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3年秋冬之季,东北发生“高饶事件”后,毛泽东等一批领导人高度重视此事。东北地区是我国的战略重地,而且现在又驻有重兵,如果出现什么麻烦事情,后果不堪设想。现在摆在领导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谁能胜任去东北地区坐镇并掌握部队呢?
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正在商量着。最终,毛泽东拍板决定还得是他去 ,此时的他还在朝鲜呢?
他就是邓华,他又一次被点将了!
一路跟党走,忠于党,参与多个战役。
邓华是1910年出生于湖南省郴县永宁乡桑园村陂副邓家。15岁时,他去长沙市岳云中学读书。此时他就参加游行、示威、罢课等学生运动。
邓华在长沙学习期间,目睹反动统治阶级镇压爱国运动,殴打爱国学生,对统治阶级镇压暴行深感不满,受到家里人的熏陶以及阅读了大量的进步思想书刊,如《响导》、《新青年》等革命进步书刊。年仅17岁的邓华由易蕴、查夷平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8岁时邓华就追随起义部队,在朱德、陈毅同志率领下向井冈山地区转移,不久后,他们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顺利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七师被编为第11师33团。邓华先后在33团任宣传中队长、六连党代表。33团没多久就遣送回湘南,邓华因担心农民武装回去会被解散掉,无法继续坚持斗争,中途邓华同志又返回井冈山,被分配到31团一营任营委干事。由于在战斗中表现出众,又被任命为31团团党委组织干事。
19岁时,31团被编为红四军第三纵队,邓华先后被任命为三纵队纵队党委组织干事、军士队党代表、三纵队政治部组织科长,又参加古田会议。
20岁时,参加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他所在的第三纵队与罗炳辉率领的吉安起义的警卫团被编为红12军,邓华先后被任命为12军教导大队政治委员等。两个月后,红12军又成立36师,邓华任36师政治委员。在参加第一次反“围剿”首战龙岗战斗中,就活捉敌前总指挥张辉瓒。其中邓华所在的36师是当时缴获敌人枪支最多的部队之一。紧接着邓华参加五次反“围剿”战役。
24岁时,他任红一军团一师二团政治委员,又在红军大学学习了高级指挥科,10月份参加了长征,在中央红军通过敌人四道封锁线时,他带领部队掩护红军主力西进。
25岁时,在长征途中,邓华率领部队参加了四渡赤水战役、遵义战役、毛儿盖战斗、哈龙战斗。最终,顺利到达吴起镇地区,胜利结束长征。又参加了直罗镇战役,活捉敌师长牛元峰,此次战役使红军在长征之后有了可靠的立足点和夺取新胜利的出发点。邓华被任命为红一军团二师政治部主任。
26岁时,邓华参加了红军东征、西征的战斗,又参加了山城堡战役,被任命为红一军团一师政治委员。
27岁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参加了平型关大捷,聂荣臻根据党中央指示成立晋察冀军区,独立团被扩编为独立第一师,邓华任政治委员。接着晋察冀军区被分为四个军区,邓华任第一军区政治委员,邓华率领部队与群众参加组织了对日军反围攻战斗。
28岁时,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开辟平西根据地,为建立翼东革命根据地做准备。总部决定抽调少数红军骨干与其它各部组成邓华支队,邓华被任命为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29岁时,被调至晋察冀军区筹备建立第五军分区。30岁时被任命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队参加了由彭德怀指挥的著名战役百团大战。在此期间,邓华率领主力部队与敌人周旋,并抓住机会主动出击敌人,保卫和巩固了根据地。
31岁时,第五军分区撤销,被调第四军分区主持工作,参加了秋季反“扫荡”斗争,被任命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发动多次战斗,打击了敌对根据地封锁与蚕食的企图。35岁时,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被任命为辽西军区司令员。38岁时,参加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被改编为44军,任邓华为44军军长 。
39岁时,参加平津战役,第四野战军成立四个兵团部,每个兵团辖三个军。任邓华为四兵团部司令员。率部队从平津出发,到达长江北岸,渡长江,指挥了湘赣战役,歼敌八万余人。紧接着,又与叶剑英、陈赓等人在赣州举行会议,讨论进攻广东,邓华率15兵团进军广东 。广东战役共歼敌6.2万人,广东军区成立,邓华兼任广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
40岁时,参加指挥了解放海南战役。
出兵朝鲜前,毛主席面授机宜。
1950年5月1日,海南岛全部解放,邓华率十五兵团指挥所由海南岛回到广州。同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7月8日,毛泽东批准邓华出任第十三兵团司令员。7月13日,罗荣桓给广东司令部邓华打电话,告诉他调去出任战略预备队第十三兵团司令员,立即北上鸭绿江地区布防,并组建以十三兵团为主的东北边防军,保卫东北边境地区安全,与十五兵团对调。最后郑重地告诉他,准备在必要时渡过鸭绿江,支援朝鲜作战。
邓华接到电话后,当年邓华刚刚满四十岁,正是锐气十足之年,立刻回答到服从组织的安排。
邓华收到毛泽东主席的电令“希早日来京面授机宜。”收到电令后邓华立马乘机飞往北京。毛泽东主席召见了邓华,见面第一句话毛泽东主席就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接着又说:“在井冈山时期,就认识你了。”毛泽东主席又说:“海南岛一仗,打得不错嘛!有些事情,真好像事先算计好一样,要是晚打两个月,后果不堪设想。”
毛泽东主席知道邓华是老烟客,递给邓华一支烟,等他点燃后,又继续说道:“美国在朝鲜看样子不会罢手,你在给军委报告中关于美军可能在朝鲜东西海岸中腰部,实施海陆空三位一体的登陆作战,这个分析很有远见。”
突然毛主席又提高声调说:“你们的任务是保卫东北边防,但要准备同美国人打仗,要准备打前所未有的大仗,还要准备他打原子弹。他打原子弹想,我们打手榴弹,抓住他的弱点,跟着他,最后大败他。”
邓华停下笔记,兴奋地说道:“是的,抓住他的弱点,跟着他打。美军的武器装备好,火力组织也好,从正面攻击不容易奏效。而他现代化装备,最怕的是联络切断,被人包围。我军从侧翼或侧后迂回、渗透、穿插,实行切断、分割、包围,打近战、夜战。你打你的优势,我打我的优势。看来这是我们对付美军的办法。”
毛泽东扬起眉毛,那眼神透露着欣喜。邓华把他的同美军作战的指导思想,发挥得这样具体明确,无疑是认真研究过同美军作战的战术问题的。这当然使毛泽东高兴。不过,他只是说:“我还是那句老话,在战略上藐视他,当作纸老虎,在战术上重视他,当作真老虎。”
毛泽东接着说道:“8月内可能没有作战任务,但应准备于9月上旬能作战。我们刚刚给高岗打了电报,要他们于8月中旬召集边防军各军师干部开会,指示作战的目的、意义和大略方向。务必在本月内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待命出动作战。你和肖劲光、肖华他们去参加这次会议。”
和主席会见结束后,邓华感觉落在自己心头的使命更加庄重、更加紧迫了。
抗美援朝上,多次受到表扬,灵活运用游击战术。
在出兵朝鲜时,一开始准备先派两个军过去,但邓华建议要派四个军。
邓华分析美联合军总兵力达42万人,我们两个军12万左右人,行不成优势,建议派四个军过江。
邓华去见彭总:“有一件事我还不放心”
“军中无禁忌,只管说。”
“两个军过去兵力太少,行不成优势,是不是考虑四个军一起过江?”邓华明确建议。
“这个意见很好,我立即向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报告”彭总回答干脆。
彭总立刻给中央军委发电:“原拟先出两个军、两个炮师,恐鸭绿江桥被炸毁,不易集中优势,失去战机,故决定全部集结江南,改变原定计划,妥不,盼示。”
毛主席回电:“同意四个军及三个炮兵师全部出动,集结于你所预定的位置,待机歼敌。”后来邓华又建议增兵,也被彭总采纳又调宋时轮带兵入朝作战。这些部队的迅速入朝为第一、二次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敌人现代装备,机动快,组织进攻也快,”在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室,邓华向彭总说,“好像没有了战役之间的间隙。”
“这与过去同国民党军作战不同,美军现代化程度是世界上第一流的。”彭总两眼仍然盯着墙上的地图,“不仅如此,东线的美陆战一师,美第七师,伪首都师也在继续进攻,”彭总转眼向着他的第一副司令,“邓华呀,面对这个形势,你是怎么考虑的?”
邓华迅速回答说:“我同洪学智同志商量了。彭总不追击清川江以南敌人,是避我之短处,发挥我军的长处。我考虑,清川江北部山区是一个好战场。而且朝鲜这地方,愈往北就愈宽,敌人东西两线,越往北犯,它们之间的缺口就越大。我们前次战役利用了这一点,下次战役仍可利用这一点。美伪军的西线集团与东线部队之间将会有八十到九十公里的缺口。东线我们仍然阻击,在西线,我军可以分割包围,聚而歼之。因此,我军可以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相机歼灭敌人。”
邓华滔滔不绝地说道,显然是深思熟虑了的。
“看样子,我们还得继续示弱骄敌纵敌,要让麦克阿瑟高烧到四十度。”彭总转向洪学智、韩先楚、解方,“你们意见怎样?”
洪、韩、解都表示同意,并作了一些补充。
“诱敌深入,就这么定了。”彭总拍板了。
邓华把毛泽东游击战术思想学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活学活用,多次受到彭总的表扬说他是个好帮手。
又一次被点将坐镇东北
1953年秋冬,由于东北“高饶事件”的发生,东北急需一位坐镇掌握部队的将才,这由谁出任呢?毛泽东主席点名让邓华去主持东北,立刻把邓华召回国。
此时的邓华已经是在朝鲜战场组织和指挥作战上战功赫赫,在他这一代军人中,邓华是一颗璀璨的明星,而且朝鲜战场停战已经实现,他也是可以抽出身的。
彭德怀也认同毛泽东的决定,他对邓华对党的忠诚、统筹全局的能力、指挥作战的丰富经验都有深入的了解。
1954年4月6日,邓华被任命为东北军区党委书记,同年12月,他以东北军区代司令员身份到职办公(次年3月,不再“代”了,出任由东北军区改称为沈阳军区的司令员)。5月11日至24日,他主持召开军区党委扩大会议,贯彻中共中央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揭发高岗的反党活动,检查军区党委集体领导和团结问题。
结语
邓华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建立了不朽功勋。邓华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