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去世后,党内“元老”叶剑英出现一些“异常”举动,他多次搬家,有时刚安顿好就立马又换地方,他的秘书回忆说:“有时一晚上能搬三次家。”
叶剑英为什么频繁搬家?
一、毛主席临终嘱托
1976年,毛主席的身体已是强弩之末,说话都很困难,弥留之际,党内的重要同志一个又一个进去看望毛主席,其实就是在做诀别。
叶剑英进去的时候,毛主席眼睛一亮,对他微微招手,但当时叶剑英只顾伤心,而且毛主席动作幅度太小,所以没人发现。
叶剑英走后,毛主席大概是着急了,用力招手想让叶剑英回来。好在有个护士注意到主席的动作,连忙去叫叶剑英:“首长,主席招呼你呢!”
叶剑英立马又来到病床前,但毛主席微微张嘴,想说什么,却说不出来,叶剑英注视了很久后,只能离开病房。他想:主席到底想要交代我什么呢?
不久后,毛主席去世,叶剑英永远也不知道答案了,但也或许他是知道的。
毛主席十分看重叶剑英,曾称赞他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叶剑英是担得起大事的人,所以毛主席临终之时,最想托付的人是叶剑英,尽管没能说出口,但叶剑英心里大概是明白的,他也确实“大事不糊涂”,在中国这个历史转折点上,他的头脑无比清醒。
毛主席去世后,反动势力蠢蠢欲动,国内的局势越发动荡,叶剑英作为党内的“元老”级人物,自然是他们的重点关注对象。
当时邓小平、陈云这些老同志被打压得厉害,很难站起来,而叶剑英好歹还是中央副主席和中央军委副主席,历史再次将他推向了政治舞台的中心。
二、叶剑英巧妙周旋
当时华国锋接任了中央主席之职,他有心打倒“四人帮”,但无奈资历浅,根基不深,在党内的威信不够,他意识到必须和党内其他正义的老同志团结起来。
这刚好和叶剑英想到了一起。当时叶剑英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已经在暗中联系一些老同志,和他们交换意见,大多数老同志还是站在他这边的,这让叶剑英倍感欣慰。
很快,华国锋、叶剑英碰了面,达成一致,他们和李先念、汪东兴等人成立秘密小组,暗中部署计划。
和华国锋等人会面时,叶剑英保持着高度警惕,他会吩咐警卫员把好风,密切关注周围的动静,而且每次进出的时候都走不同的门,防止被人盯上。
华国锋赞道:“还是叶帅您想得周到。”
叶剑英也很重视自己的人身安全,他明白,一旦自己被对方软禁、控制,那共产党很难再有转圜的余地。
叶剑英采取的一个绝妙之法就是频繁更换住处,“甩掉”那些有心之人。叶帅当时已经将近80岁高龄,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常常刚安顿下来,就又通知秘书:“立马搬家。”
最夸张的是,秘书说:“有时候一晚要搬三次家。”对此,他们已经习以为常,而且大家都明白叶老的顾虑,所以不会抱怨。
聂荣臻还特地派杨成武嘱咐叶剑英:“你要小心一点,防止他们对你下手。”
叶剑英笑着对杨成武说:“你回去告诉聂总,让他放心,我精着呢,我可是‘狡兔三窟’呦!你让聂总也多小心。”
反动派们同样步步紧逼。
毛主席去世后不久,反动派头目之一就搬到了西山,当时叶剑英住在西山,他们的用心显而易见,就是监视叶剑英。
叶剑英又岂会不知,他明白西山不可久留,但明面上不动声色,每天依旧过得很“悠闲”,好让对方放松警惕。
几天后,叶剑英低调地转移到了玉泉山,在9号楼住下。
等反动派发觉的时候,叶剑英早就已经搬走了。反动派气势汹汹地去找汪东兴,质问道:“为什么要让他搬走?”
汪东兴从容地答道:“那里以前是周总理住的,他生前吩咐过,这栋房子给叶剑英同志住,所以叶老要去那里住不是很正常嘛。”
对方被堵得哑口无言,只能气冲冲地走了。
因为他们的谨慎,从“密谈”之初到后面把“四人帮”一网打尽,整个过程密不透风,最后才能那么顺利,叶帅当时就是党内正方势力的主心骨。
三、不能没有叶剑英
粉碎“四人帮”后,叶剑英又做了一件改变中国历史的大事——极力确立和维护邓小平在党内的核心地位。
邓小平在那几年受到很大冲击,政途一片黑暗,即便慢慢转好,也不容易翻身,多亏了叶剑英。
王震说:“当时叶帅屡次登门,一再邀请邓小平同志出来工作。”
叶剑英对政治没什么野心,他一直在为国家着想,邓小平的复出确实给中国带来了开创性的变化,叶帅的眼光没有错。
叶剑英曾说:“党内没有毛主席不行,没有邓小平也不行,但没有我叶剑英是可以的。”
他始终不争功,不恋权,推功让贤,将自己放得很低,但人民要说一句:“党内也不可以没有叶剑英。”