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农耕区与畜牧经济区的分界

2023年11月11日08:01:08 历史 1920

农耕区与畜牧区区界的移动

司马迁曾经以“龙门、碣石”一线,划出当时农业经济区与牧业经济区的分界。

“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其经济形式显然以牧业为主,司马迁数次亲历这一地区,有亲身实地生活的经历,他对于当地经济特征的总结,应是真实可信的。

这一地区一部分是畜牧区,一部分是半农半牧区,以畜产作为关中农耕经济的重要后备和补充,其经济作用不可忽视。

这一地区的畜收业当时是受到社会重视的产业。

《汉书·地理志下》自武威(郡治在今甘肃武威)以西,地广民稀,水草宜畜牧,因此“凉州之畜为天下饶”。

汉武帝策划所谓“马邑之谋”时,匈奴入塞,“徒见畜牧于野,不见一人”,或说“见畜布野而无人牧者”,则说明塞内也有广袤的以畜牧业为主体经济形式的地区。

西汉政府为组织对奴的战争而大力发展马政,史称“天子为伐胡,盛养马”。而官营畜牧业的主要基地均处于龙门、碣石以北地区。

《续汉书·百官志二》记载,太仆属下有牧师菀,“主养马,分在河西六郡界中”。

可见,汉代中央政府在龙门、碣石以北地区组织规模较大的畜牧业生产,有相当长的历史。

“龙门、碣石北”经济区,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机动性极强的游牧民族的作用,其经济文化往往表现出较强的活力。

西汉王朝连年组织大规模的军队屯成、移民实边,都为中原先进农耕技术向北传播提供了条件。

东汉时期草原游牧部族南下入塞内附,又曾在这一地区导致畜牧经济对农耕经济的冲击。

泰及西汉时期,北边新经济区建设受到特殊重视,农耕经济区与畜牧经济区的分界曾经向北推移。

秦始皇时代已开始向北边移民。

西汉仍多次组织移民充实北边。

甘肃武磨咀子48号汉墓出土的西汉木牛犁模型,可以看到牛耕已在北边地区得到推广。

辽阳三道壕西汉村落遗址出土的巨型犁铧,据推测可能是用数牛牵引的开沟犁,可以体现当时北边地区对于水利灌溉事业的重视。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自西汉军队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匈奴远遁,大漠以南无王庭。汉人北渡黄河,自朔方(郡治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南)以西至令居(今甘肃永登西),“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稍蚕食,地接匈奴以北。”

以水利建设为基础的农耕经济,逐渐蚕食畜牧区地域,使农业区与牧业区之分界逐渐向北推移。

居延汉简所见“田卒”、“治渠卒”诸称谓,可能就是表现北边农耕经济开发的文字遗存。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东汉以来,汉光武帝刘秀以主要力量用于平定内地,未能顾及沙塞之外,于是“徙幽、并之民,增边屯之卒”,只作消极防守。

天下大定之后,猛夫勇将,多跃跃欲试,争言卫青霍去病事迹,然而刘秀未曾准许对匈奴用兵。

后来匈奴内部相互争权,有部族前来投靠,汉帝“和而纳焉”,将其安置在水草肥美之地。

无论是东汉王朝保守政策所助长的匈奴骄曙益横,频繁南侵,还是因匈奴部族内乱自争所导致的匈奴奉藩称臣,殷勤内附,都使得北边“肥美之地”可能重新成为牧场

所谓“徙幽、并之民”,即公元37年,建武十三年,匈奴进扰河东(郡治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州郡不能抵御,于是逐步徙幽、并两州边人于常山关、居庸关以东,匈奴左部也转居于塞内。

此后,匈奴“入寇尤深”,北边没有一年能够安宁。

后来,南单于内附,于是复诏单于徙居西河美稷(郡治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

此后,北地(郡治在今甘肃庆阳西北)、朔方(郡治在今内蒙古磴口北)、五原(郡治在今内蒙古包头西)、云中(郡治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定襄(郡治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雁门(郡治在今山西左云)、代郡(郡治在今河北蔚县东北)等北边诸郡几乎均有匈奴屯居。

后来,北匈奴亦“款五原塞降”,至云中、五原、朔方、北地诸郡内降者,遂分处于北边诸郡。

此外,又有“窜逃入塞者骆驿不绝”。

东汉王朝将西河的郡治内徙至离石(郡治在今山西离石),上郡的郡治内徙至夏阳(郡治在今陕西韩城西南),朔方的郡治内徙至五原(郡治在今内蒙古包头西)。

原有农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农耕区与畜牧区的分界又进一步南移。

东西羌势力会合之后,又破坏了陇西(郡治在今甘肃临洮)、北地(郡治在今宁夏青铜峡南)、武威等地的农耕生活秩序。

东汉王朝于是又将安定的郡治徙至扶风(今陕西兴平),北地的郡治徙至冯翊(今陕西高陵)。

#坚持每日读史#

司马迁:农耕区与畜牧经济区的分界 - 天天要闻

司马迁:农耕区与畜牧经济区的分界 - 天天要闻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援助圭亚那30余年 中国医疗队队服成“中国名片” - 天天要闻

援助圭亚那30余年 中国医疗队队服成“中国名片”

在万里之外的南美洲国家圭亚那,自1993年起,一批又一批的中国援外医疗队的医生,用坚守和奉献精神,为当地患者带来健康与希望,也推动了圭亚那诊疗技术的发展。前不久,65岁的眼疾患者奇尼安到乔治敦公立医院找黄晓波医生复诊。他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继发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经过及时手术,他的眼睛已恢复了视力。乔治敦...
山河印记·寻访抗战足迹丨“响木”清脆 抗联密营里的“密电波” - 天天要闻

山河印记·寻访抗战足迹丨“响木”清脆 抗联密营里的“密电波”

笃笃笃……“啄木鸟”发出的悦耳声音回荡在林间,然而在80多年前,这个声音却是东北抗日联军预警及联络的“密电波”。摇动“响木”会发出类似啄木鸟啄木头的声音,抗联战士利用“响木”发出的不同声音可表达多种意思,其在抗联部队隐蔽传递消息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介绍,80多年前,杨靖宇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
那顶象征着梦想的草帽:照亮了整个三国的天空! - 天天要闻

那顶象征着梦想的草帽:照亮了整个三国的天空!

文‬/胡铁瓜‬建安十二年的深秋,新野县城外的芦苇荡泛起金浪。四十七岁的刘备站在城楼上,望着校场上整齐列阵的三千士卒,突然蹲下身揪起脚边的蒲草,在粗粝的指间捻了捻,露出孩童般顽皮的笑意。
抗战回望18︱《广西学生军》:“广西的政治基础是青年” - 天天要闻

抗战回望18︱《广西学生军》:“广西的政治基础是青年”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澎湃新闻·私家历史与抗战文献数据平台合作,推出“抗战回望”系列,选取抗战期间的报纸、图书、日记等史料加以介绍,希冀带领读者前往历史现场,触碰抗战时中国军民的精神与生活。本文介绍《广西学生军》一书,借以反映抗战初期桂系军队组织发起的第二届广西学生军的情况...
朱学勤忆胡适 - 天天要闻

朱学勤忆胡适

【原题】朱学勤:胡适,始终以一种从容的态度批评着那个时代,不过火,不油滑,不表演,不世故转自当代文学批评作者朱学勤 节选 | 想起了鲁迅、胡适与钱穆转载 | 《被遗忘与被批评的》胡适的一生是坚持自由主义的一生。
TVB传奇人物居然是上海人!生在崇明,长在青浦...一张嘴就是标准上海话 - 天天要闻

TVB传奇人物居然是上海人!生在崇明,长在青浦...一张嘴就是标准上海话

说到歌手汪明荃相信很多朋友都认识在香港娱乐圈摸爬滚打近六十年汪明荃早已成为粤语流行音乐代表性人物之一同时也是影视歌三栖艺人但是你知道吗?她可是地地道道上海人!5月3日汪明荃在上海交通银行前滩31演艺中心举办《DIVA演唱会》上海站一张嘴就是地道上海话这是78岁的她首次回到家乡上海举办个人演唱会“我准备多首上海...
朱中美(1990年生),被公开悬赏 - 天天要闻

朱中美(1990年生),被公开悬赏

为切实维护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和法律的权威,促进社会信用机制的建立,经申请执行人的申请,依照相关法律规定,近日,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人民法院发布最新执行悬赏公告: 1、被执行人:朱中美,女,1990年01月19日出生,汉族,住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井岗镇卫楼村汪岗村民组150号,公民身份号码34011119900119 ****。 2、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