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日本鬼子”,一个中国人民再熟悉不过的称呼,在各类文艺作品中抗战时期我们对日寇的称呼都是日本鬼子。
可以说“鬼子”二字代表了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军发自内心的仇恨和厌恶,也代表了日寇在中国的作恶之多罄竹难书。
但熟悉历史的应该都清楚历史上我们对日本人的称呼从来不是鬼子,而是倭,倭人,以及倭寇。
倭其实就是日本的代称,所谓的倭寇,其实就是日本海盗的意思。
“倭”字从人从委,“人”与“委”联合起来表示身材矮小的意思。
因为明朝时期日本普遍营养不良,身高远低于明人,因此便被称呼为倭人,日本国也就是倭国。
同样是日本强盗,为何明朝时期称呼为倭寇,抗战时期却对日本侵略军称呼为鬼子呢?
其实“鬼子”这个称呼,或者说用鬼指人,最早并不是用来形容日本人,而是用来形容西洋人。
02
从清末开始,伴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中西方的交流开始增多,越来越多的西洋人也来到了中国。
虽然从明朝开始就有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哪里见过这样的人。
蓝眼睛、高鼻子、黄头发的西洋人,非常类似于中国传说中丑陋的鬼,于是普通人便称呼他们为鬼子。
清代浙江进士陈康祺的《燕下乡脞录》就曾记载了这种民间的流传:“若鬼使,则出使外洋之员;以西人初入中国,人皆呼为鬼子也。”
明朝时期因为中国当时国力还比较强大,欧洲传教士也没有击败中国,更不可能在中国作威作福,因此一般称呼为番鬼,或者“白鬼”。
英国人威廉·亨特就写有自传《广州番鬼录》,但清末因为洋人多次击败满清,于是便不再称呼为番鬼,而是叫洋鬼子。
“番”意思就是渡海而来的异族,更有蔑视的意思;从番到洋鬼子的转变,其实就代表着中国和欧洲国际地位的转变。
慢慢的西洋人就开始被称呼为西洋鬼子。
03
有了西洋鬼子,自然也有东洋鬼子。
日本原本是与中国一样被欧洲人入侵的亚洲国家,但是通过明治维新日本很快就翻身做主,同样成为了帝国主义国家。
在生活上日本一直追求脱亚入欧,穿西服,剪头发,渐渐的在中国人看来日本人就和洋鬼子很像了。
1894年鸦片战争爆发,通过明治维新后学习西方的日本人竟然击败了老大帝国的大清。
就如同番鬼变成了洋鬼一样,日本人也从倭人变成了东洋鬼子。
毕竟日本人已经击败了大清,加上当时日本组建了近代化的海陆军,因此在很多人看来日本人和洋人也没什么区别了。
又因为日本地处中国以东,隔着一个东海,因此便称呼为东洋鬼子,以此和西洋鬼子区分开来。
再到后来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大举入侵中国,伴随着日本国名开始逐渐流传,于是渐渐就正式称呼其为日本鬼子了。
比如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作为中国抗战精神的代表,其中的“鬼子”就是日本鬼子。
可见这个称呼并不是后人文艺作品中强加的,当时中国人民确实是这么称呼日本侵略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