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医疗领域的规范整顿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央视披露的某医院院长巨额回扣事件,在社会舆论中激起广泛关注的波澜。随着医疗行业规范整顿工作深入推进,拥有关键决策权的院内关键人员,成为重点监督管理对象。这不,又有三名院长在医疗器械采购环节的不当行为细节被公开。
洞察不良行径,敲响警示洪钟
国家医保局转发的宁夏纪委监委反腐专题片《为了人民的利益》第二集《维护百姓安康》,揭露了几位医院院长的不良行径。
赵经川,在 2004 - 2020 年任职期间,手握大权。在医院一项大型医疗器械采购项目中,某私营企业主为拿下订单,私下找到赵经川,承诺给予丰厚好处。赵经川经不住诱惑,利用职务便利为其大开绿灯。此后多年,他在工程承揽、款项拨付等关键环节多次 “伸手”,先后 33 次收受好处,累计达 297.15 万元。
2024 年,他被开除党籍,取消退休待遇,获刑 6 年并处罚金 35 万元。他的行为严重扰乱医院运营,患者本应受益的资源被不合理分配,医疗服务质量和公平性大打折扣。
罗向红在 2013 - 2024 年间,负责医疗器械供应和款项拨付。一次,一家供应商为尽快拿到款项并争取后续合作,送给他价值不菲的财物。罗向红没有拒绝,累计收受财物达 474 万元。
2024 年 9 月,他被开除公职,问题移交司法。他后来反思,虽拿的是商人的钱,却最终让患者买单,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也破坏了医患信任。
严学军在 2016 年 5 月 - 2022 年 11 月担任多个重要职位时,在设备采购和药品供应环节谋取私利。某药品供应商为进入医院药品名录,向他行贿。严学军收下 211 万元现金,为其办事。
2024 年 11 月,他受到开除党籍和公职的处分,违法问题移送司法。他的行为破坏了医疗市场公平竞争,优质企业因不愿行贿难以进入,影响医院获取先进医疗资源,阻碍医疗技术进步。
这些案例的曝光,彰显了医疗行业规范整顿的力度,表明对这类行为零容忍,为整个医疗行业敲响警钟。
全方位施策,构建严密监管网络
为推动医疗行业健康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理论视野丨营造风清气正医药行业生态》等相关论述,强调关注医院领导等关键人员及药品耗材、器械采购等关键岗位。2024 年,医院关键人员不良行为案例增多,与此同时,医院巡查、医保专项检查、审计等监督行动协同开展,形成强大监管合力。设备、耗材采购领域因金额大易滋生问题,国家围绕招投标监管持续发力,规范医疗市场秩序,保障资源合理分配,让采购回归公正,为患者提供更好医疗服务。
医疗行业规范整顿范围不断扩大,基层医院成为重点。《关于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医疗领域不当行为增加群众负担,破坏医患关系,恶化行业风气,必须整治突出问题,推动规范工作向基层延伸。基层医院直接服务群众,其规范程度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只有环境规范有序,群众才能享受优质便捷医疗服务。
在医疗领域利益输送另一端,监管力度持续加大。在全国医疗卫生行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明确,强化受贿行贿协同治理。对频繁进行不正当活动、破坏医疗生态的相关方,依法严肃处理,追缴非法利益,消除利益驱动。双管齐下,净化医疗行业生态。
多方协同共进,打造规范医疗新生态
1 月 14 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颁布了《医药企业防范商业贿赂风险合规指引》。该指引清晰地界定了医药企业在防范商业贿赂风险方面,承担着首要责任主体的角色。这意味着医药企业必须将主体责任落到实处,通过强化内部控制机制与合规管理体系,主动且自觉地抵制商业贿赂行为,营造健康有序的行业环境。
医药企业作为医疗行业重要部分,其行为影响行业风气。企业自律能减少不良行为,为行业发展奠定基础。该指引为企业提供行为准则,推动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据官方权威渠道通报,在医疗行业规范整顿工作中,严查违规行为,纠正不良风气。全国范围内对相关人员采取立案、处分、移交司法等措施。截至目前,总计对 5.2 万人启动立案程序,对 4 万人进行处分,将 2634 人移送检察机关,其中处级以上干部 675 人。这些数据彰显整顿决心与力度,表明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规范整顿工作任重道远,需保持高压态势,巩固扩大成果。
总体而言,医疗行业规范整顿工作长期艰巨,关乎群众健康权益与行业长远发展。虽已取得成绩,但不能懈怠。相关部门应保持高压,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强化教育,净化医疗行业生态,让医疗行业回归初心,为民众提供可靠优质医疗服务。相信各方共同努力下,医疗行业将迎来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关注医疗,关注法律,关注医法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