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南远景 南远玲
父亲(二排左五)和蔡老师(二排右五)与他的徒弟们合影
第四节 授徒习武
父亲一生拳不离手,武术是他的最爱。回到农村,就把武术带回农村。老家的院子里、村边的南岭水库岸边都是他习拳练武的地方。为了打拳方便,他将自己的刀枪剑棍架子从咸阳搬回老家,摆放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客人来到家里,第一眼就看见满架子上明晃晃的大刀、戴着红缨子的梭镖以及各种硬木做的长棍和短棍。小娃娃站在武术器械架子跟前,总想看一看、摸一摸,久久不愿离去。
父亲的几十名武术高徒,经常来家里看望父亲。进门说几句问候的话,就开始向师傅讨教武术手法问题。父亲诲人不倦,耐心细致地做示范。家里的院子很快就成了练武场,惹得村子里的小伙子们经常前来观看。
本家有一位十几岁的孩子非常喜欢武术,缠着父亲要求拜师学艺。父亲考虑自己年龄大了不想收徒,另外,他这样的武术大家一般最多给造诣比较高的弟子做些指点,根本不会教授没入门的小娃娃。架不住本家多次请求,就同意教娃娃一些入门的东西。小孩学习很用功,进步比较快,父亲就让弟子王永红、杨西赦等再给他做些指点。一年后,村里比他大一点的孩子欺负这个孩子,他果断出手给了对方一次深刻的教训,并且扬言:“三年后再教训你!”事情传到父亲耳朵里,他对小孩作了严肃批评,告诉他,习拳练武的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保家卫国,绝不能用来报复村里人!要他树立正确的习武观念,养成良好的武德。小孩听了父亲的教诲,再也没有和其他人打架斗殴。不久,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开始了,父亲找人推荐小孩参了军。由于他学过武术,被分配到特种作战部队,加上个人刻苦努力,后来成长为一名师职干部。
1988年农历三月十二日,是父亲62岁生日,正好家里的房子已经整修完毕。父亲的徒弟们早就等着这一天,一定要来到老家庆祝一下,顺便吃顿“躟院饭”。父亲推脱不过,就答应了。生日当天,父亲的12位老徒弟、二三十个徒孙,还有徒孙带的几十名学生,穿着整齐的武术表演服装,打着“渭北武术馆”的旗子,浩浩荡荡,从泾阳、三原、咸阳等地聚会老家给父亲祝寿。村里的乡亲们得知后,主动组织了百面锣鼓敲打迎接。客人们到来时,锣鼓队前出一里路,在公路边欢迎,然后吹吹打打,一直把客人迎进家门。父亲的徒子徒孙们喝了口水就在刚刚平整好用于夏天打麦的场里表演起各种拳术和器械套路。一时间,打麦场上锣鼓喧天,彩旗飞扬,小伙子们龙腾虎跃,跟斗、空翻、单拍、二切、包脚、扫堂腿令人眼花缭乱,刀枪剑棍交相辉映,腾挪跳打此起彼伏,一路路小红拳、长拳、太极拳,剑术、棍法、枪法和各种对打让乡亲们大饱眼福。父亲也亲自下场,表演了几种手法和一套盘龙剑,人群中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原乾县县委副书记樊驰、县政协副主席田振芳,本乡离休老党员、县上著名的武林高手观看了表演。这在村子的历史上绝无仅有。
1988年,父亲的徒子徒孙一百多人来到我们的家乡,以武术表演的形式为他祝贺62岁生日。
父亲解放初期在乾县工作过,有许多熟人、同事和朋友。他们知道父亲回归故里后,以县委组织部的名义邀请父亲给乾县离退休老干部教授武术,父亲欣然同意。那几年,父亲风里来雨里去,每个星期至少骑自行车往返县城一次,给老干部教授太极拳、盘龙剑和其他武术套路。根据老干部的特点,他还自编了一套“拐杖拳”(又名手杖拳)专门教给他们。为了老干部学习方便,他将“拐杖拳”各节名称及拳谱以及要领写成文字打印出来,发给每一位学员;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再教动作,大家学得快,记得住,练得得心应手。
父亲(左三)与乾县离退休老干部武术学员合影
第五节 襄助邻里
回到村子,左邻右舍还是把父母亲当“公家人”看待,在他们心目中,父母亲几十年在外面干事,认识的人多,啥事情都能办。所以遇到孩子考学、当兵、就业,家人看病、进城办事等等事情,都来找父母帮忙。碰到这种情况,只要能办到的,父母亲就全力以赴,办不到的,给亲戚邻居说明情况,都能得到大家的理解。
有一个邻居,家里比较穷,孩子会做木工活,家长便找到父亲,请求在城里给娃找活干。父亲思来想去,想起一个亲戚在某单位管基建,就推荐孩子去这个单位长期做木工。孩子在那里表现不错,加上亲戚照顾,不仅每个月有固定收入,而且还读了业余中专。以后在其他地方找工作,这份经历和中专文凭起了很大作用。
母亲在乾县当了七八年卫生局局长,父亲在陕西中医学院工作多年,远景媳妇在咸阳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当医生,远玲在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当护士长。咸阳的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县医院和各个地段医院、地区医院等等,我们家都能找到熟悉的人。邻居遇到紧急病症需要住院治疗就会找到父母亲。对于这种事情,他们都非常热心地的伸出援助之手,马上联系,立即安排,解决了好多人的就医难题。有一年,村子有一位妇女妇科病引起大出血,邻居找到母亲,母亲立即写了个条子(那时电话还没有普及)让家属去找XXX,家属拿着条子一路绿灯,很快住院做了手术。由于治疗及时,挽回了一条生命。
母亲与亲戚邻居在老家合影(摄于2024年)
父母亲住在农村那几年,远景媳妇小丽每个周末都要回周南家。因为她是大医院的临床医生,村里的邻居早早就到家里排队等她看病。有些腰腿疼、颈肩痛的病人经她推拿按摩治疗立即见效;对慢性病人她总是耐心、仔细地开好药方,指导治疗;她自己随身带一些常用药,一般小病直接将药物发给邻居,分文不取;需要进一步治疗的预约到医院继续检查治疗。由于她经验丰富,医术高明,看病认真,效果很好,乡亲们都希望她在村子里开一个诊所,但她精力有限,只能以这种方式服务大家。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