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广大职工在工作中实干笃行、争创一流。射阳县新坍镇总工会与deepseek一同踏上追寻劳模光辉足迹的旅程,挖掘、聆听劳模奋斗故事,汲取奋进力量,激励职工勇攀高峰。
在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新坍镇,巴一恺的名字家喻户晓。这位1926年出生的老人,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劳模精神”的深刻内涵,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到热火朝天的建设时期,他始终冲锋在前,无私奉献,成为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战火淬炼,坚定信仰铸就红色初心。1941年,年仅15岁的巴一恺怀着满腔热血加入民兵队伍,投身保家卫国的浪潮。1948年,淮海战役爆发,他毅然响应号召,主动支前,在战火中锤炼意志,坚定信仰,并因英勇机智、顽强斗争,火线入党。淮海战役胜利后,他回到家乡,被推举担任初级社、高级社社长,一心带领乡亲发展生产,建设美丽家园。
敢为人先,改革创新谱写农业传奇。1958年,巴一恺带领400多名群众,大胆探索出了“包产到组、以产计工”等5条农业发展的“黄金法则”,极大程度打破了计酬上的“平均主义”枷锁,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面对盐碱地的难题,他创造性将旱作制改为水、旱轮作制,巧用“种绿肥、多养猪、深挖沟、草还田”等妙法改良土壤,连年获得丰收。1966年,新潮九队实现了亩产棉粮达千斤、皮棉亩产过百斤。1970 年,旱谷亩产更是突破一吨,成为华东高产的标杆,引得江苏省委发出“苏南学龙桥、苏北学新潮”的号召。
心系群众,共同富裕描绘幸福画卷。巴一恺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心系群众,带领群众共同致富。1973年,他带领群众自办窑厂、烧砖建房,为68户农户集中建成新房,让家家户户用上电灯、吃上自来水,这便是如今的新潮老九队。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兴办面粉厂、挂面厂、玻璃厂等企业,持续壮大集体经济,改善群众生活,使新潮九队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耀眼旗帜。凭借突出贡献,巴一恺也先后于1962年荣获“华东劳动模范”称号,1979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此后,新潮九队的成功经验在全县推广,3707个生产队中,有2283个实行包产到组、联产计酬,成效显著,当年全县粮棉产量大幅增长,远超历史最高水平。
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奋进力量。岁月流转,当年勇立潮头的开拓者已至鲐背之年,巴老虽年近百岁,可他用奋斗镌刻下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依旧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新坍镇的土地上,激励着新坍人民奋勇向前。
如今,新坍镇深挖本地红色资源,以巴一恺事迹为主线,建成了新潮红色文化传承馆,打造红色研学线路,培育特色项目,开展系列宣讲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劳模精神,激发全镇干群奋发进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通讯员董奇遇
校对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