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李立三,大家肯定都听说过的他的名字,毕竟“立三路线”曾经对我党的革命历史产生过非常重大的影响。
而在他犯下这严重错误之后,他的人生也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一度令他沉寂了15年之久。
但是,当新中国成立之时,李立三却在开国大典之上,令人意外地跟毛主席一起站在了前排。他位于毛主席左手边的第三位,前两位分别为刘伯承和陈毅。
从一度执掌大权,到沉寂15年,再到重回中央,李立三的人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
关于李立三的掌权,其实是非常具有偶然性的。当时,党内的一把手是周恩来,而李立三是他的副手。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他为革命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李立三是工人运动出身,他曾经领导数十万人参加反英示威大会和游行,最终迫使英国政府作出让步,将在汉口、九江的租界交还了中国。这是中国的工人运动史中一次极其重大的胜利,但也正是有这方面的经验,李立三对工人运动的力量有一种超越现实的自信。
在这种自信的影响下,李立三曾经向周恩来提出过很多大胆、冒险的计划,但是都被周恩来给否决了。
周恩来给出的理由很简单,当时中国正处于举国的白色恐怖之中,党的处境还非常艰难,不利于进行大规模的工人运动。
然而,当时间进入1929年,随着毛主席和朱老总创建中央苏区,贺龙和周逸群创建湘鄂西苏区,邓小平和徐向前创建鄂豫皖苏区,以及上海地下党组织的不断壮大。李立三这种盲目的自信膨胀到了极点,他认为中国革命的“大高潮”即将到来。
1930年3月,周恩来被共产国际召至莫斯科汇报工作。当时,他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全部交给了李立三主持。但是,令周恩来没有想到的是,李立三在他离开的这短短6个月时间里,竟然就将中国的革命形势搅了一个天翻地覆。
李立三为了能实现他臆想中的“革命大高潮”,他刚刚掌权就通电全国各地的工会,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大规模的工人暴动,同时命令各路红军向全国各大城市发起进攻。
然而,想法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随着“立三路线”被彻底贯彻,李立三所预想的“革命大高潮”并没有到来,而是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血腥镇压。
在执行“立三路线”期间,白区党组织遭受了严重破坏,光江苏一省被国民党杀害的党员就有三千多人。
在军事上,红二军团由16000人锐减到了3000人,并丧失了洪湖根据地;红七军由6000多人锐减到了2000人,丧失了右江革命根据地。
同年7月,当远在莫斯科的周恩来得到国内的消息后,不禁痛心疾首。他立刻和翟秋白一起,带着共产国际的命令,从莫斯科往国内赶。
然而,由于路途遥远,外加敌人封锁严重,直到8月23日,他们才抵达上海。
同年九月,六届三中全会在上海召开。会议中,周恩来严厉批判了李立三的所作所为,并撤销其一切职务。李立三也对此进行了深刻检讨,并进行了自我批评。就这样,“立三路线”最后落了一个惨淡收场。
为什么当时红军明明已经创建了三大苏区?革命形势一片大好,李立三的路线却会败得如此之惨呢?
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红军所建立的苏区都在偏远的农村地区,敌人的力量薄弱;
第二,当时蒋介石正在进行中原大战,无暇顾及红军;
第三,我党在城市没有足够的力量。
但是,李立三对这三大现实因素认识不足,最终导致了这一场给党组织造成巨大损失的闹剧。
虽然李立三仅仅掌权了6个月,但是他所犯的错误却是6年都难以弥补的。
因此,李立三在不久后被调往了莫斯科。在此后的15年里,他遭受了共产国际无尽的打击和批判。
1946年初,李立三在毛主席的安排下,终于从莫斯科返回了祖国,并且被安排在东北局工作。此后,李立三工作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东北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在北平解放之后,李立三随党中央进入北平,负责新政协的筹备工作。
在新中国成立后,李立三主持全国总工会的工作,是我国工会事业和劳动保障事业的先驱与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