆诡雷。这些作战经验是民兵们在与敌人的斗争中创造出来的。

这才是1944年的延安!26张罕见老照片,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天天要闻

上世纪40年代,王震率领359旅开赴南泥湾。他们一边练兵,一边屯田,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昔日荒芜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江南”。这是王震与一位劳动模范的合影。

这才是1944年的延安!26张罕见老照片,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天天要闻

1944年,延安一个窑洞前,年轻帅气的八路军战士,正在修理一把锄头。他穿着草鞋,身后的墙上挂着各种农具。虽然我们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他脸上的笑容感动了所有人。

这才是1944年的延安!26张罕见老照片,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天天要闻

1944年,在一堵石墙前,美方军事人员和延安的民兵站在一起合影。民兵们拿着五花八门的武器,坐在前排最中间的民兵,手里拿着美军的武器。你看出是什么了吗?

这才是1944年的延安!26张罕见老照片,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天天要闻

这是延安的一个木材市场,路两旁堆放着各种木材。这些木材,支援了延安的生产和建设。

结束语:1944年,哈里森·福尔曼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真实地记录了延安军民艰苦卓绝、英勇抗战的情景。如今,80多年过去了,看到这些老照片仍让人心潮澎湃。延安不只是一个地名,它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中华民族在逆境中奋起的力量!向先辈们致敬!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从四合院的结构说说鲁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 天天要闻

从四合院的结构说说鲁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从八道湾四合院的结构说说鲁迅兄弟交恶的原因。鲁迅兄弟交恶,是从三兄弟合资买入北京八道湾胡同的三进四合院,三家人加上老母亲生活在一起开始的。当初买房的钱3500大洋,是大哥鲁迅出了大头,家里的开支也是以鲁迅的薪资为主。
以前人们非常重视贞操观。现在为啥不那么重视了? - 天天要闻

以前人们非常重视贞操观。现在为啥不那么重视了?

人都有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实在以前还有一个贞操观。明清时期,人们是非常看重贞操观的。贞操本来是指坚贞不移的节操。后来就演变成了专指女子不失节。有句话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说明贞操对于女子是非常重要的,比生命还重要。那么,从古
苏联当年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战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 天天要闻

苏联当年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战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大家好,今天唠个硬核历史!咱今天要聊的这个事儿啊,绝对比电视剧还魔幻——当年号称世界第一“战斗民族”的苏联,明知道阿富汗是“帝国坟场”(英国、沙俄都栽过跟头),却非得头铁往里冲,结果把自己整解体了!这事儿听着离谱吧?具体怎么回事,今天我就给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 天天要闻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邻居的瓷盘"六十万啊,这瓷盘怎么又回到了李老头家里?"我望着邻居家墙上那熟悉的花纹,心里五味杂陈。我叫周建国,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这小县城生活了大半辈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国,多少人的命运都在那场改革浪潮中被重新书写。我们这些"国企大军",转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 天天要闻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上周,我和来自上海的好兄弟卢博士相约,一起探访了位于广东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镇,近距离接触与了解每天上午挑着水果坐火车去广西、下午乘火车返回村里的“担担军”。前一天下午四点,我们抵达河唇镇北部的HW村,满眼都是番石榴,一条铁轨就在村子旁边,不时有呼啸而过的绿皮火车。这一带盛产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条件,...
明朝藩王列传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闻

明朝藩王列传之英宗篇(二)

蒋志格 英宗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寻崩,葬祭如亲王礼。免襄王亲来朝贺。 按《明大政纪》:天顺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诰谕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归西宫。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吴氏复为宣庙贤妃,废皇后汪氏复为郕王妃。癸丑,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