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最著名的特产就是军阀和军阀混战,军阀大战小打三六九,大打年年有,仅仅是北洋军阀时期大规模的战争就有140次,小规模的省级内战有数千次(四川军阀之间的内斗就超过了470次)。在民国军阀武德充沛的内斗中,军阀们也完成了三次进化。这三次进化不仅改变了军阀们的权力结构,更深刻影响了民国政局的走向。
最初的北洋军阀就是一群军事包工头,袁大头就是满清最大的军事业务包工头,他通过和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等满清封疆大吏的关系,从这些地方拿到了海量军费,承包了满清的新军军事建设任务,控制了满清一半的新军军力。他的北洋军组建模式类似于西方近代的雇佣军,也就是现在西方社会的国防承包商(黑水公司)。袁世凯死后,北洋军大部分军阀也继承了这种包工头模式发展势力。
大部分北洋军地方军阀都以一个师或混成旅为核心,跑到地方上当督军,承包了一省的军政大权,他们的核心武力就是这个师和旅扩充而来的部队。比如直系的曹锟和吴佩孚,核心兵力就是北洋第三镇,第二混成旅(后来的第24师,师长张福来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一度接替吴佩孚指挥)、直隶第四混成旅(后来扩军为第二十六师,师长是曹锟的弟弟曹锳)等部队。
皖系的浙江督军卢永祥核心兵力就是北洋陆军第十师,第七旅的旅长何丰林就成了淞沪护军使。北洋第二师的老师长王占元,当了湖北督军。
就连民国大总统冯国璋,核心武力也只有第十五师和第十六师,长江三督是因为亲戚和旧部等关系,才站在他一边。皖系的首领段祺瑞名义上可以指挥打着皖系名号的部队,实际上皖系在各省的督军并没有按照他的指示行动,皖系的核心兵力第四师、第五师都在直皖战争中打酱油,他和曹锟开战的本钱还是借款组建的三个参战师。
这些督军并没有把一省的其他军队当做自己人,王占元就频繁拖欠湖北其他部队的军饷,造成兵变不断。曹锟当了大总统,他的心腹们也把直系其他部队的军饷当成提款机,像黑心包工头拖欠、吞没民工工资一样拖欠军人的工资,终于闹出了北京事变这样的大新闻。
这些包工头一样的军阀也
能自由结合,孙传芳的五省联军就是这种结合的典范。老式军阀部队对装备和火力没啥要求,老北洋的兵工厂在16年时间内才制造了15万发炮弹。
民国军阀的第二个版本就是以张作霖、阎锡山为代表的地产军阀,他们已经牢牢把持了本省的财源,可以用一省的财力对核心兵力进行单细胞一样的不断扩军。张作霖的奉军核心兵力是第二十七师,这个师在张作霖的支持下不断扩张,终于发展到了十三个旅左右的辽宁部队,剩下的黑龙江和吉林部队也有不同的传承。奉军、东北军一系的武力构成更加稳定,它一半的兵力、几乎全部炮兵都在第二十七师扩充而来的辽宁部队手中。
阎锡山的部队组织也非常严密,他的部队甚至在连和排级单位上建立了政治组织,晋绥军大半军力也是辛亥年山西起义部队扩充而来的。阎锡山和张作霖的部队火力强,对装备要求较高,他们的军队拥有当时最强的炮兵力量,也拥有最强的军工生产能力。东三省兵工厂和太原兵工厂全盛时期一年生产的炮弹,就是北洋全部兵工厂16年产能的两倍。
张作霖、阎锡山的扩张模式就是利用本省的“地产”收益,可劲扩军、猛增军工产能,然后圈占更多的省份,用圈地、高杠杆的模式进行扩张。张作霖在东北固定财政收入只有5,000万银元一年的前提下,三年内投入了4亿银元进行战争。阎锡山也用山西和绥远1200万(左右)银元的收入,疯狂加杠杆,一度圈占了华北5000万银元收入的地盘。随后崛起的桂系军阀走的也是这条路,只是他们遇到了更能玩资本的委员长。
民国时期谁更能打众说纷纭,但要说军头谁能更玩资本,绝对是委员长。委员长6个月内一共投的外债174,000,000亿元,直接用银元推平了阎锡山等老玩家。抗战时期,委员长先后从美国手中拿到了13亿美金也就是40亿银元的援助,抗战后又先后拿到了30多亿美金、上百亿银元的援助,一下子就把军阀同行都甩出了几条街,成了军阀经济的最大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