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囚被发配千里,衙役们抢着押送:其中好处一句话说不完

2024年03月19日16:55:13 历史 1223

在古代,流放苦的不仅是囚犯,还有随行的官差。

古代女囚被发配千里,衙役们抢着押送:其中好处一句话说不完 - 天天要闻

犯事者被流放千里,风餐露宿,万般艰辛。

官差们也必须时刻看管左右,既要保证他们顺利到达流放地,还得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押解路上也少有交通工具,只能靠两条腿跟着囚犯一起走。

如此苦差,绝大多数官差一听到要押送流放囚,都会躲之不及。

不过也有例外的时候:当押送的犯事者为女性的时候,很多官差们就会一改之前的态度,争相抢着押送。

古代女囚被发配千里,衙役们抢着押送:其中好处一句话说不完 - 天天要闻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难这其中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潜规则么?

1、

流放制度又称为、流刑、发配。是将犯事者放逐到边境边缘地区,让他们进行劳动、被奴役的一种刑罚方式。

属于我国古代保有的五大刑罚“笞、杖、徒、死、流”之一。

在这五种刑罚中,流放可以说是最特别的一种。

因为它不仅会让犯人在路上吃不饱穿不暖,遭受肉体的折磨,还会让他们受到精神上的打压,起到双重摧残作用。

古代女囚被发配千里,衙役们抢着押送:其中好处一句话说不完 - 天天要闻

“流放”的历史久远,可追溯到春秋时期,从秦朝开始被纳入法典,到两汉时期被载入朝廷法典。

不过当时社会法制发展并不全面,流放也并不是作为一种单独的刑罚方式,没有固定的规则和形式,很多时候都是被例外采用,发展并不完善。

一直到隋唐时期,上层统治者建立起完整而独立的法律系统,“流放”之刑也有了正式的应用;之后在宋明清时期又根据社会秩序进行了不同的发展与调整。

但不管是哪朝哪代,只要犯人被判处流放之刑,那都是要遭罪的。

古代女囚被发配千里,衙役们抢着押送:其中好处一句话说不完 - 天天要闻

首先流放的地区都不会是什么富庶之地,比如我们熟悉的苏轼,在被流放到惠州儋州之地,曾在诗中写道“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古代南方地区被称为“蛮夷之所”,并不像今天一样发达,反而是环境恶劣,气候湿热,飞虫走兽生活在原始丛林中,是中原百姓少有踏入之所。

“九死南荒”,令人听之身心俱寒,其中滋味难挨可见一斑。

再比如影视剧《甄嬛传》中有一经典桥段,即甄嬛之父母幼妹被皇帝下旨流放宁古塔甄嬛得知心碎不止,认为宁古塔“苦寒无比”,自己家人难以承受。

古代女囚被发配千里,衙役们抢着押送:其中好处一句话说不完 - 天天要闻

宁古塔不是虚构之地,而是明清时期真正存在的一个流放之所,位于我国今黑龙江地区边境极寒之地。

冬日漫长,风雪呼啸,苦寒无比,如是体弱之人,被流放至此和被判死刑无异。

2、

不管南北,只要是流放之地,必然是边远地区,气候恶劣,对古代流放囚犯来说都是无比折磨。

他们每天都需要步行几十里,背着沉重的枷锁日夜赶路,行程中也难有暖饱,条件很差。

古代女囚被发配千里,衙役们抢着押送:其中好处一句话说不完 - 天天要闻

而且在一些朝代中,囚犯在被流放之前是要接受其他刑罚的,出发时已非健全,路上再受折磨,有些半路就支撑不住身亡了。

宋律中曾记载,囚犯在被流放前,先要被打上二十大板,再顶着皮开肉绽、鲜血直流的伤口走到流放之地,而且途中也不能医治。

明史》中则记载朝廷流放囚犯需带枷锁,正常有二十斤重,且枷锁上贴有封条,一直到流放地之前不能取下。

大清律》对流放之刑规定更为细致,流放囚限日行五十里,三千里限二月;二千五百里限五十日。

古代女囚被发配千里,衙役们抢着押送:其中好处一句话说不完 - 天天要闻

也就是说只要被流放,不管是天气恶劣还是身体有恙,必须行进五十里。

既然这么遭罪,那如果押送男性囚犯,岂不是还能轻松一些吗?为什么官差们更喜欢押送身体相对弱的女囚呢?

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流放制度成熟之后,除了一些量罪不重的普通贫民百姓会被判以流刑外,多数都是朝廷官场上犯错误的达官显贵之人才会受到这样的待遇。

流放比死刑轻一个层次,为君者为显示自己宽厚待下,就会网开一面,免除重臣死罪,判其流放。

古代女囚被发配千里,衙役们抢着押送:其中好处一句话说不完 - 天天要闻

古代社会以父权为中心,入仕者多为男子,女性地位普遍较低,多数都被困在内宅中,但如果了父家或者夫家遭到流放,她们也会被牵连成为女囚。

有这样的身份,其实女囚们的身体状况都比男性差很多,尤其上层社会被养在深宅大院中的女子,更为柔弱。

她们在流放途中有一个最明显的好处——那就是她们不具备逃亡能力,官差们想要控制也更为轻松。

押送囚犯不是轻松活,要防止犯人逃跑,防止有人劫囚,防止犯人达不到行程要求,对押送官差来说,也是个劳神劳力的重活。

古代女囚被发配千里,衙役们抢着押送:其中好处一句话说不完 - 天天要闻

而能被判处流刑的犯人,都不是省油的灯。

男犯事者或是身手了得,或是才智过人,就像我们之前看过的古装剧,劫囚、逃跑等桥段会在押送过程中真实上演,押送路途上难免闹出什么动静来。

官差们可能没讨到好处,还可能会丢了身家性命。

3、

押送犯人的衙役们一般都是官差中的最底层,他们平时干的活也没什么油水,都是上面扔下来的脏活累活,押送犯人本就辛苦,与其心惊胆战押送一批身强体壮的男囚,哪有押送女囚简单?

她们身体素质普遍更差,且长期处于男权压力之下,反抗意识更低,即便是真有人反抗,衙役们基本也能轻松降服,押送几乎毫不费力。

古代女囚被发配千里,衙役们抢着押送:其中好处一句话说不完 - 天天要闻

不少女囚在被流放之前都是大户人家出身,为了在路上能少受点苦,她们往往会用自己之前的金银细软来贿赂负责押送的衙役,好让自己在路上能过得稍稍轻松些。

而且许多女囚的家属也会拿出银两或者其他好处,来给衙役“走走关系”,让他们在路上对女囚多加照料。

虽然说衙役们需要对囚犯严加看管,没有随意把犯人放了的权力,但流放途中他们却可以通过小事让囚犯过得轻松些。

什么时候休息,让不让吃饭,这些细枝末节的事他们还是能做主的,而囚犯们也就是在这些小事上下功夫。

古代女囚被发配千里,衙役们抢着押送:其中好处一句话说不完 - 天天要闻

古代的衙役俸禄是非常低的,大清九品芝麻官一年只有三十三两白银的俸禄,官差一个月例银更是只有半两左右,一年下来也只有六两

衙役们的俸禄本就少,被克扣也是屡见不鲜,有家室的人还不够养家糊口,生活条件和这些囚犯被流放之前相比,可谓是天差地别。

有时犯人们的贿赂能顶上衙役们一年的俸禄,如此肥差,这些俸禄与工作不匹配的衙役们自然乐得自在。

古代女囚被发配千里,衙役们抢着押送:其中好处一句话说不完 - 天天要闻

除了以上理由,女囚犯受衙役欢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显得很直白——她们是女的。

衙役们长期处在官场剥削之下,俸禄不高,如果这些女囚没有受到牵连,她们的身份是这些衙役一辈子够不着的。

曾经养在深宅的高门女子,无论是容貌还是性情都是一等一的,相比身高体壮的男囚,衙役们当然更乐意押送女囚。

即便不是高门大户出身,是以普通身份被流放,那她们至少也具备女性的性别能力,很多衙役常年和同性同事,流放途中更是长期无法回家。

能在如此苦差中得到这样的好处,是个人都很难拒绝。

古代女囚被发配千里,衙役们抢着押送:其中好处一句话说不完 - 天天要闻

最重要的是,她们已经不具备任何反抗的能力,即便衙役对她们做出过分举动,这些女囚也只能承受,甚至为了自己少受罪、多活几天,她们还会主动向衙役们示好。

其实在踏入流放路上之前,这些女囚可能就被挑选过了:有身份斐然的,可能会因利益被人暗中相保;有外貌出众的,可能会被其他上层挑选为妾为奴。

虽然流放这种刑罚相对残酷的肢体刑罚可以说是较为宽容,但依然是一种迫害与压制。

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女性身份低下,女性囚犯所面对的刑罚更是严酷,不管是被判罪还是别样对待,往往都不是自己能挑选的。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马援:低调且战功卓著的东汉名将,为后世万代称颂的伏波将军 - 天天要闻

马援:低调且战功卓著的东汉名将,为后世万代称颂的伏波将军

序言马援(前14年-49年),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开国功臣,汉明帝明德皇后马氏之父。马援一生战功卓著,帮助汉光武帝刘秀平定陇西,击破陇右羌族,安定西北边疆。东汉建立后,马援于前41年受封伏波将军,平定交趾(今越南北部)二征姐妹叛乱,对南越地区实施汉化改革,安定岭南。
不能只搞民族主义:俾斯麦忽悠人爱国的同时,还搞了分配制度改革 - 天天要闻

不能只搞民族主义:俾斯麦忽悠人爱国的同时,还搞了分配制度改革

历史上,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在其执政期间,对内推行狂热的民族主义政策,将普鲁士打造成一个非常团结的军国主义堡垒。俾斯麦成功利用民族主义情绪,以统一德国、振兴德国为旗号,将普鲁士各阶层人士团结在其麾下,最终实现了统一德国的目标,也使新生的德国成为了世界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