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孤独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独来独往,有人说这是冷血的表现。其实,更多的人是选择了人间清醒。人免不了吃亏上当,但是不可能一辈子当傻瓜。看客心态不是简单的漠视,也不是什么冷血。绞刑曾经是国内外都有的一种刑罚,允许观众现场观看。无论是潜在的罪犯还是无罪的人,都愿意在实施绞刑时围观,绞架之旁从来不缺观众!
人间清醒具体表现
诗和远方
人间清醒,最近成了热门的网络流行语,指的是在面对社会时,能够不迷失自我,清晰自己的定位,从而理性并踏实地生活和工作。
人间清醒有三条好的路径:一是锻炼身体, 二是读两本书,三是懂断舍离。
锻炼身体不是为了前半生,而是为了后半生。人生活的幸不幸福,关键看后半生,后半生的病会葬送所有的美好。
读两本书,可以怡情,可以修身,把喝酒打牌的时间匀一点给读书,百利而无一害,也可以懂得自己不再为难自己。
我们经常渴望诗和远方,要想做到别人很少能达到你所达到的远方,既要远行,也要有境界。
断舍离是人人要面对的选择,高质量的独处胜过无意义的社交,人生不过是个减法题,何必负重当蜗牛。大道至简,总容易外界的纷扰遮蔽了双眼。
读书的人
因此,独来独往的人多了,不掺和杂七杂八的东西,简单的上班和居家生活,对于天上掉馅饼保持警醒,远离踩高捧低的势利场,清白做人。
利益永远是诱饵,动人家的利益犹如要他人性命,商鞅、王莽皆被反噬。
总而言之,真正的“人间清醒”,决不是自欺欺人,也不是冷血,而是勇敢对无效社交说“不”。
人要做的是自立、自强,将别人当做救世主,要么失望,要么失去的是尊严。
激情其实无处不在
海洋之路
冷血的反面是激情,我们的激情其实无处不在。网络上最近热门的追踪有国产六代机、四川号两栖登陆舰、西藏地震救援、缅甸妙瓦底绑架、美国兼并格陵兰岛等等,无一不牵动亿万人的心。
网球奥运冠军郑钦文对西藏灾区的捐款,也让我们看到了暖暖的温情。
昨天有一篇帖子,说的是:
因为开放免签,大批韩国人涌入了上海,结果最“受苦受累”的却是上海的富二代们。因为以前都是半夜开豪车出来炸街,现在因为韩国人来,这些二代们硬生生把作息调成了白天,每天跟工作一样准时开豪车出现在上海街边。
有人说,这是“一代人有一代人为国争光的方式”,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激情澎湃
想一想元旦人山人海的跨年活动,想一想刘若英的演唱会追星族的狂热,能说没有激情?
还有陈奕迅刚刚取消的泰国演唱会,如果不取消,妥妥的大批国粉会涌入泰国,拉动泰国的消费,只是泰国没有抓住机会。
我们的激情在合适的情况下,一样会引燃,抗震救灾,抗疫救人,球迷、歌迷、书迷,哪一个不是激情的体现?
绞刑的方式与废除
绞刑架
绞刑,又称问绞,是指一种以绞绳勒紧犯人的颈部使其窒息死亡的方法。
绞刑原有缔式绞首、悬垂式绞首和吊形绞首等方式。后因这几种方式受刑人痛苦不堪,于是改为踏板式。
在绞刑的行刑工具里,我国古代主要靠人力,西方国家主要靠绞刑架或绞刑台。在我国,绞刑并不是常用的刑罚,但是在西方,对绞刑有着痴迷和狂热。
以英国为例,在绞刑普遍的严酷时代,常常有多个囚犯一起上绞架,一次处决的囚犯甚至高达18到20人。
长期以来被当作大众狂欢的公开绞刑,于1783年在英国被废止。1834年,绞架悬尸示众被废止。在整个19世纪,许多欧洲国家都在减少死刑罪条款,只留下谋杀和叛国两项死罪。
再后来,几乎所有的西方国家都彻底废除了死刑。现在的欧洲,除了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所有国家都废除了对普通犯罪的死刑。
我国绞刑的废除时间是在1997年。1997年10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正式废除了死刑的适用,包括绞刑在内。
无论外国还是我国,绞刑都不缺乏观众。
绞刑为何不缺观众
监狱
绞刑不缺乏观众,有一种看客心理:谁都可能成为观众,谁也不愿意成为上绞架的人。
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不但写了奥利弗的悲惨成长经历,而且全篇充满了绞架的威胁。
菲利普·霍恩为此写了一篇《<雾都孤儿>:“绞架遍地”的世界》,为我们解开了绞架的三个密码。
一是绞架看客的心态。狄更斯在信中说“人们对死刑的兴趣远远超过有期徒刑,不管这种刑罚有多么严酷。踏车可没有绞刑那样震撼人心。”
踏车,指的是一种梯级形、圆桶形或长带形的木轮踏车,设在监狱内,令犯人终日践踏,旋转不停,作为刑罚。
对看客,狄更斯《雾都孤儿》中写道“当他们走出来的时候,天已经快亮了。一大群人早已聚集起来。一家家户户的窗日上挤满了人,抽烟的抽烟,玩牌的玩牌,消磨着时间;人们推来拥去,争吵说笑。一切都显得生气勃勃,唯有在这一切中间的一堆黑黝黝的东西除外——黑色的台子,十字横木,绞索,以及所有那些可怕的死刑器具。”
无家可归者
二是绞架隐喻的阶层。奥利弗没有走上绞刑架,是因为他的血统,他并不是贫民的儿子,虽然是私生子。
菲利普·霍恩说:《雾都孤儿》确实会让我们对阶级与美德之间的关系感到不安,因为它迫使我们认识到,一个人是否本性善良,人格强大,同时暴露在“艰难困苦”之中,将决定这个人能否抵抗得住诱惑,是否会腐化堕落。
上绞架的都是贫苦的底层人,而宣判者的道德素质也要打上大大的问号。
三是底层社会的公正。在小说中的时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悬在头上时隐时现、随时可能落下的绞刑。
文学批评家斯蒂文·马库斯认为“《雾都孤儿》的伦理观中包含激进的社会观念。”
菲利普·霍恩认为“孤儿奥利弗从来就没有得到任何公共机构—不论是慈善机构还是法律机构—的同情和辩护”。
绞架已经不存在,绞架心理仍然存在,也可以是对公平公正的期盼。
吃瓜群众看客不傻
吃瓜群众表情包
说到看客,也可以这么理解:你可以忽视我的情商,但是不要忽视我的智商。
我们经常说吃瓜群众,吃瓜群众是对看客、旁观者的网络称呼,曾经入选2016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2016年度十大网络用语。
吃瓜群众不仅体现在生活状态上,也是一种心态,他们身份卑微又追求认可,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比例,和最近的躺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面对郭美美事件、河南红十字会事件、乡贤的闹剧等等,都不乏吃瓜群众。即使面对腐败分子被抓,吃瓜群众也坦然了。
民情如此,但是你不能说没有民愤在里头。
好人好报
从绞架心理来说,吃瓜群众也愿意看到好人好报、坏人遭殃。不发声,不代表不关心,发声也不代表真关心。
因为,有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也有指尖上的热情洋溢。
夸人还看周星驰,在电影《功夫》中有句经典台词“小朋友,我看你骨骼精奇,是万中无一的练武奇才,维护世界和平就靠你了。我这儿有本秘籍,既然跟你有缘,就十块钱卖给你吧!——”
看看,我们都把这个当笑料,真以为吃瓜群众傻呀,说别人傻欺骗的可能是自己。
冷血根源值得探讨
培养氛围
有人说,人从本质上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生存,你得先活下来;二是体现生命价值,让心有个安处。
说的很有道理,也可以解释人为什么越来越冷血。
首先是生存问题,在匆匆忙忙中,能够停下脚步的很少,对无关的事自然关注度和参与性都不高。
其次是生命价值问题。人都想活的有价值,关键是怎样才能体现价值,面对不公的英雄无用武之地,也会让人冷血。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它们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能够满足的层次越高,才会越有热情。
绞架心理也说明,人的关注度不会出问题,问题是如何正确的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