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1月1日,南京中央党部大礼堂前的一阵枪响,震惊全国。
这一天,参加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的百余位中央委员正准备在大礼堂前合照,一个记者突然掏出枪来,对汪精卫就是一通乱射。
蒋介石当时还好没有在场,如若不然,躺枪的那个人一定是他,因为这是一起针对他的刺杀行动……
失败的刺杀行动
依照排列,蒋介石、汪精卫、张学良和阎锡山等大佬坐在第一排,其他中央委员依次排开。
或许有了什么预感,直到快要拍照的时候,蒋介石都没有过去,留给他的那个位置一直空着。
就在汪精卫等人落座好,等着蒋介石过来的时候,一个记者突然冲了出来,大呼“打倒卖国贼”,然后朝着汪精卫连开三枪。
汪精卫应枪倒下,血流不止,现场顿时一片混乱。
张学良倒是相当冷静,冲过去就和记者搏斗了起来,汪精卫的警卫员也冲了上来,击杀了记者。
事后,他们从记者身上搜出一张记者证,编号为63,简介为“晨光通讯社孙凤鸣”。
陈璧君咬上了蒋介石,认为这是蒋介石想要谋杀汪精卫,一哭二闹三上吊。
蒋介石相当郁闷,他和晨光通讯社没有任何交集,哪来的意图刺杀汪精卫?
气恼之下,蒋介石让戴笠去调查清楚。
顺着“晨光通讯社”这一线索,戴笠和一众特务找到了晨光通讯社的办公地址,可那里早已人去楼空。
戴笠很快就调查清楚,通讯社的负责人叫胡云卿,本名“华克之”,国民党左派,坚定的反蒋人士。
找不到人,戴笠猜测,这起事件华克之或许就是幕后的推手、策划者。
果不其然,一年后,华克之承认了一切。
刺杀失败后,华克之迅速逃离南京,辗转来到香港,隐居下来。
1936年,他正式在香港发表公告,承认自己就是枪击事件的幕后主谋,但他表示,这本来是针对蒋介石的,没有见到蒋介石本人,就将目标转化成了汪精卫。
在公告里,他还慷慨激昂地解释了为何想要刺杀蒋介石。
他说:“蒋氏者,叛徒也,发动四一二政变,制造白色恐怖,屠杀革命志士……九一八事变后,消极抗战,致使东三省沦陷,一二八事变中,又和日寇签署《上海停战协定》,丧权辱国……”
或许看到这份公告时,蒋介石早已暴跳如雷,气得直哆嗦。奈何,他怎么都找不到华克之。
被毛主席委以重任
躲藏了两年,华克之最后做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决定:到延安去,跟着共产党闹革命和抗日。
辗转多地后,他终于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
在这里,他受到了很高规格的待遇,被安排在单间里居住,吃小灶,中午和晚饭是两菜一汤加白米饭,四周还有警卫员巡逻。
1937年5月4日下午,他迎来了一个极其特殊的时刻——受到毛主席接见。
在工作人员的引路下,华克之绕了一路后,来到一个窑洞前。
他稍微向前靠近,看到一个大高个在那里站立着,似乎在等什么人。
对方开口了:“我是毛泽东,欢迎你啊,你的事迹我可听到了,我很佩服!”
华克之顿时激动了起来,赶忙去和毛主席握手,接着跟毛主席一起落座,畅聊了起来。
他讲述了刺杀蒋介石的原因、经过,以及后来的经历。说到孙凤海、贺少茹和张维等参与刺杀的人被杀害时,他忍不住痛哭起来。
毛主席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了一些勉励的话。
他们聊到尾声时,毛主席突然说:“有一件事我得告诉你,你不能留在这里!”
华克之一阵错愕,脸上慢慢露出失望的表情。
毛主席笑着解释:“不是我想让你走,是形势不允许,这里有很多国民党特务,一旦他们发现你了,他们或许会暗中行刺,或许会通知国民党那边,逼迫我们交人,到那时候,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
华克之点了点头,非常赞同毛主席的分析。
毛主席接着又说:“只要你愿意,我们就给你安排去处,我看,你到华南去吧,去做延安和李济深、陈铭枢之间的联络员,跟着我们一起战斗!”
华克之眼睛一亮,精神了起来:“您的意思,就是让我跟你们一起干革命吗?”
毛主席点了点头。
华克之彻底确定了,双眼慢慢湿润起来。
他接受了毛主席的安排,投入到了我党的阵营中,成了革命的一份子。
后来,他长期在隐蔽战线上战斗,一直到革命胜利,为革命、民族和国家立下了不朽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