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师:璀璨星辰,照亮教育之路

2024年12月14日01:52:04 历史 1041

一、民办教师,时代的璀璨星辰

民办教师:璀璨星辰,照亮教育之路 - 天天要闻

(一)民办教师的诞生与发展

民办教师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中国成立后,为迅速改变 “一穷二白” 的落后面貌,国家大力发展教育。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要 “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1951 年 8 月 27 日,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会议,指出要争取全国平均有 80%的学龄儿童入学,从 1952 年开始争取十年内基本上普及小学教育。但限于国家贫穷,无力包办教育。因此,国家在积极创立公办小学的同时,发动群众办学,集体办学,民办教师便应运而生。

1951 年,小学民办教师为 42.5 万人,中学民办教师约为 23 万人。为了提高教学质量,1952 年国家开始对民办中小学进行整顿,大部分转为公办,民办教师数量有所减少。1953 年小学民办教师减少到 4.3 万人,中学民办教师减少到 0.8 万人。

1956 年以后,受 “一五” 计划和三大改造胜利的鼓舞,中小学教育迅速扩大。国家再一次号召群众办学。1956 年 6 月 30 日,教育部发出通知,指出我国地广人多,经济落后,中小学教育不可能完全由国家包下来,当前必须采取多种多样的办学形式,才能适当满足儿童入学和升学的要求。今后除国家办学以外,必须大力提倡群众办学。1957 年,小学民办教师回升到 14.1 万人,中学民办教师回升到 1.688 万人。

到上世纪 60 年代前中期,我国适龄儿童已到入学高峰期。1965 年,小学在校学生数增长到 11620.9 万人,比 1962 年增长了 67.84%;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 84.7%,上升了 28.6%。在这种形势下,国家不得不继续扩大群众办学规模,于是,民办教师队伍再度发展起来。1965 年,小学民办教师猛增到 175.1 万人,占小学教师总数的 45.4%。中学民办教师为 2.3041 万人,占中学教师总数的 5.0%。

从 1966 年到 1977 年,我国民办教师急速膨胀。这一现象的出现,既与国家政治运动导向有关,也与我国的具体国情分不开。就政治原因来讲,1966 年 “文革” 开始,极 “左” 思潮在各个领域蔓延开来,其在教育上的反映就是盲目发展中小学,提出了 “念小学不出村,念初中不出队,念高中不出社” 的口号。到 1972 年,全国中学由 1965 年的 18102 所猛增到 92966 所;在校中学生由 1965 年的 933.8 万人增加到 3582.5 万人。

就具体国情来讲,主要是人口增长失控,学龄儿童急速增加。上个世纪 60 年代是新中国人口生育的第二个高峰期。据国家统计资料显示,1962 年至 1971 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均在 300% 以上,其中 1962 年至 1965 年均高达 37% 以上。生育高峰造成了学龄儿童的入学高峰,小学入学人数由 1968 年的 17532 万人增加到 1972 年的 36033 万人,4 年间入学人数翻了一番,每年平均增加 462.6 万人。而与此同时师范教育却在不断压缩,1961 年全国中等师范学校在校生为 46.2 万人,1962 年到 1972 年,每年的在校学生都低于 20 万人,其中 1967 年到 1970 年平均每年只有 3 万多人。师范教育的压缩使得公办教师难以得到补充,只好大量依靠民办教师。

由于上述原因,到 1976 年中小学民办教师猛增到 440.3 万多人。文革结束初期,“左” 倾思想还没有完全纠正,中小学继续盲目扩展,使得民办教师队伍的数量持续增长。1977 年民办教师人数达到 4712 万人,占全国中小学教师总数的 56%。至此,民办教师的数量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二、艰苦岁月,坚守的力量

民办教师:璀璨星辰,照亮教育之路 - 天天要闻

(一)简陋的教学环境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民办教师们面临着极为简陋的教学条件。教室往往是土坯房,破旧不堪,屋顶的瓦片残缺不全,每逢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就下小雨。教室的墙壁四处裂缝,冬天,刺骨的寒风从缝隙中钻进来,冻得师生们瑟瑟发抖。

教学用具更是极度缺乏,没有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甚至连最基本的粉笔都时常短缺。民办教师们不得不来回走几十公里的路到其他学校去领取教学用品。就像广安的大姑,她所在的高埝村小由三间土坯房改造而成,一切用具都需要和其他老师长途跋涉去领取。还有外公回忆当年做民办教师时,教室是大队租来的民房,天花板是椽木檩条和薄薄的火瓦盖成,四周是土坯墙,裂缝随处可见。夏天大雨时屋里漏水,冬天冷风直灌,教师们连寝室、厨房、办公室都没有,备课改作业只能把书本装在大布口袋背回家,晚上没有电,只能用煤油灯照明。

(二)无私的奉献

民办教师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展现出了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们常常自掏腰包为学生购买学习用品。如杨正林老师,自己是困难户,却从参加工作开始就坚持爱心助学,30 多年前当民办教师时每月工资只有 35 块钱,还经常自掏腰包为困难学生买学习用具及生活用品,交学费,一直坚持到现在。鲁国贤老师也是如此,他总是省吃俭用,把自己的钱用于学生,学生没有学习用品,他就自掏腰包给他们买。

他们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还关心学生的生活。王倩倩老师班上转来了一位听障学生田雪洁,她担心其他同学会欺负田雪洁,就自费买了一些文具,并告诉其他同学,哪位同学下课主动和田雪洁玩并且教她说话,就可以领到一件文具。她还把田雪洁安排在班里第一排中间的位置,紧挨着教师讲桌,下课教她认字、发音,帮她快速融入班级。

还有大姑,每到下雨天,有一条小河涨起来无法通过,大姑就在村小为不能回家的孩子送去热腾腾的饭菜。陈万霞老师创办的留守儿童寄宿制小学阳光小学,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伙食,早上稀饭加馒头、包子,中午和晚上一荤两素一汤,还与村卫生所签订合同,确保孩子们有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孩子们想念在外务工的父母时,可以随时到学校办公室给父母打电话,老师就像家长一样关爱孩子们,尽量弥补孩子们缺失的亲情。

三、知识传播,道德引领

民办教师:璀璨星辰,照亮教育之路 - 天天要闻

(一)教学成就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民办教师们虽然面临着艰苦的教学环境,但他们教出的学生却成绩优秀、多才多艺。例如,在教学评比中,许多民办教师的学生脱颖而出。邵阳创业科技学校教师获 2024 年邵阳市民办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第一名,李芳娜老师以精彩的教学展示获得职高组第一名。她的课单词解读联系生活,让词义鲜活;语法讲解化繁为简,例句实用且具代表性;结尾总结紧扣时代与生活、提倡理性消费,融授知识与育品德为一体。

在全市民办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决赛中,25 位教师经过各地初赛选拔脱颖而出,他们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独特的教学风格,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场场精彩的教学展示。第三届长三角民办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公共教育学院郑雅馨老师凭借扎实的教学技能和创新的教学思路,获得本科常规组三等奖。这些民办教师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道德榜样

民办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道德的引领者。他们以身作则,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正如陶行知先生要求的那样,“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为人师表的地步”。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比如,高培月老师以思政课堂为主要阵地,通过各种途径倾听学生心声,解答学生疑惑,引导学生走出迷茫。她分享自己两次考研的经历,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坚定信心。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高老师坚持在课堂内外融入学生的兴趣活动。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组织的模拟法庭活动中,她和同事们一起,与学生同心协力将模拟法庭活动办成了一场晚会。晚会中用学生喜爱的戏剧形式将案件重演搬上舞台,赢得了学生的一片赞誉。高老师还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摄影、演讲、朗诵、绘画、辩论等多种形式,将其与思政课程教学相结合,引起学生共鸣,让思想政治理论能够进入学生的头脑。

教师如何做到以身作则呢?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品质。一个不经意的行为就会对学生起到教育的作用,一个优秀品质就能够影响学生的一生。其次,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以自己为典范,为学生树立榜样。最后,要充分运用语言艺术。在教学过程中甚至是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切不可说一些不着边际、不文明的话。让幽默的语言、文明的语言、聪慧的语言感染学生。

民办教育机构的教师也应该注重师德的提升。在个人层面,不能把授课仅仅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而要将培育祖国花朵当作一项神圣的职业。在团队层面,培训机构要具备办学资质,要有稳定的教学团队,不能聘用没有教学资格的教师。在社会层面,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能唯利是图,要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方针。

高职民办教师由于大多源自于实业界,更需要通过内省和慎独来升华自己的师德修养。良好的师德修养容易为学生所模仿和传承,不良的行为道德也常被学生效尤。因此,民办高职教师要重技能更重素养,成为学生的表率。

罗湖,有一批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兢兢业业、辛勤耕耘为罗湖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民办教师。他们有的来自革命老区,在深圳民办教师的队伍中,体会到了做教育的不容易,更需要精神和情怀;有的勿忘初心,尊重个性,激发内在潜能,适性施教;有的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成为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有的重抓班风和与家长的沟通,重学习专业知识,抓教案,课堂效率,课堂练习和课后跟踪;有的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有的做一名人民教师,源于热情,忠于热爱,认认真真教书,踏踏实实育人;有的认真教学,踏实育人,对学生高度负责,教学成果卓著。他们都是民办教师中的道德榜样,为学生指引着人生的方向。

四、时代变迁,精神永恒

(一)民办教师的转型与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办教师群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国家对教育事业的不断重视和投入下,一部分民办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各种考试,成功转型为公办教师。他们凭借着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为教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的条件较为严格,需要参加所在城市的事业单位考试,也就是考编制。这个考试由当地人事局和教育局共同协办,要求报考者有教师资格证、符合年龄要求、专业相近且具备相应的学历条件。一般来说,申请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申请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初中以上的都得需要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对于那些因为学校转型为公立而面临职业选择的民办教师,官方也给出了明确的出路。一是参加教师编考核,进入公办学校教书,获得正式的编制身份,享受稳定的工作和丰厚的福利待遇;二是参加公务员考试,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学习能力,进入国家公职岗位工作;三是对于比较年轻的教师,如果无法继续在民办学校教书,可以选择自主创业,寻找其他就业机会。

此外,在民办学校转为公办学校的过程中,对于原本借调到民办学校任职的老师,如果有编制资源,可选择留在转型后的公立学校继续工作;若没有编制资源,优秀的民办教师可签订劳动合同成为合同制员工,而不符合要求的民办教师将不再继续聘用,但会获得相应的赔偿金以确保权益受到保护。

(二)精神的传承

民办教师的精神激励着后人,是珍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事迹成为了一部生动的教育史诗,激励着人们为教育事业和国家繁荣富强努力拼搏。

民办教师在艰苦的岁月里,面对简陋的教学环境,没有丝毫的退缩。他们用朴实的语言,传递着知识的火炬,以耐心和爱心,呵护着每一位学子的成长。物质的匮乏并未阻挡他们的脚步,他们用行动践行着教育的真谛,无私的奉献成就了教育的辉煌篇章。

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道德的引领者。他们以身作则,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他们的言行如同一座灯塔,为学生指引着人生的方向,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他们的付出,是为了培养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栋梁,为国家的未来贡献力量。

在当代,民办教育人也在不断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如在 2019 中国民办教育发展峰会上,来自各地的民办教育实践者讲述自己的探索与追求,让我们感受到了民办教育人的初心。像幸福泉幼儿园程淮教授,30 年如一日地在中国特色学前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建设的道路上孜孜以求地探索。他发明出了学前教育 “巧思法” 及特别创造系列课程,培养了众多具有创造力的孩子,为国争光添彩。

还有涉外教育集团,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走出特色之路,把 “走向世界从这里开始” 作为核心办学理念,为学子们与世界接轨提供了平台。广西外国语学院准确把握东盟国家小语种人才的需求,着力构建小语种为基础特色的育人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民办教育人的这种精神也在不断地传承和发扬。如黄河科技学院副院长杨保成、北京大爱幼教 CEO 李婷,他们在传承父母开创的民办教育事业中,逐渐认识并认同了拓荒一代的初心。浙江大学教授吴华、广东当代民办教育管理研究院理事长张铁明等持续关注民办教育数十年,见证了民办教育行业的发展。

在罗湖,有一批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兢兢业业、辛勤耕耘为罗湖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民办教师。他们有的来自革命老区,体会到了做教育的不容易,更需要精神和情怀;有的勿忘初心,尊重个性,激发内在潜能,适性施教;有的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成为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有的重抓班风和与家长的沟通,重学习专业知识,抓教案,课堂效率,课堂练习和课后跟踪;有的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有的做一名人民教师,源于热情,忠于热爱,认认真真教书,踏踏实实育人。他们都是民办教师中的道德榜样,为学生指引着人生的方向。

如今,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民办教师这个群体已成为历史的记忆。然而,他们的精神却如同永不熄灭的明灯,熠熠生辉,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他们的事迹,是一部生动的教育史诗,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教育的力量和价值。他们的奉献与坚守,是我们珍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敬仰。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清宫秘史: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争论之谜! - 天天要闻

清宫秘史: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争论之谜!

皇太极驾崩后的1644年,大清帝国迎来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皇位争夺。肃亲王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各拥重兵,八旗中半数的支持使得二人势均力敌。然而历史的天平最终却倾向了年仅六岁的福临。其生母博尔济吉特氏(即后来的孝庄文皇后)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手腕。
战争上无力,道德上无敌 - 天天要闻

战争上无力,道德上无敌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龙颜大悦 耶律德光)辽太宗收到了石敬瑭的来信之后,他的心情用四个字就可以形容,那就是:开心坏了。自己的父亲,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打遍草原大漠无敌手,可只要南下,总是吃亏,很大一部分
郑州一五星级酒店摆地摊日入3万/河南昨日最高气温43.2℃/日本教材污蔑卢沟桥事变中方先开枪 - 天天要闻

郑州一五星级酒店摆地摊日入3万/河南昨日最高气温43.2℃/日本教材污蔑卢沟桥事变中方先开枪

⊙河南省直青年人才公寓第二批房源公布河南省省直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中心近日发布河南省省直青年人才公寓第二批次配租公告。本次配租房源共有博学苑、航港南苑、经开苑、文华苑、永盛苑、广惠苑6个院区,3543套房源。详情(河南省省直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中心)▼⊙卢洛高速卢氏段即将通车!节省约1小时车程卢洛高速(卢氏...
原创首发七言诗•借刀杀人(三十六计之三) - 天天要闻

原创首发七言诗•借刀杀人(三十六计之三)

文/孙野借刀杀人小周郎,假请诸葛去劫粮。强中更有强中手,毒辣奸计变黄粱。注:黄粱——这里是引申义,即黄粱梦的意思。周瑜假意恭维孔明,说他足智多谋,请他去带兵偷袭曹操粮草。曹操向来是偷袭别人粮草的主,肯定戒备森严,这不是让诸葛亮白白送死吗!
盛七小姐打官司(欧阳亮) - 天天要闻

盛七小姐打官司(欧阳亮)

盛七小姐,本名盛爱颐,是清末首富盛宣怀的第七个女儿。盛宣怀官做得大,以帮助李鸿章办理“文案”起家,至辛亥清朝覆亡时已经官居邮传部尚书,生意做得更大。
铭记历史记忆,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 新京报社论 - 天天要闻

铭记历史记忆,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 新京报社论

▲资料图:北京卢沟桥上的石狮。图/新华社“我们是善战的前锋,我们是民众的武装,从无畏惧,决不屈服,永远抵抗,直到把日寇逐出国境,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1939年,29岁的河北青年张松如离开正定省立七中,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这一年,他以“公木”的笔名与音乐指导郑律成合作创作了这一组《八路军大合唱》。此前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