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尘埃中,涌现出两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张学良与关东军。人们皆知张学良因“皇姑屯事件”对日本的关东军心生仇恨,但鲜为人知的是,他与关东军之间,还隐藏着一段更深沉的杀子之仇。这段几乎被时间所埋没的历史,却是张学良坚定抗日信仰的原动力。
不久在张作霖的悲剧之后,1928年,张学良毅然决然地选择与南京国民政府走到一起。当关东军试图阻碍东北与南京的合作失败后,他们再次妄图通过毒手伸向张家,试图通过一个既黑暗又可怖的爆炸事件,夺取张家未来的继承人、张学良深爱的9岁儿子——张闾琪的生命。
张闾琪,这个从小展现出超乎寻常智慧的孩子,不仅是张家的骄傲,也是张作霖的掌上明珠。他继承了家族的英俊之貌,也拥有与生俱来的睿智与才华。在6岁时,他就在沈阳的宅邸开始了他的学术启蒙,不仅涉猎经典,还修炼书画,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天赋。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学良为他雇佣了英语教师,并为他规划了未来的海外学术之路。
然而,命运的嘲讽在张家的幸福时光中打了一个冷不丁。1929年秋,张闾琪突然染上了一种严重的疾病。面对儿子的病情,张学良与他的妻子焦急万分。他们试图请来东北三省的名医,甚至远赴黑龙江与吉林,但依然无果。张学良那时的焦急之情,可以想见。
面对儿子的疾病,张学良并没有盲目地求助于日本医生,尽管他相信西医的治疗方法。最后,在名医马二琴的中药调理下,张闾琪的病情竟然有所缓解。这不仅为张学良带来了巨大的安慰,更使他对中医的功效有了全新的认识。
但历史总是让人唏嘘。如果当时让马二琴继续为张闾琪治病,也许张家不会遭遇如此大的变故。这份骤然而至的痛失,更加坚定了张学良对抗日的决心,也成为他日后行动的推动力。
历史总是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与反思。张学良与关东军的恩怨纠葛,正是一个历史的缩影。生与死、爱与恨,都在这段历史中得到了最真实的体现。
后来,一起撕裂人心的不幸事件上演了。尽管张学良在东三省有着显赫的地位,周围有诸多关注张闾琪健康的人。他们出于关心,意图都是好的,却未曾预料到好意有时亦可能误人。
那年冬初,张闾琪仍然咳嗽不止。中医虽然努力,但无法确诊病因。这时,一位与张学良关系深厚的奉系旧将坚持建议他们到仰德医院去为张闾琪拍摄肺部X光。在那个年代的沈阳,拥有X光设备的医疗机构实属罕见,只有仰德医院拥有。然而,这家医院是由广野三田,一位在东京早稻田大学毕业的知名日本医生所创办的。
当张学良的母亲听说要送她宝贵的孙子去日本医院时,她坚决反对。张学良也有所保留。但那位与广野三田有私交的将军强烈推荐,确信广野三田医生的医术和品行。张学良于是询问他信任的军医官马际宇。马际宇表示,广野三田医术高明,但他是否绝对可信还难以断定,但确信他与关东军并无关联,他只是纯粹的医生。
经过反复考量,张学良决定让张闾琪在仰德医院进行X光检查。于是,一个冬日的清晨,他派遣马际宇等五人护送张闾琪前往医院。知道张闾琪要来的广野三田特地为他做了准备,只为他一人预约了当天的X光检查。他还让员工彻底清洁X光房间。
然而,当检查开始,伴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X光机发生了爆炸。马际宇和其他随行人员立刻闯入房间,发现张闾琪已昏迷,鲜血淋漓。相比之下,广野三田和其他医生似乎并未受伤。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事故,马际宇和其他人对广野三田等日本医生提出了质疑,但广野三田对此显得愕然。
这一事件,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痛苦和疑团。
当新购的胸透仪在低温中发生了意外爆炸,其玻璃板裂开如蛛网。张学良与夫人急切地走入大帅府,却只见到从仰德医院运回的不省人事的儿子。尽管府中医疗团队竭尽全力施救,但当玻璃碎片致命地刺中张闾琪时,他的命运已经注定。那一夜,他于大帅府安然离世。
张闾琪的离世与张作霖的死都笼罩在深厚的神秘之中。日本方面虽然表达了对此事件的遗憾,但始终未能提供爆炸的确切原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深感爱子之死与日本关东军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但这支军队从未坦白自己在事件中的作用。
多年之后,在1989年,张学良终于获释,并与名为池宫城晃的日本记者相遇。这位《每日新闻》的资深记者,递交了他搜罗多年的关东军秘密文献的复印件,揭示了沉重的历史真相。事实上,当关东军得知张学良要带儿子至仰德医院时,他们通过日本驻沈阳的外交途径,利用各种手段掌控了一位关键人物,广野三田。在他们的指使下,胸透仪中被偷偷安装了炸药,并最终引发了悲剧。
遗憾的是,当这恐怖的真相浮现在张学良眼前时,他已是年迈之人。不久之后,在与日本NHK电视台的一个采访中,他坦诚表示:“我对日本心怀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