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苦肉计“黄盖”,是今天哪里人,你知道吗?

2024年08月05日11:43:06 历史 1656

黄盖,字公覆,三国时期孙吴的重要将领,零陵郡泉陵县人,以忠诚勇敢著称。

黄盖最为后世所熟知的事迹是赤壁之战。在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中,黄盖与周瑜共同策划了著名的“苦肉计”。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苦肉计“黄盖”,是今天哪里人,你知道吗? - 天天要闻


为了削弱曹操的水军,黄盖假装向曹操投降,并用装满易燃物的船只接近曹军船队,随后点燃船只引发大火,导致曹军遭受重大损失,最终赤壁之战以孙刘联军的大胜而告终。

黄盖在孙吴政权中历任多个要职,包括武陵太守等,为巩固孙吴南部边疆做出了贡献。然而,关于黄盖的具体生卒年份,历史记载并不详细,其晚年及去世的情况在史料中也缺乏明确记载。

三国时期的零陵郡泉陵县,对应到现代的位置是在湖南省的永州市零陵区泉陵县在历史上曾是零陵郡的治所,其地理位置在今永州市零陵区的北二里处。这个地区在古代是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交通要道,因此在历史上具有相当的战略意义。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苦肉计“黄盖”,是今天哪里人,你知道吗? - 天天要闻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的历史演变悠久且复杂。

1.古代至秦汉时期

零陵作为一个地名,最早可以追溯到秦代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零陵县便在此时设立,隶属于长沙郡

汉代时,零陵县属于零陵郡,郡治设在泉陵(今永州市零陵区附近)。东汉时期,零陵郡的治所迁移到了泉陵。

2.三国至魏晋南北朝

三国时期,零陵郡仍属于吴国的领土,是其南部边境的重要军事和行政区域。

晋代,零陵郡继续存在,而泉陵县则是其中的一个县。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苦肉计“黄盖”,是今天哪里人,你知道吗? - 天天要闻


3.隋唐时期

隋朝时,零陵郡被废除,改设永州总管府,治所在泉陵县,永州之名开始出现。

唐朝时,永州成为一个州级行政单位,泉陵县是其下属的一个县。

4.宋元明清

宋代,永州仍然是一个州级单位,元代改为永州路。

明清两代,永州府设立,零陵县是永州府的治所。

5.民国至现代

民国初年,零陵县隶属于湖南省的衡阳道。

1922年后,零陵县直接隶属于湖南省政府。

1979年,零陵县析置永州镇,永州镇归零陵地区直辖。

1982年,改零陵县永州镇为县级永州市。

1984年,撤销零陵县,部分区域并入永州市

1995年,零陵地区撤销,建立地级永州市,原零陵县的部分区域与其他区域合并成零陵区,成为永州市的市辖区之一。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苦肉计“黄盖”,是今天哪里人,你知道吗? - 天天要闻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清宫秘史: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争论之谜! - 天天要闻

清宫秘史: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争论之谜!

皇太极驾崩后的1644年,大清帝国迎来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皇位争夺。肃亲王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各拥重兵,八旗中半数的支持使得二人势均力敌。然而历史的天平最终却倾向了年仅六岁的福临。其生母博尔济吉特氏(即后来的孝庄文皇后)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手腕。
战争上无力,道德上无敌 - 天天要闻

战争上无力,道德上无敌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龙颜大悦 耶律德光)辽太宗收到了石敬瑭的来信之后,他的心情用四个字就可以形容,那就是:开心坏了。自己的父亲,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打遍草原大漠无敌手,可只要南下,总是吃亏,很大一部分
郑州一五星级酒店摆地摊日入3万/河南昨日最高气温43.2℃/日本教材污蔑卢沟桥事变中方先开枪 - 天天要闻

郑州一五星级酒店摆地摊日入3万/河南昨日最高气温43.2℃/日本教材污蔑卢沟桥事变中方先开枪

⊙河南省直青年人才公寓第二批房源公布河南省省直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中心近日发布河南省省直青年人才公寓第二批次配租公告。本次配租房源共有博学苑、航港南苑、经开苑、文华苑、永盛苑、广惠苑6个院区,3543套房源。详情(河南省省直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中心)▼⊙卢洛高速卢氏段即将通车!节省约1小时车程卢洛高速(卢氏...
原创首发七言诗•借刀杀人(三十六计之三) - 天天要闻

原创首发七言诗•借刀杀人(三十六计之三)

文/孙野借刀杀人小周郎,假请诸葛去劫粮。强中更有强中手,毒辣奸计变黄粱。注:黄粱——这里是引申义,即黄粱梦的意思。周瑜假意恭维孔明,说他足智多谋,请他去带兵偷袭曹操粮草。曹操向来是偷袭别人粮草的主,肯定戒备森严,这不是让诸葛亮白白送死吗!
盛七小姐打官司(欧阳亮) - 天天要闻

盛七小姐打官司(欧阳亮)

盛七小姐,本名盛爱颐,是清末首富盛宣怀的第七个女儿。盛宣怀官做得大,以帮助李鸿章办理“文案”起家,至辛亥清朝覆亡时已经官居邮传部尚书,生意做得更大。
铭记历史记忆,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 新京报社论 - 天天要闻

铭记历史记忆,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 新京报社论

▲资料图:北京卢沟桥上的石狮。图/新华社“我们是善战的前锋,我们是民众的武装,从无畏惧,决不屈服,永远抵抗,直到把日寇逐出国境,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1939年,29岁的河北青年张松如离开正定省立七中,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这一年,他以“公木”的笔名与音乐指导郑律成合作创作了这一组《八路军大合唱》。此前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